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約1660~1730)

劉智(約1660~1730)

中國清初回族學者。字介廉,號一齋,江蘇上元縣(今南京市)人。約生於清世祖順治十七年,卒於清世宗雍正八年。

劉智(約1660~1730)

正文

中國清初回族學者。字介廉,號一齋,江蘇上元縣(今南京市)人。約生於清世祖順治十七年,卒於清世宗雍正八年。
劉智融合了程朱的心性學說,伊斯蘭教義,佛教和道教的絕色去欲、清心淨身、盡性歸真理論,以及阿拉伯醫學的解剖知識、中醫的經絡學說和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對於“大世界”(宇宙或物質世界)和“小世界”(心理或精神世界)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分合之妙理、渾化之精義”(《天方性理》)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他的哲學和心理學思想的基本傾向是唯心主義的,這表現在他把神秘的“真宰”作為宇宙和人類心理的起源。但他對許多具體的心理學問題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人的各種感覺和臟腑器官(眼、耳、口、鼻、四肢百體以及心、肺、肝、脾、腎等)都“各有所司”,具有各自特殊的心理功能;大腦則能夠“總司其所關合者”,具有統攝各個器官的總覺作用(圖1)。這種總覺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納有形於無形”,即把人們看到、聽到等感知過的東西貯存藏納於大腦之中;②“通無形於有形”,即大腦與感覺運動器官之間有某種神經通道,使他們能夠產生相應的視、聽、味、嗅等感覺,乃至手足的運動和痛癢的感覺。(《天方性理圖傳》卷三,《內外體竅圖說》)他把人的知覺能力分為10種(圖2):“五寓於外,五寓於內。寓於外者,視、聽、嘗、嗅、觸也,寄之於耳、目、口、鼻、肢體;寓於內者,曰總覺、曰想、曰慮、曰斷、曰記,其位總不離於腦。”(同上書,卷三,《知覺顯著圖說》)並且具體指出了“寓於內”的五種知覺在腦中的定位。他關於大腦功能定位的論述可用下表列出。他還把萬物之性分為六品:“一繼性,二人性,三氣性,四活性,五長性,六堅定。”(同上書,卷三,《靈活顯用圖說》認為人之性包含了萬物之性,因此人為萬物之靈。他還提出了“十情說”:“心七層而其情有十”,即喜、怒、愛、惡、哀、樂、憂、欲、望、懼(同上書,卷一,《大成全品圖說》)。他的心理學思想中最有價值的是他對於大腦的研究。他關於大腦總覺作用的學說,在內容上已基本包括了 100餘年以後清代王清任的腦髓說;他關於大腦功能定位的思想在中國心理學史上也有重要意義。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天方典禮》、《天方性理》、《天方至聖實錄年譜》等,其中以《天方性理》的心理學思想較為豐富。

劉智(約1660~1730)劉智(約1660~1730)
劉智(約1660~1730)劉智(約1660~1730)
劉智(約1660~1730)劉智(約1660~1730)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