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彩

加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乾的素坯上繪製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

概述

加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乾的素坯上繪製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我們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運用了加彩的裝飾手法。

加彩壺

紫砂器的裝飾手法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帖花、繪畫雕刻、加彩等幾種。其中,“加彩”是指在燒成的紫砂器上加以色釉彩繪,再經過低溫烤制,而生產的釉彩紫砂器。
最初的紫砂器是不加彩的,明代正德、萬曆年間的紫砂器都是沒有加彩的。它們皆素燒,不上釉,運用調砂、嵌砂、鋪砂等技法,產生細梨皮、龍砂等種種不同的質感。而紫砂,也並非只是紫色,民間稱之為“五色泥”,它本身泥色已分為朱赤、藍綠、淡黃、紫褐等顏色,又有團泥(即段泥),甚富光澤,就算是無釉燒制,也同樣能質潤而美。因此,紫砂器一般是不施釉的,僅憑藉其自身的天然色澤,已極為高雅,只有少數紫砂器採用釉色裝飾。施用釉色裝飾紫砂器,是一種把陶都宜興的紫砂工藝和瓷都景德鎮的釉上彩工藝結合起來的嘗試,它隨著工藝美術上講求工巧妍麗,重華彩與裝飾的傾向的發展應運而生。它始創於清代雍正年間,而盛行於清朝乾隆時期。這種滿潑、滿浸的裝飾,破壞了紫砂器所固有的樸素、自然的特點,因而,從乾隆年以後,紫砂加彩就逐漸衰退了。隨著紫砂加彩的發展,出現了一批加彩名手,如王南林、楊友蘭、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等,都曾為宮廷做過加彩紫砂器。

青花加彩

青花加彩在自身演化中,技法由單一到複雜,釉上彩由單色到多色,有許多品種。
按釉上加彩數量劃分,有青花單彩(如青花金彩青花紅彩、青花綠彩等)、青花雙彩(如青花黃綠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泛指釉上彩數量在三種以上的品種,如宣德時的青花五彩、成化時的一部分鬥彩、嘉靖萬曆時的五彩等。
明代的青花加彩主要有青花加彩、青花五彩、鬥彩和五彩等名稱。

1.青花紅彩

青花紅彩又稱青花抹紅,主要出現於明初永樂和宣德的官窯器上。從青花和釉上紅形所占比重看,有些以青花為主,有些以紅彩為主。如青花紅彩海水海獸紋,有的用青花畫海水、紅釉畫海獸,有的則相反。

2.青花黃綠彩

宣德官窯中有青花黃綠彩盤,外壁以青花勾勒海水紋,加填綠彩,又分飾黃彩游魚四條。這種青花黃綠彩非常珍稀,窯址也未見出土。

3. 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泛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逗繪畫的器物, 但青花五彩習慣上專指宣德製品和後朝的仿品,明後期嘉靖、萬曆的青花五彩簡稱五彩。
宣德青花五彩採用了多種青花加彩繪畫方法,主要歸納為兩方面:
(1) 青花勾勒輪廓線,釉上彩在輪廓線內填色。這種工藝演變出成化鬥彩。
(2)青花和釉上彩各自獨立繪畫紋飾的局部,拼逗出全部紋飾。這種工藝演變出嘉靖、萬曆五彩。

4.鬥彩

歷代文獻和陶瓷考古界,對鬥彩的含義歧義頗眾,鬥彩和其他青花加彩間的區別又往往難以劃清。
(1)對鬥彩命名的不同理解。
怎樣理解鬥彩命名,歷來有三種基本看法:
認為從工藝方法命名--認為鬥彩是由不同釉彩拼逗組成圖案紋飾的方法。
清乾隆年間《南窯筆記》講了鬥彩、填彩和五彩的區別: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合繪同一紋飾的稱鬥彩;青花雙鉤輪廓後釉上彩填色的稱填彩;用各種單一釉上彩繪畫的稱五彩。用現代的陶瓷理論看,鬥彩和填彩是從不同側面講青花加彩,鬥彩講的是青花加彩的工藝特徵,填彩講的是青花加彩的繪畫筆法。從兩者關係看,鬥彩有從大而小三個層次的拼逗方式,填彩是具體筆畫拼逗方式中的一種。
認為從釉彩顏色命名--認為鬥彩是豆彩,即豆綠色的彩,這種觀點又有兩種稍有差異的說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豆彩是豆青地五彩。晚清寂園叟《陶雅》中將豆彩理解為豆青地五彩,雖望文生義但還說得通。但把豆青地五彩定名為豆彩,又引申為鬥彩,認為鬥彩是豆青地五彩則因偷換概念而導致結論錯誤。
第二種觀點認為成化鬥彩中有一種豆綠色彩,因而稱豆彩。日本陶瓷書刊中講到成化鬥彩,都寫作豆彩,理由是"(豆彩始自明成化時期,這是一種柔潤、富有光澤的五彩。其淡綠色彩與蠶豆相似,故亦稱豆彩。"且不論成化鬥彩中並無類似於豆綠的釉彩,這種望文生義的結論,抽去了鬥彩作為一種特殊的紋飾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本意。
認為從釉彩繁華命名--民國初許之衡《飲流高說瓷》中將豆彩、鬥彩、逗彩分別解釋,認為叫豆彩是因為花紋中豆青色最多,占十分之五六,又認為"或稱鬥彩,謂花紋之攢簇有類鬥爭。或稱豆彩,謂彩繪之駢連有同逗駢。"許之衡以紋飾的華美和釉彩的繽紛來解釋鬥彩,應屬舍本求末了。
(2)鬥彩的含義
鬥彩,又稱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合組成紋飾。斗又通逗,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間互相呼應配合。
廣義上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繪畫紋飾的都可稱為鬥彩,涵蓋所有的青花加彩。
狹義上鬥彩專指成化官窯生產的青花加彩器,後代燒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風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稱為鬥彩。
因而我們習慣上稱為鬥彩的有兩個要素:
工藝要索--採用以填彩為主的鬥彩工藝,具成化瓷風格。
時間要素--成化官窯生產和後代的同類產品。

5.五彩

在陶瓷史上被稱為五彩的有兩類不同的品種:一種是明後期嘉靖、隆慶、萬曆至天啟早期生產的青花加彩,屬青花和釉上彩結合的複合彩;另一種是明後期至康熙民窯中更為盛行的單一的釉上五彩。因此在命名上,應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
明代後期的青花五彩或五彩習慣上專指明後期風格的青花加彩。和明初青花五彩不同的是,明後期青花五彩的青花已退化為配合繪畫的一種釉彩,而失去了構圖的主導功能。 

後加彩

後加彩是一種常見的瓷器作偽手法。由清代康熙至民國初年,均有在瓷器上作後加彩的偽作。有的於舊器脫釉後刻暗花,施釉後再上彩;有的用後加彩手法將舊器改造成新品種;更多的是在清代各朝素器上後加彩,使其成為粉彩、鬥彩、琺瑯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較為名貴的品種。後加彩定義在洗乾淨的舊器表面重新畫彩再以低溫焙燒。後加彩作偽方式多種多樣,在便宜的明清素瓷上後加了貴重的琺瑯彩,素三彩,鬥彩,粉彩等使其升值達到作偽盈利的目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