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舞,又稱作“劍器渾脫”,有民間和軍中兩種路數,民間舞劍器的名人是公孫大娘及其一批弟子。杜甫寫詩說:“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開元三年(715年)杜甫在郾城觀看了公孫大娘舞劍器的表演,大曆二年(767年)又在川東夔州(今重慶奉節)目睹公孫大娘的弟子舞劍器,還因此感慨了一番人世變遷。好寫狂草的張旭曾經看過公孫大娘的劍器舞,感受到凜冽氣勢,藝業大加精進。舞劍器的女子多穿軍裝,唐人司空圖有詩云“樓下公孫昔擅場,空叫女子愛軍裝”,可見這種風尚影響很廣。
軍中舞劍的佼佼者則是將領裴旻。裴旻在洛陽的時候,吳道子正好在洛陽的天官寺作畫,一時找不到感覺,便請裴旻表演舞劍,說是“作氣以助揮毫”,裴旻騎馬飛馳,在馬上舞起劍來,左旋右抽,氣度森嚴,又把劍拋向高空數十丈,落下來的時候快如電光,裴旻卻正好能用劍鞘接住長劍。當時圍觀的有幾千人,全都看得一身冷汗。吳道子看了之後,也畫出了一幅佳作。後代的唐文宗,就把李白的詩、裴旻的舞劍、張旭的草書定為“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