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城裡

在榕城原揭陽一中東邊,有一處名為“堡城裡”的地方。 “保城裡”便也就成了這個裡的名稱。 現在見到的,卻是“堡城裡”三個字。

在榕城原揭陽一中東邊,有一處名為“堡城裡”的地方。據說,原先叫“倒城裡”。後因為修建城牆時,出了一件動人故事,才把它改為“保城裡”的,什麼故事呢?
傳說元朝年間,日本浪人,游居海島,集結而為寇,人稱“倭寇”。 “倭寇”常乘人不備,攻進大陸,搶掠燒殺。然後滿載財物、婦女而歸。“倭寇”一開始只襲擊沿海村落,後漸深入鄉鎮,縣城,連官軍也怕他。揭陽城內外,常受侵略。元朝政府,為保地方安全,乃決定建城牆,派兵駐守城樓,以防“倭寇”來襲。當時元朝政府築城牆的政策是:政府只出一部分錢,住地居民出大部分錢,並出勞工,分段限期把城牆修好。當時的行政編制,地方上最基層為“里”(相當於今之居委會),里的領導人稱“里正”,負責全里事務。當時負責修築自西門至北�地段的那個裡,居民生活比較貧困,兼之負責修築城牆的地段,是北河衝擊層,地基軟,且水勢洶湧,給築城造成了許多困難。常常是日築城而夜崩塌,民工們常受元兵監工的毆打、辱罵,也受到其他地段里人的嘲笑,稱他們這個裡是“倒城裡”。
眼看期限越來越緊,別個裡負責的地段進度很快,里正心頭十分焦急。里正姓張名石,是個忠厚仁慈的人,平時很愛護居里子弟。人們對他十分尊敬。他本想去找縣政府先支些錢,以便買些築城材料,哪知元朝政府,只顧收入,不願支出,向他先支錢,何異向老虎乞肉。里正不但支不到錢,反而挨了一頓打罵。
期限日見緊近,自籌的錢用完,民工糧食也將盡,里正張石,心急如焚,沒奈何,悲痛把自己親生的兒子賣掉,把錢用來買材料、購糧食,希望把工程在限期以內修好,以領取政府補貼的部分錢。民工們聞知此事,感動萬分,人人奮起,振作精神,獻謀獻策,決心克服困難,齊心協力定要把城牆如期修好。里中有些做生意的,稍有點錢者,也自動捐些錢、物資以幫助修城。其它鄰里進度較快的,本還嘲笑他們,而今也因里正獻子築城,很受感動,而在本地段中抽出一些勞力,前來支援。就這樣,眾志成城,築城進展迅速。終於在期限之內,完成了築城的任務。
訊息傳開,全城人人知道張里正賣兒築城的事,無不感動。於是,便在慶祝城牆完工的這一天,敲鑼打鼓,抬來一塊大木匾,寫著“保城裡”三個大字,送給張石這個裡,以表彰里正和居民築城的功勞。
“保城裡”便也就成了這個裡的名稱。歷代相傳,已過了幾百年了。現在見到的,卻是“堡城裡”三個字。是何原因由“保”而“堡”呢?內因便不詳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