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鎮

包信鎮

包信鎮位於息縣城東北35公里,北距新蔡縣城20公里,閭河和廣豐嶺交叉貫穿全境。處於北亞熱帶向暖溫過渡季風濕潤區,四季分明,冷暖適中,雨水充沛,雨熱同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中國名鎮志》一書將其與回郭鎮、朱仙鎮並列為河南省三大名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包信鎮包信鎮
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境內的蛤蜊山屬龍山文化遺址(《息縣誌》1989年版)。

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所封子爵賴國於此地。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為楚靈王所滅。

秦時屬潁川郡(《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汝南郡,春秋時沈、蔡二國之地,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領縣十一:汝陽、上蔡、平輿、郾城、西平、吳房、朗山、真陽、新息、褒信、新蔡)。

漢建武年間置褒信縣,後置褒信侯國。

三國時期屬豫州汝南郡。晉泰始二年屬汝陰郡,永熙元年汝陰郡分新蔡郡,改屬之。

南朝劉宋八年改名苞信,南齊初屬預州新蔡郡,北魏太和十九年新蔡郡治苞信。

隋復褒信屬汝南郡。

包信鎮包信鎮
唐屬舒州,天佑元年改名苞孚縣。

宋歸京西路蔡州。

金泰和八年屬息州。

元廢入息縣為鎮。

1949年置包信區1958年改公社,

1983年改鄉,

1987年改鎮。

農業發展

包信鎮長絨棉
為了改變以前那種“春種麥,夏種棉,養雞為換油和鹽”傳統種植模式,包信鎮在基礎比較好的徐樓村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建設,以此輻射帶動全鎮新農村建設工作。經過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現已形成了“東種軟麥西植棉,北搞養殖南水產,瀕臨街區示範園”的農業生產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一是大力調整農業種植模式,在村東部推廣優質軟麥“鄭麥004”種植1000畝,淘汰普通劣質小麥,加大科技指導力度,提高農業產量、農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在村西部發展優質長絨棉與瓜菜套種,提高土壤利用率,提高畝產收入。三是在村北部大力發展豬、雞養殖,在技術、資金上加以扶持,在市場上加以引導,形成規模養殖。四是在村南部發展水產養殖,在瀕臨閭河的窪地進行坑塘改造,池塘進行水產養殖,池塘四周進行植樹造林,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五是在瀕臨街村的張河沿自然村建立了科技塑膠大棚種植示範園,種植反季節蔬菜,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產業,推進農業品種多樣化。全村共種植優質軟麥1000畝,優質棉1200畝,養豬養雞養魚專業戶26戶,種植大戶30戶,人均純收入達到2800元。

“三農”發展

包信鎮包信鎮
“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收入上不去,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大難點。就實際而言,主要要做好三項工作。

一是認真落實農村支農惠農政策。黨中央及時提出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減輕農民負擔政策、三補貼一減免政策、對農業的投入政策、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政策等,對於這些政策,包信鎮都認真加以落實,確保了農民在惠農政策中得到最大實惠。

二是加快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提高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勞動輸出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現實而有效的途徑。包信鎮利用政策優勢,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鼓勵農民積極參加陽光工程等各種勞動力培訓,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業務技能和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

三是認真做好農村通水、通路、通訊等工作。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抓好村組公路建設,加大了對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解決了農民就醫難、上學難、通訊難、看電視難、農業科學技術滯後等問題,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村共有柏油路3公里,水泥路5公里,實現了組組通公路。建有村級國小、新型農村醫療合作衛生室、文化大院、程控電話接轉室等公共基礎設施。

環境建設

包信鎮包信鎮
一是立足本地實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積極吸引內外資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動員全社會力量,實行個人、集體相結合的政策,鼓勵多方投資,制訂一系列優惠措施,引入市場機制,以效益吸引投資,多渠道增加對生態示範區建設的投入,保證了生態農業的順利實施。

二是採取領導幹部幫扶、部門扶持等方式,積極開展義務勞動。以沼氣池建設為龍頭,以集中清理村莊垃圾、清理渠道淤泥、清理交通路障、改造人畜飲水、改善畜禽圈舍、改造鄉村道路、改造農民住宅、改造家用廁所的三清五改一池工作為切入點,組織實施好新農村示範建設工程,使農民生活水平實現新提高。2007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共扶持慰問10餘次,鎮領導幹部幫扶116戶,進行義務勞動300多人次,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三是搞好村落建設規劃,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農村村落和房屋建設,使村落建設整潔有序。

四是利用河灘地進行改造發展植樹造林,建立“綠色銀行”,使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31.2%。通過建設科技生態示範園,發展塑膠大棚無公害蔬菜種植,利用養殖及秸桿等有機物多的優勢,建造沼氣池,將畜禽糞便及雜物收集處理,方便了民眾生活,達到了村容整潔的要求。村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率、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達到100%,清潔能源普及率達到57.6%,達到了生態環保的目的。

精神文明建設

包信鎮包信鎮
一是認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實加強陣地建設,注重針對性、實效性、經常性,利用廣播、書刊、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加大對廣大農民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先進文化,促使廣大農民民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科學向上的精神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二是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採取上級政策資助,民眾積極參與的方式,建立起占地180平方的民眾文化大院,民眾可以在農閒之餘進行娛樂,豐富業餘文化生活,寓教於樂。

三是加強村風民風建設。通過召開民眾會,集思廣益,制定村規民約,發放倡議書和“十不準”,引導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遵紀守法,團結友愛。

四是倡導現代文明的生活理念,促進農民由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轉變,克服一些根深蒂固的落後的生活習俗,使他們在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社會交往等方面根除陋習,自覺認同和踐行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村務管理

包信鎮包信鎮
一是在進行農村管理的過程中,堅持依法辦事,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符合政策,遵循法律,善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處理每一件事情都力求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切實把農村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在日常管理中強調讓民作主,民眾的事情讓民眾自己決策,自主辦理。

二是切實搞好村務公開。農村村務公開是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促使農民民眾在黨的領導下行使民主權利、參與管理農村事務、維護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徑。從而達到公開、公平、公正,幹部清白,民眾明白。

三是推行兩會兩組和民主理財制度,提高農民參與村級事物管理,大興民主之風。同時,加強基層民主實踐的協調配合,把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工作與村民選舉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形成農村村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綜合效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