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勝關鎮地貌形態簡單,可統稱為平原。全境地勢北高南低,高差不大,最高處為境東北的楓梓崗,海拔76.2米,最低處為縣東南的北湖垸,海拔19.0米。
氣候特點
勝關鎮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區過渡性氣候帶,四季分明:春暖、夏炎、冬寒。年均氣溫16℃,年均日照量1993.6小時,年均降雨量為1074.5毫米,無霜期年均為247天。
土壤類型
勝關鎮土壤成土母質以第四紀鬆散沉積物、河湖相衝沉積物為主,占全縣總面積的98%以上。土壤質地以中壤和輕壤為主,呈微酸性適合多種植物生長。
土地資源:勝關鎮國土面積5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面積最小的縣,人均土地0.1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7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41%;園地面積2156畝,占國土總面積0.2%;林地面積3540畝,占國土總面積的0.4%;城鎮村莊工礦用地9.05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10%;交通道路用地面積1.5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1.6%;水域面積39.7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43.8%;未利用土地2.78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3%。
礦產資源:勝關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鹽、硝、膏素稱“雲夢三寶”。探明儲量的礦產7種,礦產地5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主要礦種有芒硝、石膏、高嶺土、玄武岩、河砂、磚瓦用粘土等。其中岩鹽總儲量19億噸以上,芒硝總儲量5300萬噸,石膏總儲量1000萬噸。目前,主要開採的礦種有岩鹽、芒硝、河砂、粘土。

動物資源:水生資源大多為魚類,主要有鯽魚、鱅魚、鯉魚、鰱魚、草魚等。境內野生動物有4綱9目10科46種,主要有草兔、刺蝟、鷺鳥、野鴨、麻雀、喜鵲和蛙龜蛇等。
水力資源:勝關鎮境東西南三面環水,以府河為主幹,有河港14條,全長223.2公里,一般向東南流,呈平行狀水系。目前,雲夢縣已初步形成了以防洪、排澇、灌溉為主體的三大水利工程體系。防洪工程:共修築境內漢北河、府河、漳河堤防105.32公里,興建堤防涵閘31座。排灌工程:以國有電力排灌泵站為骨幹,小型機泵站為補充,深溝大渠聯網形成排澇體系。勝關鎮共有排灌泵站204處,節制閘3處。灌溉工程:主要由水庫、塘堰、渠道、機井等組成灌溉體系。有小Ⅰ型水庫1座,小Ⅱ型水庫5座,總庫容526.8萬立方米,渠道173條、528.9公里。
歷史沿革

自秦至魏、晉、南北朝,一直屬安陸縣。南北朝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分劃安陸縣南境設定雲夢縣,縣治在雲夢城(含城關東部“楚王城”)。
北宋熙宗二年(1069年),省雲夢為鎮併入安陸縣,元祐元年(1086年),復立雲夢縣。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起義軍在湖北建立政權,改雲夢縣為固州。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占領後復立雲夢縣。
雲夢建縣後一直屬安州(安陸郡)。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安州為德安府,雲夢縣隸屬德安府直至清朝終結。中華民國建立廢府設道,雲夢縣屬湖北省江漢道。
1926年廢道,直隸於省。
1932年,湖北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雲夢縣屬第五區(區署駐隨縣,1936年起改稱第三區),直到解放。
1948年4月建立的雲孝人民民主縣政府,隸屬中原解放區江漢區鄂中專署。
1949年6月,雲孝縣復名雲夢縣,劃屬湖北省孝感行政區(專區)。
1959年11月,孝感專區併入武漢市,實行市管縣。
1960年8月,雲夢縣併入安陸縣。
1961年5月恢復孝感專區。
1961年12月,雲夢縣恢復建制。
1970年孝感專區改稱孝感地區。
1993年孝感撤地設市,雲夢縣一直由其轄屬。
文化遺產

勝關鎮出土國家一級文物1000餘件,秦代竹簡被譽為我國八大考古發現之一,漢“關內侯”金印、秦代漆器、東漢陶樓等均為稀世珍寶。
勝關鎮皮影更是享譽全國。秦禮剛所開的“夢澤影戲館”每年演出達364場,200多個座位總是座無虛席,它不僅接待過省、市領導,而且還接待了來自德國、美國、義大利等近10個國家的國際友人。5次上過中央電視台專題節目的雲夢皮影正在走出雲夢、走向世界。
在清末民初,於民歌、小調之中創造了府河路子花鼓戲(又稱楚劇)。“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喜聽,去盪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雲夢花鼓初期舞少唱多,故為“唱戲”。而且生、旦、淨、末、醜同唱一腔——骷髏腔,無弦樂伴奏,只敲打鑼鼓點,由後台人伴唱幫腔,甩腔高亢悠長。後來,不斷借鑑和創造戲曲表演程式,不斷吸收本地民歌小調,才讓花鼓戲舞動起來,讓唱腔豐富起來,形成唱、做、念、打四功齊全的楚戲。
19世紀末,勝關鎮城西南賀家嘴的賀老八是雲夢楚劇最早的戲班班主之一。1953年雲夢縣楚劇團成立,1956年他們演出的折子戲《山伯歸天》獲全省戲劇匯演二等獎,1963年他們改編創作的大型現代楚劇《江姐》在全省巡迴演出兩年,受到時任省委書記王任重、省長張體學的高度讚揚。改革開放20多年來,雲夢楚劇團專業水平不斷提高,他們先後創作演出了楚劇《公僕頌》、《肅貪記》、《中學生黃亮》、 《村官情》等,獲得了省市嘉獎。特別是2006年雲夢劇團創作編排的大型原創楚劇《雲夢黃香》更是好評如潮,在“福星杯”藝術團體展演中獲五個金獎,三個銀獎,6個銅獎,並被孝感市委宣傳部推薦申報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現在雲夢楚劇團無論是創編隊伍,還是演出人員,他們的綜合素質、專業水平在孝感市乃至湖北省都位居前列。
在雲夢流傳的民間文藝形式有民歌(含山歌、兒歌、情歌、孝歌、栽秧歌、硪歌、打麥歌等)、皮影、評書、打鼓說書、蓮湘、懷鼓舞、蚌精舞、踩高蹺、蓮湘舞、龍燈、獅子、放荷燈、賽龍舟、跑旱龍船、迎狗老爺等,總共達數十種之多。道橋的懷鼓舞,伍洛的三節龍燈跳鼓舞,義堂、胡金店的賽龍舟,府河邊的放荷燈,河畈區的打麥歌等等,這些傳統的節目,人們在表演中,還不斷賦予時代內涵,使得這些民間文化得以生存發展。
交通運輸

特色產業

亦作“雲瞢”。
1.古藪澤名。漢魏之前所指雲夢範圍並不很大,晉以後的經學家才將雲夢澤的範圍越說越廣,把洞庭湖都包括在內。《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云瞢。”鄭玄註:“衡山在湘南,雲瞢在華容。”南朝陳張正見《賦得韓信》:“淮陰總漢兵,燕齊擅遠聲……所悲雲夢澤,空傷狡兔情。”唐李頻《湘口送友人》詩:“去雁遠沖雲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你看浩浩洞庭,蒼蒼雲夢,控西南之險,當江漢之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