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加州鸕鶿
【中文別名】阿拉斯加鸕鶿、勃蘭特鸕鶿【拉丁學名】Phalacrocorax penicillatus
【命名時間】Brandt, 1837
【英文名稱】Brandt’s cormorant
【科屬分類】鳥綱、鵜形目、鸕鶿科、鸕鶿屬
外形特徵
加州鸕鶿是一種黑體的鸕鶿,體長:70—79厘米;翼展度:108厘米;重量:1400-2700克。有一個帶鉤的細長喙和黑色的長尾巴。在繁殖季節,脖子的後面長出少許白色羽毛,頦下生出藍斑。成鳥全身黑色,頸部向胸部的過渡區略淺。而幼鳥的羽毛是棕黑色。雌雄羽毛顏色幾乎完全相同,雄鳥體型略大。
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於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蹠短而無羽;趾扁,後趾長,有蹼相連。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達群島、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生活習性
加州鸕鶿是一種社會性海鳥,飛行時常常排成長龍,在海洋上低高度盤旋。它們會和海獅一起長距離圍獵魚群,往往重逾150英尺。食物是豐富多彩的魚類、蝦和其他甲殼類動物。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平時棲息於崖壁的岩石上,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它們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其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因此,腳蹼和翅膀並用。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
生長繁殖
同其他大多數鸕鶿一樣,在繁殖季節,沿太平洋,南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州海岸的低坡度的山坡,
島嶼的背風面,或在陡峭的山脊的峭壁上築巢。雄鳥吸引雌鳥,一旦配對,雙方就是最好的合作夥伴,兩性共同在岩石上營巢。雄鳥負責在海洋周邊收集材料,將其放在合適的位置,雌鳥進行鳥巢的布局和結構,鳥巢一般覆蓋著藻類。此建好的巢要在今後的歲月里連續若干年都重複使用,每次再添加一些新建材。雌鳥通常每次產4枚卵,父母雙方共同孵化。孵28天左右出雛。雙親都參加撫育雛鳥工作,餵雛的方法是把魚貯藏於粗大的食管內,在餵食時,親鳥張開嘴,雛鳥伸嘴入親鳥的咽部,在親鳥的口腔內啄食半消化的魚肉。餵水時,親鳥將取來的淡水從嘴噴出,注入雛鳥嘴裡。雛屬晚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