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

《雲夢》

《雲夢》是網路作家楓漣的一部言情小說。

雲夢

《雲夢》《雲夢》
雲夢古時屬荊州之城,周為雲夢荊州澤,春秋時屬鄖國,戰國時屬楚國。自秦至魏、晉、南北朝,一直屬安陸縣。南北朝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分劃安陸縣南境設定雲夢縣,縣治在雲夢城(含城關東部“楚王城”)。北宋熙宗二年(1069年),省雲夢為鎮併入安陸縣,元佑元年(1086年),復立雲夢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起義軍在湖北建立政權,改雲夢縣為固州。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占領後復立雲夢縣。
雲夢建縣後一直屬安州(安陸郡)。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安州為德安府,雲夢縣隸屬德安府直至清朝終結。中華民國建立廢府設道,雲夢縣屬湖北省江漢道。
1926年廢道,直隸於省。
1932年,湖北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雲夢縣屬第五區(區署駐隨縣,1936年起改稱第三區),直到解放。
1948年4月建立的雲孝人民民主縣政府,隸屬中原解放區江漢區鄂中專署。
1949年6月,雲孝縣復名雲夢縣,劃屬湖北省孝感行政區(專區)。
1959年11月,孝感專區併入武漢市,實行市管縣。1960年8月,雲夢縣併入安陸縣。1961年5月恢復孝感專區。
1961年12月,雲夢縣恢復建制1970年孝感專區改稱孝感地區,1993年孝感撤地設市,雲夢縣一直由其轄屬。
雲夢縣境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江漢平原東北部,縣境北接安陸市、西界應城市、南望漢川市、東鄰孝南區。地理座標東經113。37'—113。52',北緯30。45'—31。12',縣境南北間距52.8公里,東西間距19.8公里,面積604平方公里。雲夢縣地貌形態簡單,可統稱為平原。全境地勢北高南低,高差不大,最高處為境東北的楓梓崗,海拔76.2米,最低處為縣東南的北湖垸,海拔19.0米。
 雲夢縣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區過渡性氣候帶,四季分明:春暖、夏炎、冬寒。年均氣溫16℃,年均日照量1993.6小時,年均降雨量為1074.5毫米,無霜期年均為247天。全縣土壤成土母質以第四紀鬆散沉積物、河湖相衝沉積物為主,占全縣總面積的98%以上。土壤質地以中壤和輕壤為主,呈微酸性適合多種植物生長。
雲夢縣歷史悠久,人文發達,是全省三個文物大縣之一。在雲夢城關有我國歷史上周、秦、漢三代沿襲使用的重要城邑故址——“楚王城”遺址,有因出土秦代竹簡而聞名於世的睡虎地遺址,有珍珠坡、木匠墳、大墳頭等一批城郊古墓群和具明清風格的古代建築——儒學大成殿。在城外義堂、吳鋪等地有好石橋、鳳凰台、王家山、龔家寨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趙許、聶家墩、九子墩等古墓群和梁代建築——泗洲寺。上述古蹟中,楚王城、儒學大成殿、泗洲寺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夢出土國家一級文物1000餘件,秦代竹簡被譽為我國八大考古發現之一,漢“關內侯”金印、秦代漆器、東漢陶樓等均為稀世珍寶。 雲夢著名歷史人物有經邦緯國的楚國賢相令尹子文;有惟忠惟孝的名臣,中華民族“二十四孝”之首黃香;有著書立說的宋元理學大家趙復;風流儒雅的明代學者鄒觀光;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者之一許兆椿;有勇赴國難為國捐軀的蓋世英傑,被孫中心授為大將軍的辛亥革命先驅吳祿貞。
雲夢皮影更是享譽全國。秦禮剛所開的“夢澤影戲館”每年演出達364場,200多個座位總是座無虛席,它不僅接待過省、市領導,而且還接待了來自德國美國義大利等近10個國家的國際友人。5次上過中央電視台專題節目的雲夢皮影正在走出雲夢、走向世界。
雲夢魚面則以“色香味形”著稱,為湖北特產中的精品。1911年魚面作為雲夢名產參加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以“銀絲魚面”獲銀質獎。
2001年末,全縣總人口57.88萬人。居民總戶數為15萬戶,其中:農業人口49.66萬,非農業人口7.83萬;男性29.6萬人,女性28.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0‰,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48人,是湖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縣。
近年來,雲夢大力實施“三三”戰略,紮實推進二次創業,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構築起了以新包裝材料、鹽化醫藥、綠色食品三大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以蔬菜、畜禽、大豆三大產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1998年至2000年,雲夢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經濟效益“十佳”(市)縣,躋入全省小康縣行列,全縣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省第18位。2001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16億元,完成財政收入1.8億元。各項經濟指標增長速度均高於全省平均增長水平。
雲夢縣2005年完成生產總值46.96億元,比全省縣域經濟平均規模高2.35億元;工業完成增加值14.7億元,增幅比全省縣域工業平均發展速度高2.6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雲夢縣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進度、增幅,在全市7個縣市區中均居第一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