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混鎮

勐混鎮

中文名是勐混鎮,所屬地區是中國雲南省\n勐混鎮政府辦公大樓勐混鎮位於勐海縣東南部,國道214線景混等級公路末端,與景洪市、勐海鎮、勐遮鎮、格朗和鄉、布朗山鄉、打落鎮接壤,轄區面積329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勐混鎮政府辦公大樓勐混鎮政府辦公大樓

勐混鎮位於勐海縣東南部,國道214線景混等級公路末端,與景洪市、勐海鎮、勐遮鎮、格朗和鄉、布朗山鄉、打落鎮接壤。轄區面積329平方公里。轄勐混、曼國、曼蚌、曼賽、曼掃、賀開、曼岡7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大河溝),81個村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地景勐混,距縣城勐海17公里,距州府景洪64公里,是一個發展中的小集鎮,歷史悠久,民風純樸,民俗多樣,素有魚米之鄉、古樹茶之鄉的美譽。2008年末,全鎮有總戶數6770戶,人口31028人,其中:農業戶數6297戶,人口29845人,占鄉村人口的96.2%,居住著漢、傣、哈尼、拉祜、布朗、佤族等16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9643人,占總人口的95.5%。全鎮耕地面積55704畝,其中:水田37472畝,占67.3%,旱地18232畝,占32.7%,人均占有耕地1.86畝。

歷史

勐混地名的由來

勐混鎮勐混鎮

勐混系傣語地名。勐:平壩或區域;混:倒退。勐混:意為河水轉道之壩。傳說境內的南混河是從格朗和流向東南方,經釋迦牟尼施法,用拐杖指向西流入勐混壩子,故名南混河。壩以河名,區以壩名。 勐混原為一土司地。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設十二版納時,勐混、勐板為一版納。一九一三年設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時,隸第三區行政分局(勐海)。一九二七年設縣時,隸佛海縣。一九五0年稱勐混區,隸佛海縣,轄今勐混、布朗山、打洛。一九五三年建州重劃十二版納時,更名為版納勐混;布朗山劃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二版納合併為五個縣級版納時,隸版納勐海。一力五八年七月復稱勐混區,隸勐海縣。一九六二年打洛劃出。一九六八年更名為曙光公社,一九七三更名為勐混公社,一九八四年復稱勐混區。 本區境內有兩座佛塔,一稱塔囡,坐落在南開河畔。傳說勐混傣族王叭哈兔死後,其子階達桑萬領承襲父位治勐有方,深得百姓信賴,階達桑萬領死後,百姓為紀念他而建此塔;一稱塔竜,建造歷史傳說已有二千多年,現已倒塌。

地理地形

境內地形以河谷為主,勐混、曼國、曼蚌、曼賽、曼掃5個村委會地處勐混壩子,地勢平坦;賀開、曼岡屬山區村委員會.地形以山地為主。全鎮共有23個村民小組處於山區。勐混鎮最高海拔為賀開村委會的曼邁阿珠各腳山,海拔1826米,最低海拔為曼掃村委會的大呼拉村民小組,海拔1181米,鎮人民政府駐地景勐混海拔1200米,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0594.07萬元;地方財政收入54.8萬元;糧豆總產量1927.6萬公斤,甘蔗總產量72600噸;茶葉產量64135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492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

氣候降水

勐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壩區年平均氣溫18—19℃,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2.3—22.9℃,最冷月份平均氣溫11.8—12.8℃,極端最高溫36℃,極端最低溫-5.4℃,年霜期31天左右。風向以西南風和東南風為主,常風小、靜風多。土壤分水稻土、旱地土、磚紅壤性紅壤和紅壤四大類,其中水稻土分布在壩區和壩區周圍的緩坡地帶,宜種水稻及冬季作物,旱地土多為緩坡地,磚紅壤性紅壤和紅壤分布在山區,宜種旱稻、玉米、茶葉、甘蔗、雲麻等旱地作物和其它經濟林木。

水利資源

勐混鎮勐混鎮

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水利條件較好,主要河流有南開河、南混河、南養河、南卡河、南歪河等,均屬瀾滄江水系。鎮境內最大河流為南開河,自東南向西北穿過勐混壩子中部,全長47公里,流域面積509.2平方公里,灌溉農田9000多畝。現有中型水庫1座(那達勐水庫)總庫容4943萬立方米,該水庫是集防洪、灌溉、供水發電及解決勐海縣城居民供水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庫,小(一)型水庫1座130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4座,總庫容155萬立方米,壩塘3座,總庫容2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8080公頃。已建有裝機容量為12600千瓦時的那達勐壩後水力發電站和裝機容量為750千瓦時的曼養小型水力發電站。

主要產業

1、稻米種植

畝產值比一般品種增收100—200元,最高畝產達1600市斤,平均單產800市斤,最高可達2.4元/公斤,可作為優質稻米種植基地。

2、紙和松脂項目

有林紙基地8.1萬畝。采脂林基地1萬畝,天保工程0.92萬畝。2003年生產松脂522.5噸,產值836000元。

特色產業

“201”稻穀 “201”稻穀

勐混鎮立足鎮情,充分利用本鎮區域內獨特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

1、糧食

按照“穩糧調結構,提質增效益”的糧食生產方針,勐混鎮圍繞市場定計畫,明目標、辦現場、樹榜樣、抓措施、保落實,狠抓糧食生產,糧食生產穩步發展。2006年末糧食產量達1686萬公斤,較上年增長0.67%,糧食生產水平和比較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在穩定糧食總量的情況下,2006年勐混鎮適時地對精品“201”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擴大調整,使“201”優質稻的種植面積達14145畝,占耕地面積的25.2%。經過篩選,初步確定了曼蚌村曼國村為勐混原種“201”優質稻的繁種基地。

2、冬季作物

勐混鎮勐混鎮

按照“政府引導、部門服務、企業帶動、農民自願”的原則,勐混鎮大力發展以亞麻、蔬菜、冬玉米等為主的冬季作物開發。2006年共種植亞麻863畝,產量220566公斤,實現產值32萬元。2006年引進個體私營經濟以“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訂單種植冬作蔬菜。共種植冬玉米、花椰菜菜等為主的晚秋作物1331畝,實現產值72萬元。

3、畜牧業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圍繞“引良種、抓示範、促推廣、抓規模、活流通、強防治、控疾病、增效益、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引導扶持農戶開發生豬、家禽、黃牛養殖,抓好畜禽疫病防治及肉食品檢疫工作,有效防止疫病發生,在曼國村委會的曼代老寨新建牛凍精改良點1個,爭取項目支持,投資30萬元,對試點村進行畜品種改良,大力推廣科學飼養。2006年全鎮生豬出欄10757頭;大牲畜出欄1675頭;家禽出欄73089隻;肉類產量達85.1萬公斤,實現畜牲業產值221.3萬元。

4、茶葉

賀開村委會自然成片的9700畝古茶園是雲南省茶葉原產地之一。古茶園的高等級大葉種茶是精製上等普洱茶的原料,價格不菲。勐混地處亞熱帶、熱帶,這裡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是優質高產的雲南大葉種茶樹最理想的生長環境。2006年全鎮參與種茶、制茶、售茶的人口達1.45萬,當年採茶面積19207畝,茶葉產量9639公擔,實現茶葉收購總值1267萬元,茶葉已成為勐混山區民眾的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文化教育

教學大樓(中學校)教學大樓(中學校)

勐混鎮黨委、政府歷來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實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勤工儉學,“兩基”、“普九”工作在鞏固中提高,素質教育成績顯著。勐混鎮現有村級完小6所,占地總面積為117.16畝,在校學生3077人(含學前班的636人),有教職員工161人,其中專任教師154人,管理人員4人,後勤人員3人。入學率為98.54%,年鞏固率為98.81%;有初級中學1所,占地面積為55.77畝,在校學生1544人,有教職員工79人,其中專任教師69人,管理人員5人,後勤人員5人。入學率為98.78%,年鞏固率為97.09%;有成人技術學校1所,該校始終堅持以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為中心,培養農村新型勞動者為辦學方向,按教育規律辦學。自2002年以來,我鎮為抓好成技校的工作積極探索辦學新思路、實施舉辦了辦學模式為二點五和二加一的分流班,到目前為止,已經畢業6個班,受訓學生達275人。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文化發展方針,積極培育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隨著投資140多萬元建成的電視光纖網路工程,有2600戶開通了有線電視。全鎮有66個村民小組通電視,電視覆蓋率達81.48%。

基礎建設

勐混鎮勐混鎮

全鄉工農業總產值509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467萬元;鄉級財政實現收入126.69萬元;財政支出612萬元,財玫自給率20.7%,農民人均有糧439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235元。糧經種植比例為60:40,人口自然增長率3.5%。
有各類企業471個,從業人員681人。其中,有限責任公司2個,個體私營企業469個,營業總收入2276萬元。有1所中學,10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6%,鞏固率99.2%;國中學生入學率99.5%,鞏固率99.5%,全鄉有耕地面積48261畝,共中,水田14518畝,旱地33743畝,可機耕面積8387畝(占17.38%),有熱區面積54758畝,已開發利用15890畝(占29%)。有林地面積25331公頃,森林覆蓋率51%,活立木畜積量242.9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沼氣池建設2190口,沼氣普及率45%,平均每2.2戶擁有1口沼氣池。有一個蓄水量125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太平水庫一座,水利化程度為43%。81.2%農戶用上了自來水。境內有銅、鉛、鋅、煤、鈷等礦藏資源,目前探采的有安樂勐良勐興銅礦廠,尹家山銅礦點和八落回頭山鉛鋅礦點。2003年末,全鄉通電村民小組113個,用電戶數達3764戶,村民小組通電率達70%。全鄉電話用戶達1252戶,行動電話也已開通。

民族民風

趕擺場上趕擺場上

到過西雙版納的人,都說傣鄉風光旖旎,美麗迷人。其實,只要你深入傣家村寨,深入到傣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就會感到傣家人民風淳樸,有著它獨特而又絢麗多姿的習俗,勐混鎮是以傣族為主的多民族鄉鎮,就以傣家人的戀愛、婚姻、家庭及手工製造業做個介紹吧。
傣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貴族及土司頭人則有納妾現象),上門入贅比較普遍。婚前,男女青年的社交及戀愛都很自由。其談情說愛的方式很多,也饒有風趣。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社交戀愛:傣語稱“約騷”,當地漢族則叫“串姑娘”。這種“約騷”的方式較多。十七、八歲的男青年常在夜間串訪談情,姑娘會應聲而至,與小伙子幽會談情。到了冬夜,姑娘們會在寨場上點燃箐火集會,小伙子進入,就會在中意的姑娘面前停住,用歌聲、笛聲傾訴對姑娘的愛。姑娘如有意,就會從裙擺下抽出一隻凳子,讓伙子坐在身邊,開始情意綿綿的深談。
丟包:丟包既是青年們喜愛的一種娛樂、體育活動。也是他們選擇對象、尋找知音的傳統方式。當男女青年有了意中人後,就將心愛的布包丟給他(她),對方若有意,會將包欣然接住。然後,相約著退出活動場所,到村前寨邊或僻靜處互吐愛慕之心。
唱山歌:這也是青年男女尋找對象的好形式。
關係確定後,雙方要互送定情物。男方告訴父母,托媒到女方家正式提親,只要子女同意,雙方父母均不會阻撓。定婚之後,須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婚禮。婚禮一般在女方家舉行,主要儀式是拴線,傣語叫“樹歡”,意即“拴魂”,即把新郎新娘的魂拴在一起,把兩顆心拴在一起,婚後從妻居,上門入贅,一般是從結婚那天起,先在女方家裡住三年,然後,徵得女方家裡同意,丈夫帶妻子回自己家裡住三年,又回妻子家裡住三年。如此往復,直到繼承一方財產,建立新家庭為止。這種情況現已有所改變,上門時間不一定要滿三年。假如男方家有困難,徵得女方家同意,上門幾個月即可帶妻子回到自己家裡,通常情況下,新郎上門沒多久就和妻子搬出來另立門戶了。
新農村、新風尚如今的傣族青年已遵循了男方婚齡不得小於22周歲,女方婚齡不得小於20周歲,且必須具有國中以上畢業證書,並憑合法有效的證明才能辦理婚姻登記的新規定。

民族特色產品

手工造紙手工造紙

手工造紙

走進勐混傣鄉,不時可看見當地傣族民眾利用生產之餘的時間所從事的一些特殊勞動。手工造紙是傣家人至今還保存完好的傳統手工藝之一。在曼掃村委會的曼召村小組,手工造紙業正渙發出勃勃生機。曼召村小組民眾的手工造紙是以當地一種叫“葛樹”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浸泡、蒸煮、搗碎、攪拌、過濾倒入模具晾曬的過程後便可製成一張張原始的手工造紙。最初手工造紙被運用到諸如和尚抄寫經文等同佛教祭祀有關的活動中,隨著普洱茶的熱銷,手工造紙以其紙張厚、耐折皺、易吸水的特性成了包裝上等普洱茶餅的首選用紙。如今的曼召村小組有80%的家庭從事同手工造紙業有關的活動。按大紙張1.5元/張,小紙張0.7元/張的市價出售,曼召村小組的手工造紙供不應求,市場前景廣闊。

竹編

勐混鎮勐混鎮

在傣鄉竹編是一項很普及的手工勞作,多數的傣家人都擅長編織,諸如竹笆、竹簍、篾盒、餐桌、竹凳等竹編用具。但能把竹編形成一定規模,並且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產業,則要數曼掃村委會的曼英、曼掃村小組以及賀開村委會的曼賀勐村小組,這三個村小組的民眾都有長期從事竹編業的歷史,曼賀勐村小組以編作直徑20厘米左右的盛茶篾盒而出名,而曼英、曼掃村小組則以編作套裝成件普洱茶用的竹筐而見長。隨著制茶市場的發展,盛茶用的篾盒及套裝成件普洱茶用的竹筐的用量增大,利用當地豐富的竹林資源,加上傣家竹編人靈巧的雙手,曼英、曼掃及曼賀勐村小組的民眾,為制茶企業編作了大量的多種型號的篾盒、竹筐,即支援了制茶企業的發展,也推動了本村寨竹編業的發展,同時還改變了這三個村小組過去單一的糧食種植方式,茶葉和竹編已經成了這三個村小組民眾經濟來源的主要方式。

優秀榮譽

全鎮共有精神文明單位5個,其中:州級精神文明單位1個,縣級精神文明單位4個。文明村9個,其中:省級文明村1個,縣級文明村8個,青年民兵之家11家,青年文明號4個,“十星級文明戶”12個村民小組1549戶。

旅遊資源

大白塔佛寺大白塔佛寺

勐混鎮較有名氣的是勐混大白塔佛寺,由基達和尚始建於唐大曆年間(777年).1949年右召瑪哈丙重建,於1985年有杜哈波甩臂再次組織重建。現在建築為佛塔,佛殿,舍利塔等.最為特別的建築為大白塔,大量文物埋於其中。現在金粉的大白塔是經過重新刷了,其實以前整座塔是雪白如玉的,顧名思義叫做大白塔。長長的階梯,美麗而神聖,這是後來修的。先前的大白塔沒有這么全是土路,車是無法開上來的.現在,在後山已修建一條水泥鋪成的道路,方便了所有的參觀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