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明朝初年(1382年),勐勐稱勐允養,傣語意為“白鷺城”。明成化八年(1472年),改稱勐勐,隸屬耿馬土司轄地。明神宗二十六年(1599年),隸屬永昌府。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歸緬寧廳管轄。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改隸順寧(今鳳慶)轄地。光緒三十年(1904年),勐勐土司改屬緬寧廳(今臨滄)四排山巡檢。
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雙江縣,勐勐為中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將全縣以方化區稱渭改按序號區稱渭,全縣設5個區,勐勐為第一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勐勐稱永定鎮。
1950年12月,沿用原水定鎮建制。
1953年,勐勐稱三區。
1959年,稱勐勐聯社。
1961年9月,將三區改稱勐勐區。
1969年,稱衛東公社。
1984年,稱勐勐區。
1988年2月,撤銷勐勐區與城關鎮,成立稱勐勐鎮。
2005年,撤賀六鄉歸併勐勐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鹹豐元年(1851年),勐勐推行圈建制,下設6個大潮19個小閣。
清光緒四年(1888年)3月,勐勐土司轄地沒東、南、兩、北四門屯。
清光緒九年(1903年),撥勐勐土司屬地困角、勐庫、公弄、邦隊、四排山、大勐峨六圈地歸緬寧廳四排山檢巡檢。
光緒十三年(1904年)七月,勐勐土司革黜,勐勐9圈地改上壩、中壩、下壩3屯,屬緬寧廳四排山巡檢。
1950年12月,設立雙江縣人民政府,勐勐歸一區,區政府駐大義,轄21個鄉。
1953年,勐勐為三區,轄13個鄉。
1958年1月,三區所屬13個小鄉並為6個鄉。
1959年,區改聯社,轄6個管理區。
1983年11月,將11個村劃出設城關鎮。
1984年2月,進行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撤銷勐勐公社。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勐勐鎮轄2個社區、15個村:公很社區、新村社區;千蚌村、大荒田村、悶樂村、千福村、忙樂村、南宋村、邦邁村、大吉村、那布村、忙建村、彝家村、細些村、紅土村、章外村、同化村。政府駐白象路165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勐勐鎮位於縣城中部,北回歸線將鎮境切為兩半,東與忙糯鄉、大文鄉接壤,南與邦丙鄉為鄰,西與南勐河為界與沙河鄉隔河相望,北與勐庫鎮、臨翔區毗鄰,南北縱距42公里,東西橫距15.5公里,國土面積434.4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勐勐鎮境內平面地貌趨似扇形,東部高,西部低。山脈東西走向,地形呈東西傾斜,北翼馬鞍山系向南逶迤伸展,形成山下有山,河谷相間,山川相連,山峰層疊。山腳兩邊平緩,形成帶狀壩子,屬山壩結合區,壩子從北向南延伸,壩長16公里,平均壩寬3公里。境內最高海拔3000米,最低海拔920米,海拔懸殊較大,是典型的主體地形。
氣候
勐勐鎮境地形複雜,氣溫乖直分布明顯,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性氣候,具有立體氣候特點。鎮境內日照輻射量比較充足,年日照時數2223.3小時,年總輻射13603.0千卡/平方厘米。氣溫隨海拔高度升高而遞減。降雨季節分布,據境內縣氣象資料:春雨138.7毫米,占年總量的13.7%,夏雨540.4毫米,占53.5%,秋雨282.1毫米,占27.9%,冬雨49.5毫米,占5.9%,盛雨期6~8月。 受縣境兩南風向影響,鎮境內春夏以兩南風為主,秋季東風,冬季北風。
水文
勐勐鎮境河流屬瀾滄江水系南勐河流域區。主要河流有勐勐河、南擺河、忙襪河、南宋河、窪底河、拉馬河等11條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雨季河水瀑漲,旱季河床乾涸,成為淤泥沼澤的溝箐。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5年,勐勐鎮共有耕地面積79262畝, 其中水田18768畝,旱地1179畝。
生物資源
勐勐鎮大棚予、大扁山、大青山、仙人山、獨角地、蕁麻林、雙河箐、白木箐仍有植被保護較好的原始森林,竹資源儲最較多。茶山頭、耿馬營盤有松樹兼其他雜木的林地。勐勐壩邊沿半山區一帶多分靠灌木林和草山、林問草場。 境內有野生動物87種,獸類40種,鳥類47種。野生動物常見的有穿山甲、鹿、野豬、毫豬、野兔、野鼠等。
礦產資源
勐勐鎮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和硅藻土2種。煤:主要分布在縣城南邊邦丙公路7公里處,屬礦草煤礦區,面積467845平方米,儲最96.29萬噸。硅藻土:位於縣城南4公里處,經礦管辦勘企探明,儲最為715.26萬噸。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勐勐鎮總人口13910戶4529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685戶12527人,占總人口的28%;農業人口8225戶32766人,占總人口的72%。
2014年,勐勐鎮總人口14646戶4625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13戶13369人,占總人口的28.9%;農業人口8333戶32882人,占總人口的71.1%。
2015年,勐勐鎮總人口11612戶320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115人, 占總人口的26%;農業人口25916人,占總人口的74%。
2016年1-7月,勐勐鎮共出生257人,出生率為5.70‰;自然增長人數147,自然增長率3.26‰。
民族
2011年,勐勐鎮少數民族人口22852人,占總人口的50.4%。轄區居住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鎮。
2014年,勐勐鎮少數民族人口23510人,占總人口的50.8%。
2015年,勐勐鎮少數民族人口14791人,占總人口的48%。
經濟
綜述
2011年1-6月,勐勐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4505億元,同比增4205萬元,增長41%。
2013年,勐勐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133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6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80元。
2015年, 勐勐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0014億元,比“ 十一五”末增2.3663億元,年遞增19.6%,農民人均純收入8660元,比“ 十一五”末增5155元,年遞增19.8% 。城鎮居民總收入5.3790億元,比“ 十一五” 末增2.5850億元,年遞增1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60元,比“十一五”末增12970元,年遞增15%。
第一產業
2011年1-6月,勐勐鎮實現第一產業收入1.2209億元。完成甘蔗新植4282.9畝(秋蔗1893.1、春蔗2389.8畝),全鎮甘蔗種植面積為35877.6畝;累計甘蔗入榨129228.345噸。
2013年,勐勐鎮實現第一產業收入2.6579億元,糧食總產13595噸,人均占有糧352公斤。
2015年,勐勐鎮實現第一產業收入3.3210億元。糧食總產14307噸,人均占有糧350公斤。糧食種植面積61824畝,產值3697萬元。完成冬季農業開發20692畝,產值2481萬元。種植甘蔗798畝,累計甘蔗21820畝, 入榨甘蔗106414噸,產值4900萬元;採摘茶葉1096畝,產值1731萬元。種植烤菸9018畝,產值2087萬元。新植穿心蓮5126畝。蔬菜種植9329畝,其中大棚螺絲椒1550畝,產值1652萬元。泡核桃管護86200畝;新植堅果7000 畝,竹木種植13800畝,落實新一輪退耕還林7500畝,林業產值3733萬元。加強2823畝水產養殖基地的管護,漁業產值6588萬元。大牲畜存欄13617頭, 出欄44960頭;生豬存欄58126頭,出欄60152頭;肉類總產4682噸,畜牧業產值1.3624億元。
第二產業
2011年1-6月,勐勐鎮實現第二產業收入1164萬元。
2013年,勐勐鎮實現第二產業收入2033萬元。
2015年,勐勐鎮實現第二產業業收入2854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1-6月,勐勐鎮實現第三產業收入1132萬元。
2013年,勐勐鎮實現第三產業收入2719萬元。
2015年,勐勐鎮實現第三產業收入3950萬元。
社會
基礎建設
從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勐允養起,勐勐就是歷代土司官署駐地。清宣統年間的勐勐土司城,瓦屋磚地、棘茨圍城。
民國十七年(1928)設縣,縣署衙門選在勐勐魚塘 佛寺下側,有大小房屋10幢,圍牆、石級、公廁等,有防範盜匪的12道城柵。為避瘴癘,冬春在勐勐,夏秋移營盤,兩地辦公。
1955年,勐勐鎮新辟勐勐大街,1964年籌建自來水工程,1973年南勐河木橋改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1985年完成縣城總體規劃。1988年11月6日地震災害,縣城建設損失慘重,經過抗災重建,縣城建設得到較快恢復,並逐步向勐勐河西岸發展。
2011年,勐勐鎮完成民居房建設522戶,舊村改造9個,完成冬春修工程436件,南宋、同化等4個村8個村民小組人畜飲水安全工程,邦邁、忙建等大溝防滲治理14公里,新建及修復溝渠51條77.8公里、 新建烤房249座;完成硬板路建設28條19200平方米;完成鎮村公路日常管護51.2公里;完成千蚌、細些、同化等6個村級陣地新建及改擴建工程;完成南京、解放、鐵廠等8個村組村容村貌整治和千冒、忙品等5個村文化室建設;確認賀六移民安置點搬遷安置500戶1800多人,初測居民點範圍755畝,完成了土石方開挖、回填、漿砌石等基礎工程;完成千福、新村、紅土、公很等6個村組農民文體活動場地建設9171平方米;完成了12個點整村推進項目。
2015年,勐勐鎮完成舊村改造8個、美麗村莊建設3個、危舊房建設80戶。紅土片區綜合開發建設項目通過市級評審。完成2015年地震災後重建84戶拆除重建及232戶加固修繕。組織環境衛生整治80場次3500人次,清掃集中垃圾50餘噸,開展南擺河環境衛生整治活動3場次。
教育
2010年,勐勐鎮下轄1所初級中學,村完小17所,兩師一校3所,一師一校教學點5個。中學開設14個教學班,入學638人,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7.3%;國小開設119個教學班,12個學前班,入學2688,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4%。全鎮中國小現有在崗教職工309人,退休教師77人。學校占地130779平方米(國小105433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5514平方米(國小21723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12033平方米。已創建了省級文明單位1所、市級文明單位5所、縣級文明單位1所;省級文明學校4所、市級文明學校12所、縣級文明學校2所;省級綠色學校1所、市級綠色學校5所、縣級綠色學校6所。
2011年,勐勐鎮幼兒入園率達55.5%,國小入學率達99.4%,國中毛入學率達97.3%。
2015年,勐勐鎮創建省級綠色學校2所、市級綠色學校5所、縣級綠色學校7所。
文化
2011年,勐勐鎮成功舉辦了勐勐鎮第二屆農民運動會。
醫療衛生
2007年,勐勐鎮共建成村組衛生室14個、衛生院門診7個。2011年,累計落實各種避孕措施為7744人(含流動人口261人),綜合節育率達86.06%,其中,落實長效節育措施人數為7446人,優選節育率82.75%,避孕及時率達80.15%。
社會保障
2011年,勐勐鎮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7%,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及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均達100%,新農合參合率達96%。
2015年,勐勐鎮累計收取新農合資金3018870元,發放各類惠民資金4117.3萬元。
交通
民國及以前,由勐勐到周邊各鄉鎮,均無公路,全為驛道。70年代,勐勐鎮開始修建公路。 2011年,勐勐鎮完成勐勐鎮煙路建設80條152.26公里,新建大吉和彝家彈石路6公里,完成鎮村公路日常管護51.2公里。 臨雙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民風民俗
民族習俗
勐勐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鎮,拉祜族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以打鐵為主,有多種信仰,主要以信仰基督教為主,拉祜族人民喜愛打歌,每逢節日都要組織全村的村民打歌,拉祜族人民吃苦耐勞,富於鬥爭精神,忠厚善良,待人誠懇,婚姻自由;鎮內的佤族是全縣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千福、南京、南宋等村、組,生產生活主要以農業為主,布朗族主要生活在忙樂四組,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式業,手式業以染織、編織、打鐵、木工為主,信仰南傳佛教。傣族人口較為集中,主要聚居在壩區,信奉小乘佛教,使用兩種文字,一種是書寫佛經使用傣仂文,一種是民間通常使用的傣哪文,有傳統的傣歷。
特色飲食
由於民族眾多,生活和飲食也各具風格,如:傣族的牛撒撇、橄欖生、火灰捂魚、酸魚、烤蚌(米花)、大象耳朵,佤族的雞肉爛飯、水酒,布朗族的酸筍、骨頭生、鼠肉,拉祜族的烤肉等別具風味。
風景名勝
•望江石郎旅遊區
望江石郎旅遊區位於雙江縣城南部10公里處的小黑江上遊河畔。因景區內有一奇石而冠名,又稱石將軍。
•佛寺
勐勐鎮內有佛寺8所,白象寺、後城寺、下城寺、千冒寺、忙黑寺、悶樂寺、忙襪寺、忙票寺。 官緬寺是於1991年恢復新建的佛殿,並更名為白象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