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在辟才胡同之前,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劈柴胡同。1905年5月16日,天津人臧佑宸在這一帶開辦了一所學校,才正式將劈柴胡同改為辟才胡同。
胡同文化
相關傳說
誰最早在劈柴胡同居住,已經無法查考。明朝大將徐達進京後,把原來元大都的內城往南改遷了一些,這一帶的人口才驟然增多。
據說,一位靠打柴為生的張姓人家也搬到了這裡。張家人每天出門打柴,然後劈成劈柴去賣,夫妻倆,再加上三個孩子,不是很富有,日子倒也說得過去。據說大兒子張大很有經濟頭腦,長大後,便開了一個劈柴廠,經營有道,慢慢地張家富裕起來,蓋起了幾座大房子,儼然成了大戶人家。
看到張家靠劈柴也能富裕起來,這一帶的人很快都做起了劈柴生意。隨後遷來的人越來越多,劈柴市場越來越紅火。
後來張家的劈柴廠遭了火災,衰敗下去,但這並沒有影響這一帶的劈柴生意。劈柴胡同南面不遠處有一條名叫大木倉的胡同,據說是經營木材的地方。到明朝洪武后期,都城大體改造完畢,把這一帶劃歸為阜財坊,到清朝劃歸鑲紅旗,改稱劈柴胡同。
整個明代直至清朝中期,劈柴胡同都是貧窮的劈柴人聚居的地區,很少有地位高的官宦之家。不過因為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辟才)胡同,據此有專家推測,慈禧太后出生在劈柴胡同。劈柴胡同的來歷還有一種傳說。相傳很久之前,這條胡同西頭有家大院,兩位被奸臣所害的大官將財產藏於此,派人看管,等後人長大後再將財產平分,並因此取名劈柴胡同(劈柴與劈財諧音)。這種說法似乎不可信。
歷史故事
新式國小唱校歌“劈柴”由此改“辟才”。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府慘敗給日本,引起朝野震動。痛定思痛,清政府決心從改革教育制度入手,力圖挽回頹勢。1901年頒布上諭,明令在各地興辦各級學堂,開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方面實行全方位“新政”。
除了興辦京師大學堂,鼓勵創辦中學堂外,清政府也開始重視興辦新式國小堂,向兒童教授新知識。1903年,張百熙、張之洞等人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對學校系統、課程設定、學校管理等作了具體規定。當年即由清政府頒布實施。這一章程自1903年公布起,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成為清朝的辦學綱領。以後建立的學校制度都是在這個章程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在此之前,清代的國小堂都是傳授四書五經。自此後,國小堂雖然還教授修身養性的課程,但也必須開設算術、地理、體操等課程,有條件的也可以加設圖畫、手工兩門課。清政府還鼓勵私人積極創辦新式國小堂。1905年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開辦的新式學堂也逐漸增多。在這種風氣影響下,臧佑宸在北京開辦了新式國小堂。
臧佑宸出生在天津,長大後一直在北京經商,居住在劈柴胡同。清政府提倡私人辦學後,他便積極籌備辦學事宜。1905年4月,一位朋友前來拜訪,臧佑宸把他的想法告訴了朋友,最後說正在選校址,朋友一笑:“你不是住在劈柴胡同嗎?為什麼不在劈柴胡同辦學?
劈柴,辟才,諧音矣,開闢人才即是辟才。”臧佑宸聽完,豁然開朗,連聲夸道:“這個主意好,這個主意好。”隨後,他把自家的兩間房子騰出來,粉刷一新,貼出了招生告示。告示上寫著:凡前五名者,均免收學費。私人辦學在劈柴胡同還是頭一次,幾天的時間有二三十人報名。臧佑宸非常高興,決定在5月16日正式開學。
5月16日上午9時,臧佑宸開辦的“京師私立第一兩等國小堂”在一片喧天鑼鼓聲中開學了。二十幾個孩子穿著整齊的服裝,一邊蹦著,一邊唱著臧佑宸親自譜寫的校歌:“辟才,辟才,辟才胡同中。蒼蒼,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處?私立第一兩等。開闢人才,開闢人才,胡同著其名。”劈柴胡同由此改為辟才胡同,聲名大振。
歷史意義
名校雲集帶來名人匯聚
當時北京的國小開設的課程,是修身、讀經、國文、算術等,對音樂、體育和美工極不重視。“京師私立第一兩等國小堂”比較注重音樂、體育、美工等教育,專門聘請了體育和音樂老師,學校還成立了音樂隊,定期舉辦各種音樂比賽,同時還舉辦運動會和手工藝品展覽會。
在“京師私立第一兩等國小堂”的帶動下,京城的各個國小都爭相仿效,北京學校的風氣隨之大變。辛亥革命後,“京師私立第一兩等國小堂”因故停辦,但“辟才”之名未廢。就在這條胡同中,曾先後開辦過殖邊學堂、北京籌邊高等學校、女高師附中、師大女附中等學校。因為學生眾多,附近的公寓飯館應運而生,辟才胡同一帶隨之繁榮起來。女附中還出版過一本雜誌,名叫《辟才》。
劈柴胡同改為辟才胡同,吸引了不少名人,國畫大師齊白石、當代著名學者張岱年也曾經住在這裡。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的茶社也設在辟才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