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年近而立的漢武帝因得子興奮異常,元朔元年(公元前128)3月,衛子夫被立為皇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劉據被立為太子。其當時七歲。後來武帝為成年的太子修建“博望苑”,讓其在那裡跟賓客往來,“從其所好”。劉據性格“仁恕溫謹”,但武帝“嫌其材能少”,認為跟自己不相似。隨著武帝的其他寵妃生下兒子後,武帝對衛皇后和太子的關愛減少,令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武帝察覺此事,曾對太子之舅、大將軍衛青說:“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叫衛青安撫太子。太子經常勸諫武帝減少跟外族的戰事,武帝卻說這樣做是為了太子將來可以安享太平。
太子寬厚雖然得到民心支持,但是也令到一些主張嚴刑峻法的官員不滿太子。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大將軍衛青病逝,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後援;隨著衛子夫年老色衰,漢武帝已經移情別戀。衛子夫皇后的名位雖在,但想見武帝一面已經十分困難。疏遠便生隙、生疑、生仇。太子與武帝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不一致:武帝“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武帝堅持以武力征伐四夷,太子則主張用懷柔之策緩和彼此關係,等等。其結果就是,由於長期缺乏思想的交流,缺乏感情的溝通,父子間的疑心越來越大:武帝懷疑太子可能搶班奪權,太子懷疑武帝聽信讒言會取消自己皇位繼承人的資格。這樣一來,終究讓佞臣江充通過製造“巫蠱事件”,使武帝和太子發生了父子相殘的悲劇。
人物生平
幼年經歷
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的十餘年裡一直無子。太尉田蚡曾經對淮南王劉安說:“皇帝沒有太子,大王您是諸侯王里最有賢德的一位,又是高祖的親孫子,如果皇帝去世,除了大王您還有誰合適做天子呢!”直到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漢武帝寵幸的夫人衛子夫在生下三位公主之後,為時年29歲的漢武帝劉徹誕下第一位皇子,武帝異常欣喜。當時朝堂中有兩位善於寫辭賦文章的官員分別是枚皋及東方朔,歡喜中的武帝便命令枚皋及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及《立皇子禖祝》之賦。為感謝上蒼賜予他的第一位皇子,武帝又修建了婚育之神高禖(句芒)神之祠以祭拜之。舉朝臣子亦為這位遲來十餘年的大漢皇長子的誕世而高興。武帝為皇長子取名為劉據。此時,因皇后之位已空缺一年有餘,中大夫主父偃上書武帝,請立劉據生母衛子夫為皇后。同年三月甲子,漢武帝冊立衛子夫為皇后,赦天下。劉據亦由庶長子身份變更為嫡長子。
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漢武帝將自己喜愛的7歲長子劉據為皇太子。並下詔賜予朝中秩祿為中二千石的官員11級右庶長爵位,賜百姓中成為家長的人一級爵位。隨後又派遣使者巡行天下,賞賜各縣裡的三老、孝子每人五匹布帛;鄉里的三老、愛護孩童者、努力耕田者每人二匹帛,三斤絮;年齡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三石米。
博望寄期
太子劉據稍稍長大後,漢武帝開始在群臣中為劉據甄選老師。劉徹在做太子時,景帝朝有一位以處世恭謹家教嚴明的大臣叫石奮,石奮15歲時開始侍奉漢高祖,景帝時已積功至九卿之位。因其一家父子四人皆為二千石之官,故漢景帝尊呼之為“萬石君”。待到漢武帝立劉據為太子時,石奮已去世2年,而石奮最為恭謹孝悌的長子石建亦因父親的去世過於悲痛在第二年離開人世。於是武帝最終遴選出萬石君少子,時任沛太守的石慶作太子太傅。此時,因漢武帝尊崇《公羊》學,故又派德高望重的文學之士輔導劉據學習《公羊春秋》(《公羊傳》)《公羊》亦從此興盛。待到劉據通曉《公羊》之後,又想學習《穀梁》,當時有一位專門研習《穀梁傳》的學者人稱瑕丘江公,與研習《公羊》的董仲舒齊名。於是劉據開始私下裡向瑕丘江公受習《穀梁》。
劉據成年後,按禮制遷往太子宮。作為太子行冠禮的禮物,武帝專程為劉據在長安城南修建了一座苑囿,稱為博望苑。雖然漢武帝本意不喜歡臣子結交賓客,但卻專修此苑賜予劉據以作為其交往賓客之用,並允許劉據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喜好行事。因此多有與當時主流思想不同的各類人才前來附於劉據門下。
不似乃父
劉據的性格不同於他的父親,他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那樣精明強幹。後來武帝所寵幸的王夫人生了皇子齊懷王劉閎,李姬生了燕刺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李夫人又有了昌邑哀王劉髆,加之時光流逝衛皇后逐漸老去,武帝對皇后與太子的寵愛逐漸衰退,因此皇后與太子經常有不安的感覺。武帝感覺到此事後,對劉據的舅舅大司馬大將軍衛青說:“我朝有很多事都還處於草創階段,再加上周圍的外族對我國的侵擾不斷,朕如不變更制度,後代就將失去準則依據;如不出師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們受些勞苦。但倘若後代也像朕這樣去做,就等於重蹈了秦朝滅亡的覆轍。太子性格穩重好靜,肯定能安定天下,不會讓朕憂慮。要找一個能夠以文治國的君主,還能有誰比太子更強呢!聽說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覺,難道真是如此嗎?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轉告他們。”
衛青聽完後叩頭感謝,並轉告衛皇后。皇后特意摘掉首飾向武帝請罪。每當太子勸阻征伐四方時,漢武帝就笑著說:“由我來擔當艱苦重任,而將安逸的事情留給你,不也挺好嗎?”
漢武帝晚年常年外出遊幸天下,每每出宮便將諸事交付給劉據,宮中事務交付給皇后。如果有所裁決,待武帝回宮後就將其中最重要的事向他報告,漢武帝也沒有不同意的,有時甚至不過問。
群小構陷
漢武帝用法嚴厲,任用的多是嚴苛殘酷的酷吏;而太子待人寬厚,經常將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從輕發落。劉據這樣做雖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執法大臣皆不高興。皇后害怕長此下去會引來禍事,經常告誡劉據應注意順從武帝的意思,不應擅自有所縱容而寬赦罪人。漢武帝聽說此事之後,讚賞太子的做法,而皇后的說法不以為然。群臣中,為人寬厚的皆依附太子。而用法嚴苛的則俱詆毀太子。由於奸邪的臣子大多結黨,所以在武帝身邊讚賞太子的人少,故意詆毀的人反而多。元封五年(前106年),衛青去世後,那些奸邪之臣認為太子不再有母親娘家的靠山,因害怕太子即位後對自己不利,於是開始竟相陷害太子。
漢武帝與兒子們很少在一起,與皇后也難得見面。一次,太子進宮謁見皇后,太陽都轉過去半天了,才從宮中出來。黃門蘇文向漢武帝報告說:“太子調戲宮女。”於是漢武帝將太子宮中的宮女增加到二百人。後來太子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蘇文懷恨。
蘇文與小黃門常融、王弼等經常暗中尋找太子的過失,然後再去添枝加葉地向漢武帝報告。對此,皇后恨得咬牙切齒,讓太子稟明皇上殺死蘇文等人。太子說:“只要我不做錯事,又何必怕蘇文等人!皇上聖明,不會相信邪惡讒言,用不著憂慮。”有一次,漢武帝感到身體有點不舒服,派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回來後對漢武帝言道:“太子面帶喜色。”漢武帝默然無語。及至太子來到,漢武帝觀其神色,見他臉上有淚痕,卻強裝有說有笑,漢武帝感到很奇怪,再暗中查問,才得知事情真相,於是將常融處死。皇后自己也小心防備,遠避嫌疑,所以儘管已有很長時間不再得寵,卻仍能使漢武帝以禮相待。
馳道結隙
武帝晚年,以告發皇親起事的趙國人江充因“不畏權貴”受武帝重用。有一次劉據派使者去甘泉宮問候武帝,使者乘著馬車行駛在馳道上,恰巧被跟隨武帝去甘泉宮的江充遇上。因馳道為天子的御用通道,臣子百官沒有得到許可皆不可行駛其上。於是江充就將劉據的使者扣押。劉據得到訊息之後,派人向江充道歉說:“不是我可惜車馬,實在是不想讓陛下知道這件事情,認為我平時對手下的人不加管教。但願江君您能寬恕此事。”江充不聽,依然向武帝匯報了。武帝說:“做臣子的就應該這樣啊。”江充因此大受武帝的信任何重要,威震京師。亦因此事劉據與江充結下嫌隙,埋下禍根。
征和年間,劉據有一位叫公孫敬聲的表兄弟,是其大姨母衛君孺與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憑藉著母親衛君孺是皇后的姐姐,行事驕奢不守法紀,居九卿太僕之高位,擅用北軍軍餉一千九百萬錢。事情敗露之後被捕下獄。這時,漢武帝下詔欲抓捕的陽陵人朱安世卻遲遲未能歸案,公孫賀便請命此差以贖公孫敬聲的罪過。武帝答應此請。後來朱安世果然被捕成功,卻在獄中上書誣告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以及行巫蠱詛咒天子之事。征和二年(前92年)春正月,抓捕丞相公孫賀,並冠以公孫賀興利弟子賓客不顧黎民死活等多條罪名,公孫賀父子竟然死在獄中。
巫蠱案發
然而,這場災禍卻並未因公孫賀父子之死而結束。征和二年(前92年)閏四月,諸邑公主、陽石公主以巫蠱之罪處死,衛青之子衛伉及衛長公主之子曹宗亦在連坐之內。後來武帝游幸甘泉宮之時生病,江充看到武帝年事已高,而自己行事狠辣與太子劉據的仁德相背,加之先前已與劉據有馳道之事的嫌隙,害怕武帝去世之後被劉據誅殺,便欲先一步構陷劉據。即妄言武帝生病是因為有人行巫蠱詛咒天子。於是武帝命江充為使者治巫蠱之案。江充指揮巫師四處掘地尋找木偶人,但凡挖到就逮捕周圍的人,並以炮烙之酷刑逼供認罪。百姓惶恐之間相互誣告,以此罪冤死者前後總計數萬人。
至此,天下人心惶惶,京師三輔更是籠罩在一片驚恐氛圍之中。而武帝卻因年邁體病癒加相信巫蠱之事。江充趁機說宮中有巫蠱之氣以致天子之病久不見好。武帝便派遣岸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人協助江充治巫蠱。江充從後宮中不受寵幸的夫人開始查辦,再延及皇后衛子夫。征和二年秋七月,江充終是將鐵楸挖到了太子東宮,並得到了桐木人偶。
劉據沒想到自己的宮中會挖出人偶,心中驚懼,而此時武帝卻在甘泉離宮中養病, 劉據無法向武帝證明自己的清白,便招來太傅石德詢問對策,石德害怕自己因為是太子師傅的關係被一起處死,於是對太子說:“在這之前丞相父子、兩位公主以及衛氏一家都被此事牽連治罪,現在女巫和來調查此事的官員掘開地面找到了證據,不知道是女巫故意放在那裹的呢,還是真的就有,我們自己無法明辯,可以偽稱詔令用符節把江充等人收捕入獄,把他們的奸詐陰謀追查清楚。再說皇帝正在甘泉宮養病,皇后以及太子屬吏的請安問候都得不到回覆,皇帝的生死存亡都不得而知,而現在奸臣乾出這種事,太子您難道不記得從前秦朝太子扶蘇被害的事嗎?”劉據十分著急卻無上策,便採納了石德的意見。
亡走覆盪
征和二年(前92年)七月壬午,劉據派遣賓客扮成使者矯詔抓捕江充,韓說懷疑有詐不肯受詔,於是劉據的派遣的賓客將韓說格殺。而協助江充辦理此案的御史章贛逃出,去往甘泉行宮見武帝。已犯下矯詔之罪的劉據因不知武帝是否在世,便決定起兵。因太子能指揮到的車馬有限,所以劉據派舍人持節連夜入長秋門將自己的計畫報告衛皇后。皇后支持後,發動了中宮的中廄車架,取武庫兵器,調長樂宮衛隊,告令百官江充謀反,並親監斬江充。罵道:“趙國的奴才!擾亂你的國王父子還嫌不夠嗎?又來擾亂我們父子!”又在上林苑中的處死巫蠱術士。長安城中一片混亂,紛紛傳言:“太子造反”。蘇文得以逃出長安,來到甘泉宮,向漢武帝報告說太子很不像話。漢武帝說道:“太子肯定是害怕了,又憤恨江充等人,所以發生這樣的變故。因而派使臣召太子前來。使者卻因膽怯未敢入城,對武帝謊稱太子造反要殺自己。武帝大怒。
與此同時,劉據以門下賓客為將,率領衛隊攻入丞相府。左丞相劉屈氂逃跑,並丟了官印及綬帶。 丞相長史乘車趕到甘泉宮,將此事上報於武帝。武帝問丞相劉屈氂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丞相在封鎖訊息,沒敢發兵。武帝憤怒劉屈氂的作為,並譴責劉屈氂沒有周公的遺風。隨後賜予劉屈氂加蓋了璽印的詔書:“捕殺叛逆者,朕自會賞罰分明。套用牛車作為掩護,不要和叛逆者短兵相接,殺傷過多兵卒崐!緊守城門,決不能讓叛軍衝出長安城!”
劉據誅殺江充後,向文武百官發出號令說:“皇上因病困居甘泉宮,我懷疑可能發生了變故,奸臣們想乘機叛亂。漢武帝於是從甘泉宮返回,來到長安城西建章宮,頒布詔書徵調三輔附近各縣的軍隊,部署中二千石以下官員,歸丞相兼職統轄。太子也派使者假傳聖旨,將關在長安中都官獄中的囚徒赦免放出,命少傅石德及門客張光等分別統轄;又派長安囚徒如侯持符節徵發長水和宣曲兩地的胡人騎兵,一律全副武裝前來會合。侍郎莽通受漢武帝派遣來到長安,得知此事後立即追趕前去,將如侯逮捕,並告訴胡人:“如侯帶來的符節是假的,不能聽他調遣!”並斬殺如侯親自引長水宣曲胡騎入長安,徵發船兵,一併交由大鴻臚商丘成。
而後,劉據來到北軍軍營南門之外,站在車上,將護北軍使者任安召出,頒與符節,命令任安發兵。但任安拜受符節後,卻返回營中,閉門不出。太子帶人離去,將長安四市的市民約數萬人強行武裝起來,到長樂宮西門外,正遇到丞相劉屈氂率領的軍隊,雙方會戰五天,死亡數萬人,鮮血像水一樣留入街邊的水溝。民間都說“太子謀反”,所以人們不依附太子,而丞相一邊的兵力卻不斷加強。
庚寅日,劉據兵敗,南逃到長安城覆盎門。司直田仁正率兵把守城門,因覺得太子與武帝是父子關係,不願逼迫太急,所以使太子得以逃出城外。
身死泉鳩
劉據出逃後,武帝責問御史大夫暴勝之擅自阻止丞相斬殺釋放太子出城的田仁,暴勝之因惶恐而自殺。任安因懷二心,與田仁同處以腰斬之刑。莽通捕獲反將如侯以及長安男子景通抓獲少傅石德,功勞最大,分別被封為重合侯與德侯,商丘成力戰張光封為秺侯。太子的眾門客,因曾經出入宮門,所以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太子發兵謀反的,一律按謀反罪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太子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因太子逃亡在外,所以開始在長安各城門設定屯守軍隊。一連串的誅罰使得群臣憂心懼怕,不知如何是好。壺關三老令孤茂上《訟太子冤書》予武帝。說:“我聽說:父親就好比是天,母親就好比是地,兒子就好比是天地間的萬物,所以只有上天平靜,大地安然,萬物才能茂盛;只有父慈,母愛,兒子才能孝順。如今皇太子本是漢朝的合法繼承人,將承繼萬世大業,執行祖宗的重託,論關係又是皇上的嫡長子。江充本為一介平民,不過是個市井中的奴才罷了,陛下卻對他尊顯重用,讓他挾至尊之命來迫害皇太子,糾集一批奸邪小人,對皇太子進行欺詐栽贓、逼迫陷害,使陛下與太子的父子至親關係隔塞不通。太子進則不能面見皇上,退則被亂臣的陷害困擾,獨自蒙冤,無處申訴,忍不住忿恨的心情,起而殺死江充,卻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太子作為陛下的兒子,盜用父親的軍隊,不過是為了救難,使自己免遭別人的陷害罷了,臣認為並非有什麼險惡的用心。《詩經》上說:‘綠蠅往來落籬笆,謙謙君子不信讒。否則讒言無休止,天下必然出大亂。’以往,江充曾以讒言害死趙太子,天下人無不知曉。而今陛下不加調查,就過分地責備太子,發雷霆之怒,徵調大軍追捕太子,還命丞相親自指揮,致使智慧之人不敢進言,善辯之士難以張口,我心中實在感到痛惜。希望陛下放寬心懷,平心靜氣,不要苛求自己的親人,不要對太子的錯誤耿耿於懷,立即結束對太子的征討,不要讓太子長期逃亡在外!我以對陛下的一片忠心,隨時準備獻出我短暫的性命,待罪於建章宮外。”奏章遞上去,漢武帝見到後受到感動而醒悟,但還沒有公開頒布赦免。
劉據向東逃到湖縣,隱藏在泉鳩里的一戶人家。主人家境貧寒,經常織賣草鞋來奉養太子。後來劉據聽說有一位富有的舊相識住在湖縣,便派人去尋找他,卻導致訊息泄露。八月辛亥,地方官圍捕太子。太子自忖難以逃脫,便回到屋中,緊閉房門,自縊而死。前來搜捕的兵卒中,有一山陽男子名叫張富昌,用腳踹開房門。新安縣令史李壽跑上前去,將太子抱住解下。主人與搜捕太子的人格鬥而死,二位皇孫也一同遇害。
身後之事
子弄父兵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武帝對巫蠱之事有所察覺,卻難以推翻自己之前的作為,看守高帝廟的小郎官田千秋正好在此時上書為太子鳴冤:“作兒子的擅自動用父親的軍隊,其罪應受鞭打。天子的兒子誤殺了人,又有什麼罪呢!我夢見一位白髮老翁,教我上此奏章。”於是漢武帝霍然醒悟,召見田千秋,對他說:“我們父子之間的事,一般認為外人難以插言,只有你知道其間的不實之處。這時高祖皇帝的神靈派您來指教於我,您應當擔任我的輔佐大臣。”歸來忘思
漢武帝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之後,開始了一系列懲罰參與巫蠱案中陷害太子的行為。先是江充雖已死去多時,武帝卻依然將其家滅族,又將蘇文燒死在橫橋之上。功勞最大的莽通被處死,曾在泉鳩里對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為北地太守,後來也遭致殺身之禍。因與太子戰而獲封侯的商丘成、張富昌、李壽分別自殺,被賊人殺及被武帝誅殺。
漢武帝晚年喪子,憐惜劉據無辜遭害,於是修建了一座思子宮聊以寄思,又在湖縣修建了一座歸來望思之台。天下人聽說這件事後,都很悲傷。
追贈諡號
十七年後劉弗(昭帝登基後改名劉弗)去世,無子。權臣霍光廢劉賀後,扶助劉詢(原名劉病已)登上帝位,是為宣帝,即位後劉詢頒布詔書:詔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謚、歲時祠。其議謚,置園邑。謚劉據曰“戾”,所以劉據又稱“戾太子”。東漢著作《說文》:“戾。曲也,從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故而“戾”字應取蒙冤受屈之意。劉據謚“戾”,死在湖,“戾”字加上“水(氵)”就是“淚”(“淚”的繁體字寫法)。
臣瓚在《漢書宣帝紀》中有註解:“太子誅江充以除讒賊,而事不見明。後武帝覺寤,遂族充家,宣帝不得以加惡謚也。董仲舒曰‘有其功無其意謂之戾,無其功有其意謂之罪’。逸周書是周朝古書,其中諡法解是現存最早的關於諡法的文獻。《周書諡法解》中關於“戾”的解釋為: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戾太子墓
戾太子墓位於位於河南省靈寶縣西50公里的豫靈鎮底董村南約2公里處。位於最南面的墓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50米,高約50米,占地面積10餘畝,為武帝太子劉據之墓冢。與太子冢西北相接處有皇孫冢兩個,乃是劉據之子冢。俗稱“皇孫冢”。三冢規模呈由南向北等量遞減之勢。戾太子墓北約1.5公里處,有一石碑,原碑高1.6米,寬0.85米,厚0.1米,正面刻著“漢颱風雨”四個大字。西北2.5公里處,原有“歸來望思台”和“思子宮”,為漢武帝時所建,以表漢武大帝對太子的哀思,歷朝歷代劉姓子孫祭拜不斷,香火旺盛,引來遊客絡繹不絕,是原閿鄉縣八大景之首,現為靈寶十三景之重,屬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景觀。
西漢諸陵墓規模之大、修建之豪華應屬茂陵為其中之最。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興平縣城東北12公里處。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開始建築陵墓,武帝在位54年,茂陵就建設了53年。陵高“違規超限”達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斗。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太子冢比茂陵還高大,可見武帝晚年之悔。
失兒河的傳說:全鳩澗水,今名十二里河。古名泉鳩澗、全節水、全鳩水、泉鳩澗水、鳩水。北魏·《水經注》:“泉鳩里,在縣(古閿鄉縣)東南十二里。漢戾太子之匿處。有泉鳩澗,一名全節水,亦名全鳩水,北流入河,戾太子冢在澗東。”十二里河河名的來源應該是“泉鳩里”距古閿鄉縣城十二里而起。民間也有叫“失兒河”的,緣起漢武帝錯殺太子劉據於泉鳩里事件,漢武帝命改名為“失兒河”,但史無此河名記載。
考古發現:居延漢簡中的《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亦提到過太子。其中對劉據的稱呼是“前太子”。《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是西漢宣帝時期,為了追查通緝燕王、蓋主(漢簡中能看到蓋長公主名字是劉第卿)與廣陵王兩個政治陰謀集團的逃犯麗戎,發布全國的一份律令檔案。其中表明,蓋長公主心腹大婢麗戎,兄惠為廣陵王劉胥御者,死去的丈夫嬰齊為衛太子劉據守門奴,這人的情夫是故案道侯韓說家奴偃(韓說為太子賓客所殺),後來假作他人娶了麗戎。
歷史評價
班固:巫蠱之禍,豈不哀哉!此不唯一江充之辜,亦有天時,非人力所致焉。建元六年,蚩尤之旗見,其長竟天。後遂命將出征,略取河南,建置朔方。其春,戾太子生。自是之後,師行三十年,兵所誅屠夷滅死者不可勝數。及巫蠱事起,京師流血,殭屍數萬,太子子父皆敗。故太子生長於兵,與之終始,何獨一嬖臣哉!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內平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暴骨長城之下,頭盧相屬於道,不一日而無兵。由是山東之難興,四方潰而逆秦。秦將吏外畔,賊臣內發,亂作蕭牆,禍成二世。故曰“兵猶火也,弗戢必自焚”,信矣。是以倉頡作書,“止”“戈”為“武”。聖人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兵戈,非以為殘而興縱之也。《易》曰:“天子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君子履信思順,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故車千秋指明蠱情,章太子之冤。千秋材知未必能過人也,以其銷惡運,遏亂原,因衰激極,道迎善氣,傳得天人之祐助雲。
司馬光:古之明王教養太子,為之擇方正敦良之士以為保傅、師友、使朝夕與之游處。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今乃使太子自通賓客,從其所好。夫正直難親,諂諛易合,此固中人之常情,宜太子之不終也!
軼事典故
太子岳鼻
傳說衛太子鼻子大,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時太子去看望。江充告訴太子說:“太子不要進去,陛下有詔說厭惡太子的大鼻子,進去須用紙蓋住鼻子。”後來太子走後,江充對武帝說:“太子不想聞陛下的身上的味道,故此掩鼻。”武帝因此遷怒太子。
皇天塢
皇天塢在閿鄉的東南方向。傳說衛太子兵敗逃亡之時,曾大哭流淚仰首呼喚皇天。百姓憐惜太子的命運,因此用皇天命名此處,取作皇天塢。
失兒河
全鳩澗水,今名十二里河。古名泉鳩澗、全節水、全鳩水、泉鳩澗水、鳩水。北魏·《水經注》:“泉鳩里,在縣(古閿鄉縣)東南十二里。漢戾太子之匿處。有泉鳩澗,一名全節水,亦名全鳩水,北流入河,戾太子冢在澗東。”漢武帝失兒於此,故傳說漢武帝晚年將此水改為失兒河。
相關詩詞
《讀戾太子傳》唐許渾佞臣巫蠱已相疑,身沒湖邊築望思。今日更歸何處是,年年芳草上台基。《望思台》唐汪遵 不憂國家任奸臣,骨肉翻為驀路人。巫蠱事行冤莫雪,九層徒築見無因。
《望思台》唐鄭還古 讒語能令骨肉離,姦情難測事堪悲。何因掘得江充骨,搗作微塵祭望思。
《盤豆驛》唐權德輿 盤豆綠雲上古驛,望思台下使人愁。江充得計太子死,日暮戾園風雨秋。
《望思台》元吳師道 桐人氣迫前星黯,思子宮成翠華晚。高台有恨碧草新,大野無蹤金犢遠。一朝弄兵兒罪輕,百年鍾愛天倫深。戾園魂魄夜寂寂,湖城風雨秋陰陰。漢宮樓觀連天起,方士薰香召仙鬼。望思望思終不歸,茂陵老淚如傾水。
史料記載
戾太子據,元狩元年立為皇太子,年七歲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為立禖,使東方朔、枚皋作禖祝。
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受《穀梁》。及冠就宮,上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故多以異端進者。元鼎四年,納史良娣,產子男進,號曰史皇孫。武帝末,衛後寵衰,江充用事,充與太子及衛氏有隙,恐上晏駕後為太子所誅,會巫蠱事起,充因此為奸。是時,上春秋高,意多所惡,以為左右皆為蠱道祝詛,窮治其事。丞相公孫賀父子,陽石、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語在《公孫賀》、《江充傳》。
充典治巫蠱,既知上意,白言宮中有蠱氣,入宮至省中,壞御座掘地。上使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時上疾,辟暑甘泉宮,獨皇后、太子在。太子召問少傅石德,德懼為師傅並誅,因謂太子曰:“前丞相父子、兩公主及衛氏皆坐此,今巫與使者掘地得徵驗,不知巫置之邪,將實有也,無以自明,可矯以節收捕充等系獄,窮治其奸詐。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太子急,然德言。
征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客為使者收捕充等。按道侯說疑使者有詐,不肯受詔,客格殺說。御史章贛被創突亡。自歸甘泉。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告令百官日江充反。乃斬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賓客為將率,與丞相劉屈氂等戰。長安中擾亂,言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兵敗,亡,不得。
上怒甚,群下憂懼,不知所出。壺關三老茂上書曰:“臣聞父者猶天,母者猶地,子猶萬物也。故天平地安,陰陽和調,物乃茂成;父慈母愛,室家之中子乃孝順。陰陽不和,則萬物夭傷;父子不和,則室家喪亡。故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昔者虞舜,孝之至也,而不中於瞽叟;孝已被謗,伯奇放流,骨肉至親,父子相疑。何者?積毀之所生也。由是觀之,子無不孝,而父有不察,今皇太子為漢適嗣,承萬世之業,體祖宗之重,親則皇帝之宗子也。江充,布衣之人,閭閻之隸臣耳,陛下顯而用之,銜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飾奸詐,群邪錯謬,是以親戚之路隔塞而不通。太子進則不得上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子盜父兵以救難自免耳,臣竊以為無邪心。《詩》曰:‘營營青蠅,止於藩;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往者江充讒殺趙太子,天下莫不聞,其罪固宜。陛下不省察,深過太子,發盛怒,舉大兵而求之,三公自將,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臣聞子胥盡忠而忘其號,比干盡仁而遺其身,忠臣竭誠不顧鈇鉞之誅以陳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詩》云:‘取彼譖人,投畀豺虎。’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闕下。”書奏,天子感寤。
太子之亡也,東至湖,臧匿泉鳩里。主人家貧,常賣屨以給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聞其富贍,使人呼之而發覺。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山陽男子張富昌為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壽趨抱解太子,主人公遂格鬥死,皇孫二人皆並遇害。上既傷太子,乃下詔曰:“蓋行疑賞,所以申信也。其封李壽為乾阝侯,張富昌為題侯。”
久之,巫蠱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無他意,而車千秋復訟太子冤,上遂擢千秋為丞相,而族滅江充家,焚蘇文於橫橋上,及泉鳩里加兵刃於太子者,初為北地太守,後族。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台於湖。天下聞而悲之。
初,太子有三男一女,女者平輿侯嗣子尚焉。及太子敗,皆同時遇害。衛後、史良悌葬長安城南。史皇孫、皇孫妃王夫人及皇女孫葬廣明。皇孫二人隨太子者,與太子並葬湖。
太子有遺孫一人,史皇孫子,王夫人男,年十八即尊位,是為孝宣帝,帝初即位,下詔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謚,歲時祠,其議謚,置園邑。”有司奏請;“《禮》‘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義也。陛下為孝昭帝後,承祖宗之祀,制禮不踰閑。謹行視孝昭帝所為故皇太子起位在湖,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親史皇孫位在廣明郭北。諡法曰‘謚者,行之跡也’,愚以為親謚宜曰悼,母曰悼後,比諸侯王國,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謚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園置長丞,周衛奉守如法。”以湖閿鄉邪里聚為戾園,長安白亭東為戾後園,廣明成鄉為悼園。皆改葬焉。後八歲,有司復言:“《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悼園宜稱尊號曰皇考,立廟,因園為寢,以時薦享焉。益奉園民滿千六百家,以為奉明縣。尊戾夫人曰戾後,置園奉邑,及益戾園各滿三百家。”
史書記載篇目
家庭成員
父母父親:漢武帝劉徹
母親:皇后衛子夫
兄弟姐妹
弟弟:
齊懷王劉閎,母王夫人,元狩六年立,劉閎在封王八年後的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去世,謚曰齊懷王。因其年少,無子,封國國除。天下人都說齊地不宜封王。
燕剌王劉旦,母李姬。
廣陵厲王劉胥(母李姬,與劉閎、劉旦同日封王)。
昌邑哀王劉髆,母李夫人,天漢四年立(其子是漢廢帝劉賀,當過27天皇帝)。
漢昭帝劉弗(又名劉弗陵),母鉤弋夫人趙婕妤,在位十三年,21歲駕崩。
姐妹:
衛長公主(當利公主),劉據同母姐妹
鄂邑長公主(蓋長公主)
諸邑公主,劉據同母姐妹
石邑公主,劉據同母姐妹
陽石公主(德邑公主)
夷安公主
妻妾
史良娣(太子的妻妾有太子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其子皆稱皇孫。史良娣是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母親貞君,哥哥史恭。元鼎四年(前113年)為良娣,生子劉進,號史皇孫。)死於巫蠱之禍。
李氏,李廣孫女,李敢之女,李禹其妹。衛太子劉據的中人,有寵。死於巫蠱之禍。(敢有女為太子中人,愛幸。敢男禹,有寵於太子)
子孫
兒子:
史皇孫劉進,母史良娣,與王翁鬚生漢宣帝劉詢。
兩皇孫與太子在湖縣俱遇害
女兒:
皇女孫,平輿侯世子尚之。巫蠱之禍遇害。
孫子:
漢宣帝劉詢,西漢第十位皇帝。
文學形象
唐·許渾《讀戾太子傳》唐·汪遵《望思台》
唐·鄭還古《望思台》
唐·呂溫《望思台作》
唐·胡曾《詠史詩·望思台》
唐·李九齡《望思台》
唐·強至《望思台》
唐·權德輿《盤豆驛》
唐·白居易《思子台有感二首》
唐·陸贄《傷望思台賦》
五代·李山甫《望思台》
五代·陳山甫《望思台賦》
宋·葉紹翁《漢武帝》
宋·余靖《讀車千秋傳》
宋·蘇過《思子台賦並敘》
元·吳師道《望思台》
影視形象
1996年《漢武帝》張永強飾劉據2004年《漢武大帝》任偉飾劉據
2005年《大漢天子》趙熠洋飾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