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崧[元末明初文學家]

劉崧[元末明初文學家]
劉崧[元末明初文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崧(1321~1381)字子高,原名楚,號槎翁,是明代學者的詩人。一生從政謹慎,持家儉樸。對學業孜孜追求,勤奮刻苦。赴任不攜家屬,長年獨自一人,點一盞孤燈,坐一張舊榻,讀詩吟詩至深夜,有時通宵達旦。其文學作品有許多描述泰和的農耕、采樵、採礦、戰爭前後環境等鄉村景觀,偏於現實主義。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幼時,其父在教館授業,隨父留宿,5歲讀書,6歲日記千言,7歲應聲賦詩,名聲傳於鄉縣府中。16歲精通經史詩文,開館授業。19歲游省城南昌,因其文優超群,被薦任龍溪山長,婉言謝辭。元至正十六年(1356),鄉試中舉。

劉崧自幼博學,天性廉潔謹慎。他兄弟三人在泰和有一棟房子,五十畝田,升官後卻從來沒有增加。一條布被用了十年,直到被鼠咬爛才換掉,但仍改成衣服給他的兒子穿,為官期間,從來都不帶家眷相隨,赴北平任職時,僅帶一書僮。每日晚上都堅持讀書。著有詩文集《槎翁集》、《職方集》等。

洪武三年(1370),以經明行修薦為兵部職方郎中。奉命赴鎮江征糧,察公侯地多稅少,轉嫁民田,民稅過重,奏請朝廷統一官田、民田賦率,以減輕民負。次年,點視山東驛站傳遞事項。洪武六年,升任北平按察司副使。其間,輕刑省事,使犯者認罪無怨;招集流亡無業者,投入運輸,自食其力。力興學校,將禮部學規刻於大石碑,要求學員遵守,出榜告示府縣,不許向諸生亂派差役,以確保專心學業。在大興縣學旁立宋代忠臣文天祥祠,激勵諸生立志為國。後因得罪丞相胡惟庸,被謫貶輸作勞務,繼而削職為民,放歸鄉里。

洪武十三年春,胡惟庸被處死,劉崧出任禮部右侍郎。四月擢升吏部尚書。五月,謹身殿遭雷擊,明太祖詔諭群臣陳述政事得失,劉崧以修德行仁、減少殺戮應答,被勒令致仕。次年三月,召為國子監司業,贈予鞍馬,顧問朝政,不滿十天即染疾病故。太祖聞訊,悼惜良久。

詩風

詩作詩作

劉崧是明初江右詩派的代表人物,楊慎評明詩,以其為第一。明史稱其“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西江派’雲”。徐泰《詩談》稱其“如冬嶺孤松,老而愈秀”。胡應麟《詩藪》稱:“當明之初,吳中詩派,昉於高啟;越中詩派,昉於劉基;閩中詩派,昉於林鴻;嶺南詩派,昉於孫蕡;而江右詩派,則昉於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稱其“大抵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但“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久之遂浸成冗漫,北地信陽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門戶”,“然嵩詩平正典雅,實不失為正聲。固不能以末流放失,並咎創始之人矣。”

其文學作品有許多描述泰和的農耕、采樵、採礦、戰爭前後環境等鄉村景觀,美國漢學家JohnW.Dardess甚至以他的作品為主,復原了明初泰和縣的居民點、土地使用和風光景觀。著有《劉崧文集》18卷、《槎翁詩集》8卷、《北平八府志》30卷、《北平事跡》1卷。宋濂贊其詩文云:“此司馬遷之言,求之今世,蓋未有過之者。”其詩在當時獨樹一幟,成為明代“江右詩派”第一人。《四庫提要》認為其詩“大抵以清和婉約之音,指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而骨力不堅,久之遂寢成冗漫。北地信陽(指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門戶。然崧詩正平典雅,實不失於正聲,固不能以末流放失,並咎軔始之人。”

詩作欣賞

《秋夜詞》

年代:明作者:劉崧

林烏夜啼金井西,蟋蟀在戶聲相齊。

中天無雲白露下,漸見梧桐青葉低。

幽居此時愁獨曉,蘭燈雙照蛾眉小。

歌聲恐逐迴風高,掩抑冰弦破清悄。

弦中語語心自傷,低頭卻看明月光。

羅衣一夜惜顏色,庭草明日沾秋霜。

甘心霜下草,秪在階庭好。

不作白楊花,飛飛洛陽道。

《東方行》

年代:明作者:劉崧

東方閃閃啼早鴉,美人愁眠隔窗紗。

桐華樹下人來往,銀床轆轤夢中響。

《送孫景賢歸江東》

年代:明作者:劉崧

客有敬亭思,春愁何渺然。

謝公墩上月,已照江西船。

船頭花亂飛,釃酒發鳴鼓。

四顧不成歡,悲歌淚如雨。

壯遊南海上,曾著從事衫。

驄馬青連錢,馳突開巉岩。

南歸阻艱難,寄食贛江側。

多謝尚書公,看客好顏色。

高筵列綺饌,賓客如流雲。

舞劍萬人卻,談兵四座聞。

年華逐流水,五見楊柳綠。

夜夜夢故山,浮雲滿岩曲。

茲行未可住,卻望江東還。

人散井邑空,鳥啼煙樹間。

殷勤候高堂,次第訪鄰里。

山栗與木瓜,離離照煙紫。

放船弄明月,躡屐凌翠微。

春風久相待,吹老薜蘿衣。

南平二月暮,惆悵忽成別。

把臂共論心,知君有奇節。

東遊我所願,遠作秋風期。

卻攜採石酒,高詠敬亭詩。

歷史記載

明史》——列傳第二十五

劉崧,字子高,泰和人,舊名楚。家貧力學,寒無壚火,手皸裂而鈔錄不輟。元末舉於鄉。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改今名。召見奉天殿,授兵部職方司郎中。奉命征糧鎮江。鎮江多勛臣田,租賦為民累,崧力請得少減。遷北平按察司副使,輕刑省事。招集流亡,民鹹復業。立文天祥祠於學宮之側。勒石學門,示府縣勿以徭役累諸生。嘗請減僻地驛馬,以益宛平。帝可其奏,顧謂侍臣曰:“驛傳勞逸不均久矣,崧能言之。牧民不當如是耶?”為胡惟庸所惡,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惟庸誅,征拜禮部侍郎。未幾,擢吏部尚書。雷震謹身殿,帝廷諭群臣陳得失。崧頓首,以修德行仁對。尋致仕。明年三月,與前刑部尚書李敬並征。拜敬國子祭酒,而崧為司業。賜鞍馬,令朝夕見,見輒燕語移時。未旬日卒。疾作,猶強坐訓諸生。及革,敬問所欲言。曰:“天子遣崧教國子,將責以成功,而遽死乎!”無一語及家事。帝命有司治殯殮,親為文祭之。

崧幼博學,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茆屋,有田五十畝。及貴,無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傷,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嘗以家累自隨。之任北平,攜一童往,至則遣還。晡時史退,孤燈讀書,往往達旦。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西江派》雲。

明代名人(二)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