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20世紀20年代,是日本心理學的活躍時期。1912年出版《心理研究》刊物,1926年改為《心理學研究》。1927年日本心理學會成立,松本亦太郎為第一任理事長。這時,格式塔心理學在日本得到傳播,佐久間鼎是格式塔心理學在日本的主要代表。知覺日益成為日本心理學的主要研究課題。從1925年開始,日本學者對知覺恆常性、幾何圖形錯覺、圖形後效等進行了內容廣泛的研究,提出了“視覺場”、“視知覺誘導”等學說。先後成立了兒童研究所(1916)、工業效率研究所(1920)和勞動科學研究所(1921,出版了《勞動科學研究》(1924)、《教育心理研究》(1926)等刊物;在教育心理學和工業心理學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並結合日本情況修訂了西方的心理測驗,在學校和企業中加以運用。日本研究心理學史較早,並出版了一些書籍。20世紀3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心理學發展的高峰時期。除日本心理學會外,又成立了日本套用心理學會(1931)和日本動物心理學會(1933)。約有10種學術刊物。格式塔心理學雖在日本心理學中占居主導地位,但研究課題不以格式塔心理學為限,例如,關於腦電波的數量特徵與振幅的規律性、視覺適應與α波的關係、人類條件反射等問題的研究,關於智力測驗、遷移過程和性格學等問題的研究,關於職業測驗、動作分析、操作測時、紡織工的疲勞、流水作業、工業事故等問題的研究,關於心理學通史、專史的研究,等等。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松本亦太郎的《心理學史》(1937)、佐久間鼎的《格式塔的問題和學說》(6冊,1933~1940)、矢田部達郎的《意志心理學史》(1942)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軍事心理學有所發展外,其他研究工作幾乎陷於停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心理學迅速恢復並按照美國心理學的方式發展起來。到1980年,日本心理學會會員已發展到3856人。日本心理學會已召開了45屆年會。還成立了8個專業學會和一些地區學會。心理學刊物約30多種。研究領域日益向縱深方向發展。在基礎理論方面,除研究傳統的禪學心理學中“固有意識”、“基調意識”、“勘”等學說外,進一步加強了對感知、記憶、言語、思維、信息接收和加工、生理心理和數理心理等問題的研究,認知心理學和新行為主義在日本的影響很大。在教育生理學方面,發展心理、學習心理和人格心理的研究占有很大比重,這同戰後日本幾次教育制度的改革有關。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主要研究了日本人心理與日本文化、環境心理學、群體與組織行動、社會的認知過程、邊遠地區和僑民的人格等。在工業心理學方面,側重研究了產業心理、職業指導、組織管理、報酬分配、事故分析、工作效率等問題。在臨床心理學方面,主要開展了對森田療法、行為療法、心身醫學和心理諮詢等問題的研究。在犯罪心理學方面,主要加強了對犯罪低齡化、集團化、女性犯罪和交通肇事犯罪等問題的研究。這些課題的增多,可能同日本的社會問題有直接關係。在心理學史方面,又加強了對國別史、專史和現代史的研究。如矢田部達郎的《思維心理學史》(1948)、黑田亮的《中國心理學思想史》(1948),今田惠的《心理學史》(1962),日本大學心理學會編的《心理科學五十年的進展》(1974),《日本心理學會五十年史》(1980),肥田野直主編的《現代心理學的動向》(1946~1980)等。還出版了不少綜合性參考書、叢書和辭典,反映了日本心理學界的興旺景象。
日本心理學界日益加強同各國心理學界之間的學術交流。1972年在日本東京召開了第20屆國際心理學會議。1980年又派出龐大代表團參加了第22屆國際心理學會議暨紀念W.馮特建立心理學實驗室 100周年大會。日本心理學界同社會主義國家心理學界的交往也日益增多。巴甫洛夫學說在日本有相當影響。蘇聯心理學書籍有些已譯成日文。日本心理學刊物多次報導中國心理學界的情況。中日心理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也與日俱增。
研究領域
日本心理學史是一部不斷適應日本社會需要的心理學產生、發展的歷史。它既注意心理學研究課題的多樣化,又重視實驗手段的現代化;既注意心理過程的基礎研究,又重視套用心理學的發展;既注意吸取世界各國心理學的成果,又具有德國心理學的傳統影響和美國心理學的特色。目前,日本心理學的發展雖比較繁榮,但其理論基礎欠堅實,尚缺乏完整統一的體系。 日本心理學同時又作出不同領域的研究,如:知覺、學習記憶、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等等。知覺
知覺是日本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點。這方面受到廣泛注意的研究課題是:知覺常性、幾何是視錯覺、圖形後效、空間知覺理論、知覺判斷、顏色和味覺多因次量表、視覺運動和速度等。日本著名實驗心理學家小保內提出的視錯覺心理物理誘導理論頗有影響。根據這個理論,感受器的刺激引起受刺激區域周圍的興奮和抑制,這兩種對立機能的代數和,導致實際的知覺。這個理論後來受到神經生理研究的支持。1969年出版的大部頭著作“感知覺手冊”總結了日本和外國的最新研究成果。
學習記憶
這方面可以大致分為動物和人類兩種研究。關於人的學習記憶,戰前重視記憶痕跡的變化,倒攝抑制和遷移,戰後則重視對偶聯想學習中刺激和反應的函式關係,語言學習中各種刺激的價值,如:聯想、逆聯想、熟練、意義等的價值。和其他如語言強化、辨別學習、過度學習的反效果、集中和分散學習、知覺運動學習、概念形成也頗受注意。在動物研究方面,戰前受格式塔學派影響較大,戰後則更多地受赫爾和斯金納行為主要與廷播根和洛倫茨習性學的影響。小川等人關於鴿子操作條件反射的研究比較有名。有些人從事猿猴和低等脊椎動物的研究。日本猿猴研究中心出版一份國際性雜誌《靈長類》。在日本、動物行為的研究往往是跨學科的。日本動物心理學會中最大的一個研究組“知覺研究組”就是跨學科的。發展和教育心理學
日本的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研究歷史較久,規模較大。日本教育心理學會是僅次於日本心理學會的一個專業學會,會員達2000人。從1972年該學會的年會報告來看,發展心理學研究占30%,學習15%,測量和評價14%,諮詢和心理治療13%。發展心理學研究包括兒童、青少年和老年。兒童的研究開始得早,1902年就建立了日本兒童研究會。1910年在廣島高師(今廣島大學)建立了幼兒教育研究所。1928年日本女子學院建立了兒童研究所,這個研究所迄今仍很活躍。兒童知道診所已遍布日本各大城市,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兒科醫生在其中一起工作。從1962年起出版了年刊《兒童心理學研究》。
在青少年方面,從身心兩方面對青少年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近年來青少年的加速成長問題受到了注意。
老年心理學在國際上是一個新興的領域,也引起日本心理學家的重視。在教育測量和評價方面,早期主要是從國外引進各種智力測驗,象比奈西蒙測驗發表後三年就被引進日本。而後在引進的基礎上結合日本的需要創立自己的測驗。戰前田中設計了超文化測驗,並用這測驗在日本、中國、北美進行了大量跨文化智力研究,戰後由於中國小正式採用智力測驗用於教育指導,設計了許多新的智力測驗。日本現有十幾個私人機構編制,發行心理測驗。
心身缺陷者的特殊教育在日本也受到重視。日本幾乎所有師範學院都開設特殊教育課程。一些大學設特殊教育系,授與碩士和博士學位。1971年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國立特殊教育研究所。1963年建立特殊教育學會,學員約有1000人,並出版會刊《日本特殊教育雜誌》。為心身缺陷者專門設計了各種心理測驗,如日本設計的盲人智力測驗不僅用之於日本,也在美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