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實踐與社會發展

創新實踐與社會發展

《創新實踐與社會發展》從不同歷史史料的巨觀概覽開始,分析在不同民族,國家和社會體制中,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在合作中發展,從而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創新實踐與社會發展》從不同歷史史料的巨觀概覽開始,分析在不同民族,國家和社會體制中,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在合作中發展,從而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例如南美的“狼果”,到了法國被稱為“愛情蘋果”,之後在為了推動美國蔬菜的貿易中又被稱為“西紅柿”而大受歡迎;阿拉伯數字,經過印度文化的洗禮,因西方工業的需要而快速形成真正的數學語言;電的發明,從古希臘靜電的發現到英國發現“電”現象,以及後來法國電的工業套用;從中國磁的發現,到磁在西班牙航海業中的運用到推動電磁轉化系列發明,使之成為近代工業的基本動力……著作通過大量實踐與發展的過程研究,從人類言、行、思、情的特徵分析入手,闡述不斷創新的探索是人類的積極天性:勞動創造了人,而創新實踐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

作者簡介

李冰,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並在與科學院合作項目中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82年和87年分別在復旦大學和清華大學獲理學學士和信息工程學碩士學位,88年中德聯合培養獲得中國智慧財產權首批審查員資格。黃埔軍校同學會編委、中國發明協會資深會員,中國海關理事會顧問,中國技術市場協會常務理事。2005年底選為中國信息界百名學術與管理學科帶頭人、學術委員。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在信息化與社會發展;數位技術與網路套用;科技哲學與創新思維;智慧財產權與創新實踐方法論領域。已經獲得的國家專利有17項(其中被收入WPI/DWT國際核心發明專利六項);已經公開出版教材和專著三部;內部專著一部;在核心和重要工程類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

目錄

前言

巨觀概覽編勞動實踐多妙用。創新天性促發明

一、千里之行足下始,繼往開來海天馳

二、人若有情當創造,情感孕育發明心

三、社會需要原動力,創新天性常激勵

四、成功有路勤為徑,失敗磨難苦作舟

五、資訊時代思路廣,借鑑交流助益多

深刻透析編天天是發明之時,處處是發明之地

一、生活呼喚創新路,身邊最多用武處

二、工作崗位機會多,切莫無心慢消磨

三、創新思維逾習慣,一葉拂去見泰山

四、有心常能出奇想,異想天開不荒唐

五、科學發展需關注,理論知識不可疏

六、前人栽起百年樹,繼承創新兩不誤

七、規範百舸通大江,法規護航又導航

勤於實踐編莫畏發明殿堂遠。用心實踐隨可見

一、靈感閃現常一瞬,勤奮鑄就發明根

二、坎坷磨鍊成大任,得失莫患勇創新

三、百草新芽漸成春,反彈琵琶驚煞人

四、沉舟側畔千帆過,綜合新意又成春

五、變易簡易聯不易,適度實際看時機

六、歸納演繹好工具,數學思維多啟迪

七、信息法規助自主,思路開闊新天地

八、市場經濟拓新意,創新創造創商機

國外技法編他山之石可攻玉。融會貫通總相宜

一、頭腦風暴多聯合,集思廣益勝諸葛

二、梅花香自苦寒來,失敗磨礪創新才

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四、精益求精勤實踐,繼往開來促創新

五、條條大路通羅馬,相互關聯新芽發

實踐方法編會當擊水三千里。實踐方解其中意

一、華夏上下五千年,創新創造多內涵

二、科學發展常感悟,數學更有借鑑處

三、格物致知角度廣,探索實踐體會多

四、方法創新需關注,生產工藝盼創新

五、社會發展有契機,市場經濟多啟迪

六、工作促發明新意,生活是創造源泉

綜述編勤於實踐、勇於創新、善於創造--為建設創新型

國家而奮鬥

參考文獻

後記

……

書摘

因為文字表達形式有限,而發明方式千變萬化所致。資訊時代的傳播方式,也許更有利於各種創造性信息的表達,推動人類的創新與創造性勞動。

5.為運行方式而完成的創新生生不息

也許是由於認為人類對“行”的追求,飽含著人類馳騁於大自然的願望;也許是由於這方面內容豐富並不斷發展。我們選擇以此討論創新實踐問題。

從這個例子中,讀者能想到發明創造離我們有多遠嗎?只要能了解社會需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也許我們也能有所作為!曾任聯合國同聲傳譯組組長的卡姆·洛姆布,熟練運用著16種語言,她的信條是:需要和求知慾是學習的第一原動力。同樣地,我們可以認為:需要和責任感,也是發明的第一原動力。

我們說是第一原動力,是說還有其他方面,比如把握好方向和使用正確的方法也十分重要。有人習慣有條不紊地直奔服務於需要的目標;鎖定目標把握住所選擇的領域;而其他領域的新成果,也有人習慣於不斷為自己的目標所用。而真正推動創新實踐的方法才是適合我們自己情況而有用的方法。既包括服務於目的的實踐措施,也包括創新思維的思考問題方法。只有這樣,所有能為人類服務的既有技術、藝術成果,才能成為我們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素材。

我們也可能是要為人類服務的沒有固定專業、限制實踐方式的自由發明者,但更多的是工薪階層,應不應該用全部時間為工資效力,還是要自主探索擁有新的未來?不論是學生,或是學者;不論是人民公僕,或者是企業家,都會有現實的職責和面向未來創新的雙重責任。因為人最神聖的使命、最能帶來人生自豪的勞動,就是創造人類的未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