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勐糯鎮位於怒江峽谷之中,與施甸、鎮康一衣帶水、隔江相望,距龍陵縣城127公里,東與施甸縣酒房鄉、隔江相望,南與鎮康、永德一江相依,平達相連,北與碧寨接壤,國土面積206平方公里.全鎮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海拔1720米,最低海拔570米,森林覆蓋率45.7%,年平均氣溫20.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屬怒江流域低熱河谷亞熱帶氣候。
全鎮轄6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有3414戶農戶,總人口17685人。有耕地68311.6畝。其中水田6516畝,旱地61795.6畝,人均耕地4.55畝。勐糯日照充足,林木茂盛,礦藏豐富。橫斷山系尾脈自西向東蜿蜒疊續直至江中山,形成小壩星布,群岳相抱,湖澤相依的地形地貌,具有獨特的亞熱帶資源優勢。勐糯經濟作物主要是甘蔗、茶葉、菸草、香料煙、咖啡、冰糖橙、核桃等;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包穀、黃豆;勐糯境內有雲南永昌鉛鋅股份責任有限公司,康豐糖業集團勐糯分公司,有三江口國有林場、江中山自然保護區,形成了以礦業、製糖、林業和生物資源開發,熱帶經濟作物種植開發為主的產業群,帶動勐糯社會經濟發展。
人文地理
勐糯是個漢族、傣族、傈僳族、彝族等民族混居的地方,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民族以漢族居多,不管那種民族都有二月八供廟貢色樹,從事祭祀活動,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包粽子、七月半接王與家人團聚,中秋節獻月亮,春節舂粑粑、殺年豬的風俗習慣。各民族春節期間寨與寨之間都會舉行陀螺賽、象棋賽、籃球賽等文體活動,賽場上的喝彩幾百米以外都能聽到。
傣族是勐糯最早定居的民族,信仰小乘佛教,有本族特有的風俗習慣。
二月八貢色樹,保護環境的習俗:每年二月八,每戶都要帶上酒、肉、殺雞、殺豬貢色樹,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宅平安。
六月十五到九月十五打齋慶秋收的風俗:打齋期間,每齋都要到緬寺拜佛三天,三天內拜佛的人只吃果品,不進酒、肉、糧食,打齋當夜,各寨傣族列隊打鼓到場慶賀,直到天明。
傣歷新年潑水節慶賀新年的發風俗:清明節後七天是傣族的潑水節。潑水節頭三天傣族要洗佛頌經,而後潑水,狂歡開始,整個勐糯歡騰一片,融會在水的洗滌中。
傣族女子勤勞賢惠,聰明靚麗,貌似孔雀,美麗動人,男女青年到婚嫁年齡都是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婚事可以偷婚,將女方偷到家後共同生活,隨著依法領取結婚證,才到女方講彩禮,籌辦婚宴待客。
勐糯的傈僳族多數是1956年墾荒遷入的民族,他們的婚嫁習俗別具風格。結婚前,男方必須請媒人,送皮製品說親,如女方老小同意親事後,女方要準備婚禮,(如送男方的錦囊和新娘自己色彩絢麗、極其昂貴的嫁衣)。結婚當日,所有親朋好友邀請到家,白天談情,品美酒,夜晚在院場設宴擺場,桌上放滿糖食、果品和酒,開始“刮欠”,笛聲、三弦聲、響起男女老少圍桌而舞,場面極其壯觀,直到天明,決不遜色於西方國家的狂歡節。
近幾年,漢族都有婚禮當夜打歌的習俗。打歌即在院場山擺上四五桌糖食果品,桌子下關上大公雞,請上彈三弦的師傅,男女老少,圍桌打歌唱調直到三更雞叫方收場殺雞吃飯。打歌成為祝賀新郎新娘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重要方式。
歷史文化
早在4000多年前,人類就在勐糯留下生息繁衍的足跡,以大花崗石石遺址為代表的原始遺村的文化記載著勐糯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出土的石器、陶器上有刻劃指捺、拍印等,圖案以枝葉、水草等植物,畫面簡潔形象、逼真生動、流暢地記錄了怒江流域的自然風光,展現了勐糯先人與大自然抗爭的歷史風貌。
勐糯鎮在解放後分三次移民進行開發。即1956年的墾荒移民;1976年的農場移民;1996年的異地扶貧開發移民,不同地方、不同時期、不同民族遷到一起,產生一次次文化撞擊,產生一次次文化撞擊,產生一次次進步,使勐糯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大寨傣族與1193年遷入建寨,至今已有800多年。傣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水是他們的鐘愛,他們依山傍水而居,有著保護大自然,與大自然相融的生活氣息。傣族“嘎秧”男子形如狩獵、勞作之舉,女子態似孔雀,剛柔相濟。勐糯傣族的“千盞燈”、“嘎秧”、彝族的“窩者”傈僳族的“刮欠”等,民間問題活動頗具人文內涵,剪紙、刺繡、染織等有著濃厚的邊陲文化風格。
飲食文化
傣族人民在勞動中發現,利用多種純天然的可食性動、植物資源,調配成美味佳肴,如苦腸生、豬耳朵生、魚生、牛大脛等做工精細講究,叫你吃後讚不絕口。
勐糯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勐糯文化的發展,有著清晰的發展思路,決心利用自己有大花石新石器遺址,仙人洞、江中山、三江口自然風光等資源。用各種優勢將勐糯建成雲南邊陲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城鎮。
勐糯人歡迎您到勐糯做客,來發展!
民族人口
勐糯鎮轄勐糯、大寨、田坡、海頭、叢崗、溝心6個村,83個村民小組,60個自然村,總人口17685人,其中男性9029人,女性8656人,農業人口15003人,占總人口的84.83%。
文化教育
多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文化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不斷完善辦學條件,辦學水平得到提高。同時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活躍民眾文化生活為目的,創新思路,開展豐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充分發揮鎮文化中心和村級文化室的輻射作用,拉動了全鎮農村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全鎮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校園文化、老年人文化、節慶活動豐富多彩,各項文化活動有效開展。
全鎮有鎮級宣傳文化中心1個,內設圖書室、閱覽室、健身室、籃球場、桌球室。有村級文化室3個。基本能滿足人民民眾學習科技、文化意識的需求。
有高中學校1所,村級完全國小6所,學前教育班11個,2008年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100%,畢業率達100%,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鞏固和提升。
經濟建設
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勐糯的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集鎮建設日新月異,文、教、衛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民眾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4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360萬元,財政收入6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鎮黨委、政府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不平衡是制約勐糯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三農”問題是亟待破解的難題。決定舉全鎮之力以小城鎮建設和“三農”問題為著力點,實施遠景近景科學規劃,軟硬體環境統籌建設的戰略,用經營企業的理念經營小城鎮,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發揮6大優勢,打造勐糯二次創業的發展平台,著力構建公司制發展農業,城鎮化建設農村,專業化致富農民的鎮域經濟格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勐糯鎮作為怒江流域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的發展態勢已日愈顯現。
交通區位優勢。勐糯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有三條公路與三二0國道、保龍高速公路、昆畹公路連線,黃(草壩)勐(糯)縣級油路,龍(陵)鎮(康)公路、龍(鎮大橋)等(養) 公路和即將開工建設的三達地至龍鎮橋二級油路直通鎮康縣南傘邊境口岸和龍陵木城鄉等養邊境口岸,是對緬貿易的重要通道。四通八達的交通大動脈,使勐糯成為物流、客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地和貿易中心。
龍頭企業優勢。勐糯境內有國有控股中二型企業永昌鉛鋅股份公司、康豐糖業公司勐糯分公司、紅運公司、機械炭廠、松脂加工廠等一批骨幹企業,形成了以礦冶、製糖、建材和生物資源開發為主的產業群,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老產業魅力依舊、新產業異軍突起。在鞏固蔗產業的同時,著力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公司和種養業大戶,種植香料煙1300畝,木薯2700畝,熱帶水果3000多畝,柚木10萬多棵;扶持養殖科技示範戶100多戶,飼養高峰黃牛、黃山羊4000多頭(只),吸納萬餘農民加入到產業鏈上,成為“田野工人”。異地扶貧開發優勢。1996年末,龍陵縣啟動了省立項總投資9922.94萬元的勐糯異地開發扶貧工程,2002年11月工程勝利竣工,簡稱了“三庫一線”(岔河水庫,小河水庫、二結河水庫)水利工程,從縣內8個多鄉鎮轉移安置貧困戶772戶3238人,移民按照小康文明村的規劃,實現了“移得來、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異地扶貧開發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勐糯的基礎設施條件,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集鎮建設優勢。鎮黨委、政府著眼於經濟可持續發展前沿,把集鎮建設定位在怒江流域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邊境區域中心和龍陵縣“兩極帶動”發展戰略的坐標上,制訂了“九縱十橫”的集鎮發展規劃,依託康豐糖業勐糯分公司、雲南永昌鉛鋅股份公司和熱區開發,發展種養業,帶動商貿、旅遊、運輸、加工業的發展,把海頭、半斤壩、2個農村集市培養為服務工業基地和輻射農村的商品集散地,構建以勐糯鎮為平台,2個農村集市為“衛星”的“二星捧月”的集市群,從而拉動勐糯海子(湖泊)、勐糯仙人洞、江中山自然風光、傣家民族風情景區的深開發。
文化旅遊
民族民間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勐糯是一塊豐腴的民族民間藝術沃土,漢、傣、彝、傈僳等多民族聚居,嬗生頗具邊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被國家文化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分別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鄉鎮”,2001年被市政府授予“先進文化鄉鎮”。
勐糯4000多年前人類先民就在這裡生息繁衍,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跡。域內以大花石新石器遺址為代表的原始遺存文化記載著勐糯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出土的文物造型逼真,裝飾紋樣精美,陶器器面有制刺刻劃、拍印、縷孔、指捺等堆塑而成的大量飾紋,藝術之精湛實為罕見,石刻花卉和陶器上的枝葉、水草等植物紋飾填補了雲南原始文化遺存的空白,畫面簡潔、形象逼真,生動地表現了怒江流域的自然景觀,又率真地反映了勐糯先民對藝術執著追求。
勐糯的民族民間歌舞藝術旎旖多姿,頗具人文內涵,有傣族的“千盞燈”、“嘎秧”、彝族的“窩者”、傈僳族的“刮欠”等。民間文體活動豐富多彩,經常開展的有“鬥牛”、“打陀螺”、“打歌”等。一年一屆的農民籃球運動會是民眾參與面最大的體育盛會。剪紙、刺繡、染織、篾編,歌舞構成勐糯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這些來自土地、來自田間的“農家藝術”,已成為勐糯文化之鄉的金字招牌。
基礎設施
勐糯鎮黨委、政府準確理解中央“有促有控”的政策,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實施“興邊富民”工程計畫的機遇,樹立投資拉動經濟發展,抓項目建設就是抓經濟的思想,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和資金,農田水利、道路交通,農村能源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實施,農村生產生活等各項基礎設施得到逐步改善。
截止2008年,全鎮通水、通電的村民小組有83個,達100%;實現通水、通電、通路的村民小組83個,達100%;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
特色產業
勐糯鎮充分利用熱區資源優勢,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布局,種植業以香料煙為主,熱帶水果、乾果為輔,林業以珍貴柚木為主,畜牧業以高峰黃牛、黃山羊、三元雜交豬為主。2008年香料煙種植面積達3571畝,大牲畜存欄3868頭,羊2200隻,豬16765頭。
水乾果產業成為我鎮充分利用熱區資源優勢。冰糖橙面積共300畝,聲譽已在保山市各縣幾周邊地區,釉子310畝,荔枝273畝,龍眼440畝,芒果515畝,柑橘453.24畝,咖啡2949畝,全年實現總產值279萬元。
社會保障
2008年10月,全鎮累計把符合條件的484戶1425人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範圍,1—10月發放低保資金28.2萬元,實現了“應保盡保”。臨時救濟108戶408人,發放救濟款3.4萬元。救濟五保戶53人,發放救濟款3.1萬元。發放復員、退伍、傷殘軍人撫恤金5.1萬元。
全鎮醫療預防保健網路逐步健全,強化了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目前,全鎮共有衛生室6個,鄉村醫生14名,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22名。2008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應參合人數15003人,實際參合人數13833人,參合率達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