歌曲流行
1962年經成武縣文化館幹部魏傳經挖掘整理出來後,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成為中國民間的花腔女高音獨唱曲。1963年,魏傳經改寫填詞的包楞調,在山東省民歌演唱會上,由菏澤地區代表隊姚月蘭演唱。演唱會後,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歌曲》雜誌同年第四期發表,從此在全國流行起來。第二年5月,由山東省歌舞團獨唱演員張英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唱,音樂界人士紛紛發表評論。成武民歌包楞調的問世,填補了中國聲樂史上民間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國外音樂界認為只有歐美才有民間花腔的論斷。
原籍菏澤的彭麗媛把包楞調帶入北京後,幾次出訪北歐諸國時演唱,並錄製成唱片和磁帶發行全國。
歷史淵源
歷史上,成武的梁王廟、白浮圖、九女集、天宮廟、孫寺、紀河寺、玉皇廟等寺廟都有廟會。每逢廟會,總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廟裡燒香拜佛,祈求平安,尤以婦女拜佛念經者多。一開始,廟前常有年邁的婦女,肩上挑著擔子,一頭是進香的香火,一頭為了平衡襯個東西,口中念念有詞。後來這種形式被改成一頭是個蓮花盆,一頭是個大鯉魚(用布或絹製作的道具),擔子用半寸寬的5尺多長的竹片製成,光滑而有彈性。也有的用手撫著蓮花盆,招來眾人圍觀,邊舞邊唱小曲。唱詞有的來自佛經、孝經、民間故事等,曲調有的是當地民歌,有的是地方戲曲,《包楞調》就是其中的一首。清朝晚年以後,隨著“擔經”的人越來越少,會唱的人也越來越少,但《包楞調》這種曲調卻以不同形式仍然在民間流傳。1962年10月,成武縣文化館幹部魏傳經在大田集鄉小程樓村採集民歌時,聽說周金英會唱小曲,他就找到了當時已經65歲的周金英,但第一次周金英不承認自己會唱。以後魏傳經幾次登門拜訪,經過交談和啟發,周金英終於唱出了《包楞調》,周金英是位好客的婦女,說書、唱戲、擔經、耍藝、唱琴書的人常在她家做客,《包楞調》就是她跟擔經、唱琴書的人學會的,她還說:“當年為琴書伴奏的古箏老藝人李師傅演奏的《包楞調》曲子,更為動人。”
歌詞格式
《包楞調》又叫《包楞戲》,唱詞很多,一唱就是幾十段,現在的《包楞調》只是其中的一首詩組成的詞,這首詩是:晴空明鏡,松峰鳳鳴,星亭清靜,景動風輕。詩的每個字組成四段詞,共六十四段。
歌詞的格式嚴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點紅,第三句是組詩中的字眼,第四句是緊包楞,歌詞內容廣泛:春夏秋冬、風雲雨露、山水花草、名勝古蹟、飛禽走獸、日月星辰、君王賢士、文官武將、公子小姐、天仙神怪、琴棋書畫、格言哲理、土特產品、鄉土民情、成武古蹟等,猶如一副史詩畫卷。當時,由於魏傳經記譜能力有限,遂找到成武一中音樂教師孫嘯天,一同進行了記譜。1963年由魏傳經改寫填詞、孫嘯天記譜的《包楞調》整理完成,也就是現在大家知道並廣為傳唱的《包楞調》。
傳承譜系
《包楞調》在歷代擔經人口傳,因沒有文字資料而早期的傳承譜系不詳,只能從周金英開始。
周金英,女,1898年生。《包楞調》的傳承人,自幼學唱民歌和擔經。
魏傳經,男,1931年生,民歌、民間文學蒐集家。1963年對成武全縣民歌進行了普查,蒐集民歌370首,《包楞調》脫穎而出。
孫嘯天,男,1934年生,成武一中高級教師,《包楞調》的曲譜整理者。
宋慧芳,女,成武鎮二中音樂老師。1963年首唱《包楞調》引起轟動。
姚月蘭,女,徐月娟,女,兩人於1963年參加山東省民歌匯演,受到了中央及省音樂界的讚賞和關注,上海唱片廠把姚月蘭演唱的《包楞調》錄製了唱片,發行國內外,1963年《歌曲》第四期發表了《包楞調》。
張瑛,女,山東歌舞團獨唱演員,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唱了《包楞調》。
彭麗媛,女,解放軍總政歌舞團。1980年由王音鏇教授帶領彭麗媛參加全國民間民族唱法會演,演唱了《包楞調》。1982年,彭麗媛在春節文藝晚會上演唱了《包楞調》。
鄭寶華,女,1983年參加山東省民歌會演,鄭寶華演唱的《包楞調》由上海唱片廠錄製唱片,山東電視台錄製成電視藝術片。
《包楞調》由演唱發展為合唱、舞曲、器樂曲、編入《中國民歌》。
發現經過
《包楞調》是山東民歌的代表曲目,被稱為中國民間的花腔獨唱曲。自問世以來,久唱不衰,己成為一些知名歌手演唱的當家曲目。著名歌唱家彭麗嬡就是因演唱《包楞調》而一舉成名。然而,《包楞調》是如何從民間小調走向音樂藝術殿堂的?
10月初,菏澤日報記者王健到成武縣黨集鄉張石店村,專程拜訪了《包楞調》的發掘整理者——魏傳經老人。
今年75歲的魏傳經曾是成武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從縣工商局退休後回到了家鄉黨集鄉張石點村。1951年,魏傳經從成武師範畢業後,被分配到縣文化館工作,主要任務是組織開展民眾文化藝術活動。1962年,縣文化館對全縣民歌進行蒐集整理,魏傳經帶著收集民歌的任務幾乎跑遍了全縣的角角落落,竟然一無所獲。初戰失利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他調整了工作方法,在查訪中,魏傳經聽說大田集鎮小程樓村65歲的周金英大娘會唱民間小曲(民眾把民歌稱為小曲),就馬上興致勃勃地趕到她家,周金英熱情地接待了他,卻稱自己不會唱。二次碰釘子後,魏傳經並沒有放棄,他調整了思路,再次登門拜訪周金英。這次他到了周金英的家,開頭沒有談民歌的事,只說因工作路過這裡,順便看望老大娘。閒談中,他有目的的介紹了文化館的工作,說文化幹部會唱歌會唱戲唱小曲。在魏傳經接連唱了山東民歌《四盼》、《對花》、《大實話》等幾首歌后,老大娘樂得合不攏嘴,並且手指打著節拍。在魏傳經的感染和再三請求下,周大娘便欣然答應為他唱小曲。就這樣,魏傳經第三次登門,周金英就歡快地唱出了《包楞調》。
由於當時沒有錄音機,魏傳經還不能把曲譜完全記下來,他就乾脆跟周金英一句一句地學唱,回館後,他自唱自記了一番,曲調不太準確、不夠味,就邀請了成武一中音樂教師孫嘯天老師,他倆一塊又到了周金英的家,重新把《包楞調》記錄下來。回館後,他倆把新記的曲譜和他原來記的曲譜認真地進行了整理。使感情流程的靜動緩急、深戊起伏,濃郁的鄉土味和民間花腔特色表現得層次分明,細緻入微,讓人耳目一新,達到曲盡其美的意境,從而推向活潑、跳躍、歡快、奔放、飄然、灑脫,獨具風采的藝術高峰。
1963年2月,《包楞調》由成武一中學生宋慧芳學唱,參加7縣文藝匯演,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3月,山東省民歌匯演,菏澤地區民歌手姚月蘭演唱了這首歌,受到了中央及省音樂界人士的讚賞和關注。會後,上海唱片廠把姚月蘭演唱的《包楞調》灌制了唱片。1963年,由魏傳經整理記詞、魏傳經和縣一中音樂教師孫嘯天共同整理記譜的成武民歌《包楞調》發表在中國音樂界權威雜誌——《歌曲》第四期上;1964年5月,山東省歌舞團著名演員張瑛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唱《包楞調》效果極佳,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民間的花腔女高音獨唱曲”。
學術地位
成武民歌包楞調的問世,填補了中國聲樂史上民間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國外音樂界認為只有歐美才有民間花腔的論斷。1980年,山東藝術學院王音璇教授帶彭麗嬡進京參加全國民間唱法匯演,彭麗嬡演唱的《包楞調》博得了廣大聽眾和音樂專家的一致讚揚。1982年,在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辦的春節文藝晚會上,彭麗嬡為電視觀眾演唱了《包楞調》。1983年,山東省民歌演唱會,鄭寶華演唱的《包楞調》,由上海唱片廠錄製了錄音帶和唱片,被山東電視台製作成電視藝術片。三十多年來,《包楞調》久唱不衰,廣泛流傳。已被改編成合唱歌曲、箏曲、二胡曲、鋼琴曲、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
2002年12月6日,著名歌唱家彭麗嬡回到了闊別22年的母校——山東藝術學院,並被聘為山藝的客座教授。在接受省新聞媒體採訪時,彭麗嬡告訴記者:“山東的《包楞調》在那個時候非常有名,是記譜最完整的民間小調,我就是從唱《包楞調》漸漸為大家熟悉的”。
在採訪中,魏傳經老師還告訴記者,《包楞調》是周金英跟好幾位說書、唱戲、擔經的老師學來的。唱詞很多,一唱就是幾十段。她演唱的包楞調,64段詞由一首詩發展而來。詩為:“晴空明鏡,松峰鳳鳴,星亭清靜,景動風輕”。
詩中的每個字按先後順序演變成四段詞,每段由四句組成。第一句的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點紅”,第三句末尾是組詩中的字眼,第四句末尾是“緊包楞”(緊包楞是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意思)。整個唱詞內容表現廣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君王賢士、公子小姐、天仙神怪、名勝古蹟等等,無所不包,應有盡有。
近日,在菏澤市舉辦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成果展上,成武民歌《包楞調》,大放異彩。成武縣文化部門不僅把《包楞調》詞曲以及演奏、演唱錄像搬進了展區,而且還專門請來了七位年逾六旬的農村老軀表演成武擔經,讓人們觀看真實的《包楞調》,欣賞原汁原昧的民間文化藝術。
民歌介紹
歌詞
1、月亮地兒那個出來了,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太陽來出來了一點紅,葵花朵朵向太陽,條條那個道路放光明,大姐來哎唱罷了緊那個包楞姐來,送給二姐緊那個包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2、棉花桃那個開花來,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高粱來結籽來遍地兒紅,糧棉豐收好年景,家家戶戶掛紅燈,楞楞楞……
3、一對對那個飛鴿來,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百花來開放來萬紫千紅,五穀豐登好收成,萬眾來個奔向錦繡前程楞楞楞。二姐來唱罷了,緊那個包楞姐,送給大家緊那個包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
專輯
沂蒙山小調簡介:
彭麗媛1983年進京後第一張專輯,濃郁的鄉土氣息,清清的田野之風,甜美脆亮、質樸醇厚的絕佳音色。全部採用中國民族樂隊伴奏,人氣十足,中唱人傾情澆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