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狀特徵
植株高30-50厘米。根狀莖細長,斜升或橫臥,粗4-5毫米,被黑褐色鱗片。葉密生,二型;柄長10-30厘米(不育葉的柄較短),粗1.5-2毫米,與葉軸同為禾稈色,稍光澤,光滑;葉片長圓狀卵形,長10-25厘米(不育葉遠比能育葉短),寬5-15厘米羽狀,羽片3-6對,對生,稍斜向上,上部的無柄,下部的有短柄;不育葉的下部羽片相距1.5-2(3)厘米,三角形,尖頭,長2.5-3.5(8)厘米,寬1.5-2.5(4)厘米,常為羽狀,小羽片2-3對,對生,密接,無柄,斜展,長圓狀倒卵形至闊披針形,先端鈍圓,基部下側下延下部全緣,上部及先端有尖齒;能育葉的羽片疏離(下部的相距5-7厘米),通常為2-3叉,中央的分叉最長,頂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下部兩對羽片有時為羽狀,小羽片2-3對,向上,狹線形,先端漸尖,基部下側下延,先端不育的葉緣有密尖齒,余均全緣主脈禾稈色,下面隆起;側脈密接,通常分叉。葉乾後草質,灰綠色至褐綠色,無毛。
地理分布
產浙江南部(平陽)、江西南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西南部(安龍)、四川(峨眉山、重慶、雅安)、雲南南部(富寧、麻栗坡、河口、勐臘、景洪)。也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越南、寮國、高棉、緬甸、印度北部、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玻里尼西亞、斐濟群島及澳大利亞。模式標本采自斯里蘭卡。
生長環境
生林下或溪邊潮濕的酸性土壤上,海拔150-1000米。
栽培技術
繁殖
用分株或播種孢子繁殖。分株在春天結合翻盆進行,花葉種只能用分株繁殖。
栽培條件
喜溫暖,生長適宜溫度為15-26℃,10℃以下停止生長,花葉品種要求較高的溫度,冬季溫度應不低於5℃。耐陰性強。喜濕潤環境,空氣相對濕度要求70%-80%。不耐旱,喜疏鬆、通氣和排水良好的土壤。
養護指南
綠葉種能在半陰環境下良好生長,夏季應遮去70%的光照。但斑葉種需較明亮的光照,以保持葉色的鮮麗。
生長期絕不能使盆土乾旱失水,應保持盆土濕潤,但冬季應適當減少澆水。
喜陰濕環境,應經常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日常應多向葉面噴灑水分。
每半月施薄肥1次。
由於根系發達,因此每年需翻盆1次。培養土可用園土、腐葉土、泥炭土及珍珠岩等配製而成。
醫用價值
用途:入藥,止血、止痢。
據《廣東中藥》載,本種作神曲藥料,能清熱、消食、利尿、止痢;搗爛外敷治腮腺炎、疔瘡、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