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包信鎮](/img/5/0d4/nBnauM3X0ETNxETN1czN1Az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3c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所封子爵賴國於此地。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為楚靈王所滅。
秦時屬潁川郡(《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汝南郡,春秋時沈、蔡二國之地,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領縣十一:汝陽、上蔡、平輿、郾城、西平、吳房、朗山、真陽、新息、褒信、新蔡)。
漢建武年間置褒信縣,後置褒信侯國。
三國時期屬豫州汝南郡。晉泰始二年屬汝陰郡,永熙元年汝陰郡分新蔡郡,改屬之。
南朝劉宋八年改名苞信,南齊初屬預州新蔡郡,北魏太和十九年新蔡郡治苞信。
隋復褒信屬汝南郡。
![包信鎮](/img/6/f99/nBnauM3X1gDM5UjM3MjM4Az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zI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宋歸京西路蔡州。
金泰和八年屬息州。
元廢入息縣為鎮。
1949年置包信區1958年改公社,
1983年改鄉,
1987年改鎮。
農業發展
![包信鎮](/img/e/24b/nBnauM3X3IDN1gTN4UTO1Az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1k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三農”發展
![包信鎮](/img/e/001/nBnauM3X2IDOxQjM4YTO1Az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2k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一是認真落實農村支農惠農政策。黨中央及時提出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減輕農民負擔政策、三補貼一減免政策、對農業的投入政策、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政策等,對於這些政策,包信鎮都認真加以落實,確保了農民在惠農政策中得到最大實惠。
二是加快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提高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勞動輸出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現實而有效的途徑。包信鎮利用政策優勢,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鼓勵農民積極參加陽光工程等各種勞動力培訓,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業務技能和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
三是認真做好農村通水、通路、通訊等工作。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抓好村組公路建設,加大了對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解決了農民就醫難、上學難、通訊難、看電視難、農業科學技術滯後等問題,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村共有柏油路3公里,水泥路5公里,實現了組組通公路。建有村級國小、新型農村醫療合作衛生室、文化大院、程控電話接轉室等公共基礎設施。
環境建設
![包信鎮](/img/9/c3a/nBnauM3XyIDO3cTN2cTO1Az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3k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二是採取領導幹部幫扶、部門扶持等方式,積極開展義務勞動。以沼氣池建設為龍頭,以集中清理村莊垃圾、清理渠道淤泥、清理交通路障、改造人畜飲水、改善畜禽圈舍、改造鄉村道路、改造農民住宅、改造家用廁所的三清五改一池工作為切入點,組織實施好新農村示範建設工程,使農民生活水平實現新提高。2007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共扶持慰問10餘次,鎮領導幹部幫扶116戶,進行義務勞動300多人次,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三是搞好村落建設規劃,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農村村落和房屋建設,使村落建設整潔有序。
四是利用河灘地進行改造發展植樹造林,建立“綠色銀行”,使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31.2%。通過建設科技生態示範園,發展塑膠大棚無公害蔬菜種植,利用養殖及秸桿等有機物多的優勢,建造沼氣池,將畜禽糞便及雜物收集處理,方便了民眾生活,達到了村容整潔的要求。村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率、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達到100%,清潔能源普及率達到57.6%,達到了生態環保的目的。
精神文明建設
![包信鎮](/img/2/829/nBnauM3X1gDM3ATOxkTO1Az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5k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二是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採取上級政策資助,民眾積極參與的方式,建立起占地180平方的民眾文化大院,民眾可以在農閒之餘進行娛樂,豐富業餘文化生活,寓教於樂。
三是加強村風民風建設。通過召開民眾會,集思廣益,制定村規民約,發放倡議書和“十不準”,引導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遵紀守法,團結友愛。
四是倡導現代文明的生活理念,促進農民由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轉變,克服一些根深蒂固的落後的生活習俗,使他們在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社會交往等方面根除陋習,自覺認同和踐行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村務管理
![包信鎮](/img/2/ab8/nBnauM3X1ETM4QTNyEDM2AzNyITMwYjMyIjMwADMwAzMxAzLxA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二是切實搞好村務公開。農村村務公開是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促使農民民眾在黨的領導下行使民主權利、參與管理農村事務、維護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徑。從而達到公開、公平、公正,幹部清白,民眾明白。
三是推行兩會兩組和民主理財制度,提高農民參與村級事物管理,大興民主之風。同時,加強基層民主實踐的協調配合,把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工作與村民選舉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形成農村村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綜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