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 名: 創意工具作 者:馮崇裕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208092822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元
內容簡介
《創意工具》是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資深教授從近三十年的教育經驗中,總結出的15種有效培養創意思維的工具。 香港理工大學進而將這些工具投入實踐,分別以15種工具為主題,為不同院系的學生們開設了一系列“創意思維”課程。而各個院系的學生們也將這15堂課上的練習、收穫和反思等一併整理總結,其中迸發的靈感和創新,無不體現出這15種工具的巨大威力。包括了這15種創意工具,以及學生們的親身體驗及 感想的《創意工具》,正是身處無處不需創意的這個社會中的每一位讀者所最最需要的一本創意指導用書。《創意工具》適用於: 創意產業從業人員、設計愛好者。
作者簡介
作者:馮崇裕 盧 蔡月娥 (印度)瑪 瑪塔? 拉奧馮崇裕(Alex Fung),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曾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任教設計(榮譽)學士課程二十餘年,教授設計思考、 視覺傳達設計、包裝及 品牌設計和廣告設計等學科。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在設計及相關領域中,開發和運用創意及 策略性思維。研究並發表論文,評論香港及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1992年被香港學術評審局評為設計專家,並曾參與評核香港多項設計課程。目前擔任 上海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及 澳門理工學院客座教授。
盧蔡月娥(Alice Lo),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提倡設計教育的跨界多元取向以刺激意念的孕育。她教授並研究關於創意發展的課題,以將設計思維技巧套用到其他學科和行業中。曾在香港理工大學為來自設計、工程、管理及市場推廣、酒店及旅遊業管理、醫療和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的學生,開辦設計思考和創意 工作坊課程,亦於上海交通大學舉辦創意工作坊。她是曾獲獎的 Navigating Design: a voyage of discovery一書的編輯和美術總監,該書蘊涵了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創意 教育方法和學習經驗。
瑪瑪塔?拉奧(Mamata N. Rao),印度 班加羅爾國立設計學院副教授。主修建築,曾於香港和悉尼的教育機構和 私人公司工作,經驗遍及網路、多媒體、創意發展和建築等方面。在加入國立設計學院之前,曾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工作,主要負責教學發展資金項目“高等教育創意發展”,並開發了為設計教學而建的網上套用。研究興趣包括創意思考、用戶經驗設計和 互動媒體;相信能夠從用戶的行為/經驗去獲得設計上的領悟,並尋求使用創意工具,配合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過程,來發展設計構思,以此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期望。
圖書目錄
前言更具創意
主題一:克服既定觀念
工具1:突破常規
工具2: 同理心
主題二:擺脫 臆測
工具3:分類
主題三:重新陳述問題
工具4:重新陳述問題
工具5:類推思考
主題四:提升構思流暢度
工具6: 腦力激盪
工具7:橫向思考
工具8: 心智圖
工具9:強制聯繫
主題五:創意與環境
工具10:創意工作間
工具11:文化與創意
主題六:實際測試
工具12:三維思考
工具13:體驗產品
主題七:記錄及反思
工具14:收集
工具15:實驗日誌
具備創意
關於作者
鳴謝
編輯推薦
《創意工具》編輯推薦:並不是只有創意產業工作者才需要創意,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創意無處不在。想要擁有創意也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潛力擁有。創意並不神秘。而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充分的自信、一點點好奇,以及這本《創意工具》。它或許不會讓你的工作和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從中發現新的樂趣以及新的自我,這件事本身已經很讓人滿足了。《創意工具》可以幫助你做到。何謂創造力?通常人們會說就是創造的能力。“創新思維之父”EdwarddeBono則給予了它更豐富的解釋——具備創造力即帶來前所未有的東西。而其他理論家認為,創造力是擁有另類思考的能力。無論定義是什麼,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創造力。本書既從“克服既定觀念”、“擺脫臆測”、“重新陳述問題”、“提升構思流暢度”,“創意與環境”、“實際測試”和“記錄及反思”這七個方面,總結出了15種培養創意思維的有效工具。這些工具不僅可套用在專業設計領域,更可廣泛使用於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烹飪、布置家居和穿戴搭配,總之你能想到的各個領域——作為提升創意思維、產生更好答案的方法。
後記
具備創意
除非你由結束部分開始讀(許多人會這樣做),不然你此刻應已熟悉了這本手冊中的15種創意工具,並想知道為什麼你現在並沒有感到自己有更具創意。這有點像烹飪:如果沒有材料、炊具和熱力,食譜並不會令你吃飽。認識創意工具背後的理論,並不足以轉化成為創意過程。
三個關鍵因素對造就創造力很重要:自信、過程(而非最後的作品)、(投入專業實踐之前的)練習。
1.信心:你天生便具創意
很多人以這樣的假設令自己不中用:“我沒有創意”,“創意只對設計師、藝術家、作家等有用”,“我年紀太大不宜再頑皮”。請記住,我們都是天生具備創造潛力的。兒童證明了這點,直至他們被教導要“循規蹈矩”。當我們長大了,我們大部分好奇心和創造本能,已被小心和規矩所代替。社會和教育過程將我們融合到認同慣例中去,同時壓抑了我們的想像自由。如果我們成年後仍能保留童年的自信,我們會克服對失敗的恐懼。信心是“具備創意”的基礎。
2.過程:比成品重要
放鬆練習可以克服壓抑,而彈性教學法輔以適當評價,則能重新啟動和強化我們的創意。現時,衡量學習的成果,更多地著眼於項目的完成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產品。因此在一個項目還未結束時,已經可以衡量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創造力。在實驗中付出的努力,多元化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用不同思考方式),獨立學習(自發追求進一步的知識、技能和興趣),批判性反思(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以求進步),以及在實驗日誌所記下的,都確保學生日漸進步。
3.練習:在從業之前
使用諸如啞鈴和跑步機等工具去提升體能,大部分人不會猶豫。但很少人會使用工具去強化他們的思考機敏性。這本手冊的“創意工具”幫助我們活化創造能力,可於藝術或科學、學習或工作等各方面運用。我們練習得越多,便越能夠在專業工作中幹練地使用這些工具,變得更具創意便更有可能了。
序言
更具創意
我們一輩子,通過教育、培訓、觀察、閱讀及個人經歷,不停地學習新技巧。自我提升,也許是因為好奇,為了趕上時代,或者要改變生活方式。這些舉措,我們以為只是對身邊事物作出反應,其實反映了我們內在的“創造能力”。一般人認為,“創造”這個詞,是從事設計、藝術、作曲、詩歌和文學的人士所專有;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創意地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多情況下,像烹飪、重新布置家居、挑選衣服和穿戴、將開心的情景拍攝下來等等,我們大概都嘗試過採用一些嶄新和富於想像的手法。
“創意思考”,可被視為是一些全新的思想模式的建立。這些模式被沒有答案的問題所激勵,被價值與關係的重新定義所啟發。正規教育偏向有意識和分析的思考模式,強調紀律、慣例、公式和理論知識,但忽略了解決日常問題的靈活性。單靠理論知識和信息,並不足以保證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新世代生存下來。就在這種背景下,“創造力”在教育和職場中日益受到重視。
何謂創造力?
字典的定義是“創造的能力”,而Edward de Bono則給予了更豐富的解釋:“具備創造力即是帶來前所未有的東西”。其他理論家則認為,創造力“通常被認為是擁有另類思考的能力”。Sternberg提出以下數種提升創造力的方法:
實幹方式:利用Edward de Bono的橫向思維、Osborne的腦力激盪,以及Gordon的協同創作等方法和工具來拓展創造力。
心理測量方式:使用“Guildford測試”和“Torrance測試” 來量度創造力。
認知方式:關於在產生和探索創意時的思想表現和過程,方法包括修補、連結、綜合、轉型、類推轉換等等。
社會個性方式:營造一個鼓勵創造力的環境,人置身其中,發展出富於創意的個性。
創造力可被視為一項思考過程,講求原創性和想法的產生,或為老問題提供新方案。創造力帶來不一樣的聯想,或者提出新的觀點,避免墜入常規,要打破規矩,敢冒險,具想像力,態度輕鬆,標榜靈活思考。創造力不局限於設計或其他任何專業;無論是科學家、藝術家、教師、管理人,或者招待業和旅遊業人士,跟創造力都息息相關。
如何培育創造力?
想法從腦海中流溢出來,就是創造力的一個徵兆。就是說,一個思考者想出了一連串對比強烈的主意,而量度其流暢程度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
人們對於創造力和教育充滿渴望,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是否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創意?可以令創造力較低的人更具創意嗎?
創造過程是屬於專業領域還是跨學科的?
遊戲跟想像力有關係嗎?
遊戲心態能被教育出來嗎?
環境影響創意思考嗎?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開設的多項課程,例如設計思維、創意思考能力、創意工作間等,均嘗試去為上述疑問找出答案。這些課程的學生分屬不同的院系,包括設計、工程、市場及管理、計算機、護理等。課程目標是採用以下方法來鼓勵創造力:
克服既定觀念──放開習慣性思考模式。
擺脫臆測──開發一種全新的思考角度。
重新陳述問題──重新界定項目綱要。
提升構思流暢度──掌握能夠產生許多想法的能力。
創意與環境──工作間文化對創造力的影響。
實際測試──通過模型和原型,評核設計概念的優劣。
記錄及反思──記錄及評估思考過程,以便從錯誤中學習。
為達成這些目標,我們為學生介紹了多種創意工具。本書所收錄的,是其中最有用的一些工具。
一、克服既定觀念
我們一般採用常規方式去處理職業和生活上的事情,這些慣性程式有時稱為既定觀念。這樣思考比較方便(因為它們像計算機軟體那樣已安裝妥當,並往往自動選取),而且看來能解決問題(因為當你惟一的工具是錘子,你的每個問題都看似一枚釘子)。它們並不尊重每一個新問題的獨立性,亦沒有理會我們須應時間、潮流和生活方式作出改變。大部分專業人士都應該抵抗觀念模式的安逸,而強迫自己至少從一種新角度去思考每個問題。採用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工具,諸如同理心、體驗產品、重新陳述問題、分類、腦力激盪和心智圖等,都能夠挑戰既定觀念。至於橫向思維、突破常規、類推思考和強制聯繫這些創意工具,能在源頭上,即創造構思萌生的階段,便消除既定觀念。
二、擺脫臆測
以開放的心靈面對每一個問題。傳統教育、理性和經驗,令我們處事流於僵化和拘謹,或出自常規性習慣,這些都阻礙我們從新的角度看問題。進行親身體驗的研究,可以防止我們對那些考慮中的問題作出臆斷。親身體驗應包括對目標用戶、背景、現存產品和製造程式等等的研究,並運用到嗅覺、味覺和觸覺,而不單只視覺和聽覺。這種研究刺激想像,並觸發一種遊戲的態度去解決問題。通過角色扮演,嘗試去感受目標用戶的需求和渴望,這叫做同理心。運用同理心,是一種了解別人的方式,直至能夠理解及尊重他們的觀點。進行研究時用上所有的感官,讓我們思考問題時,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去審察它的內涵,從而開發豐富的構思源泉。另一件解決問題的工具是體驗產品,即直接檢驗現存的解決方案。
三、重新陳述問題
專業工作,需有信心跟客戶進行富於想像力的溝通,須知他們不太清楚自身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他們往往不能把事情表達清楚,也沒有道出確切的需求。更多的時候,客戶會要求專業人員給他們決定該做什麼。通過重新陳述(重新定義)問題,我們可清除與事實不符的設定,並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所面對的挑戰,例如用戶需求、市場競爭、文化背景、產品種類、經濟、氣候等等相關元素。
四、提升構思流暢度
這裡指想法的數量和多元性(不是質量)。想法在分類、腦力激盪、心智圖等工具的輔助之下產生。
分類能提升靈活性,促進多角度思考;腦力激盪營造一個低壓力的環境,鼓勵即興思維,引發更多想法;心智圖能將思維過程組成一個網路,鼓勵不同想法之間的聯繫,並改善記憶力。
五、創意與環境
創意不單是個人內在封閉的思考過程,它亦受到工作環境和文化,以及參與者的個人興趣所影響。
一個創意工作間,能大大促進創意想法的產生、發展和實現。我們須安排一些能產生刺激作用的空間,讓人們進行互動交流,擴展思維領域。
文化傳統的豐富多姿和智慧,能引發多元的和獨特的想法,並刺激新主意。某些情況下,文化是以傳統知識為基礎的哲學與理論的知識寶庫,目前和將來有需要時都用得著。“文化與創意”是一種工具,即以個人的文化和傳統為基礎產生新的設計構思。
我們收集物品,是為了收集過程的樂趣和從中得來的知識,但它對我們的工作也有影響。收藏是一種愛好,是對一系列的物品,進行欣賞、挑選和分類。很多專業人士,尤其是設計師,多認為收藏引發工作上的創意,也反映出他們的興趣所在。
六、實際測試
利用速寫、繪圖、三維模型和原型等方法,都是三維思考的例子,它們能有效地將想法可視化──由二維轉變為三維,或者由三維轉變為二維。那並不是將速寫修改成整齊的繪畫,繼而改成模型;而是在每一個設計發展的階段,進行實驗和反思。通過這些實驗,以及製作小型原型以測試設計方案之可行性,可以發現以二維平面圖去建構三維模型的好處。
七、記錄及反思
思考過程和相關的經驗很值得記錄下來。應堅持使用一本實驗日誌或者個人日記,去保存稍縱即逝的事情,譬如想法、見解、觀察、成功、失敗、驚奇、想像的飛躍等等。
相信創意思維在每一個專業領域均占一席位,香港理工大學首先在設計思維、創意思維能力和創意工作間等課程中,開發出這些創意工具,然後作為該校設計學院的選修課,對象包括高等教育系統中多個院系的學生。它屬於大學撥款委員會教學發展基金所資助的“高等教育創意發展”教學研究項目。
本手冊檢驗了以上七個主題中的15種創意工具。
導言為創意工具背後的理論,提供整體的、全面的概觀。
任務、目標、預期效果和過程為讀者介紹了課堂習作給學生帶來的挑戰、習作的目的、學習中的收穫,以及具體的程式。
反思會討論一些案例,關於學生如何將創意工具套用於自己的處境問題中,間或以導師的意見作補充。
練習是額外的激勵,引領讀者展開探索。
這本手冊全面介紹了培養創意思維的工具。當中沒有一種工具是全新的或者不為人知的,有些已為各行各業人士所廣泛採用。有些工具原以為只跟設計和工程有關,其實套用於其他關乎決策的活動上同樣有效。若能把這些工具當做通用的手法提升創意思維,當可在任何情況下產生更多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