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刺杜鵑

剛刺杜鵑

剛刺杜鵑,杜鵑花科常綠灌木植物,產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

基本信息

概述

種中文名:剛刺杜鵑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setifertum Balf. F. et Forrest
種別名:剛毛杜鵑(雲南植物志)
海 拔:3300-3700
命名來源:(西藏植物志)【not.bot.gard.edinb. 11: 137. 1919】
中國植物志:57(2):107
亞組中文名:漏斗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Selensi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約2--3米;小枝粗壯,徑約5毫米, 當年生幼枝,密被腺體;老枝光 滑,乾後常有層狀剝落。葉常5—6枚密生於枝頂,革質, 長圓狀橢圓形或橢圓形, 長 5.5—10厘米,1.8—4厘米,先端鈍圓或急尖,有細尖頭,基部圓形,邊緣質薄,向下 反卷,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被黃褐色或淡棕色的薄毛被, 中脈在上面下溝紋,在 下面顯著隆起,側脈12--15對,在兩面均平坦,微現;葉柄長1--2厘米,圓柱形,被腺 毛。總狀傘形花序,有花6—10朵,總軸長5毫米,有腺毛及絨毛;花梗細長,長約1.5 —2厘米,有同樣的毛:花萼大,萼片5,膜質,披針形, 長5—7毫米,寬2—3毫米, 頂端漸尖,外面及邊緣有稀疏腺毛,內面無毛;花冠漏斗狀,長約3.5—4厘米,直徑3.5 匣米, 白色或帶粉紅色,基部有深紅色線紋,5裂,裂片圓形,長約1厘米,寬1.5厘 米,頂端有凹缺;雄蕊10,長約1.3—2.5厘米,不等長, 花絲基部微被短棠毛,花葯長 圓狀橢圓形,長2—3毫米;雌蕊與花冠近等長,長3厘米;子房卵圓形, 長3—4毫米, 密被剛毛狀腺體;花柱基部有腺毛,上部光滑,柱頭微膨大。蒴果細長,長1.5—2.5厘 米,直徑4毫米,彎弓形,有宿存的腺毛。 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產地分布


產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3300—3700米的冷杉林下及杜鵑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德欽。

本種提示

本種與毛枝多變杜鵑R.Selense Franch.Subsp. Dasycladum (Balf.F.et W.W, Smith)T.L.Ming相近,但是本種葉下面有黃褐色的薄毛被;花等大,萼片長達5—7 毫米等特徵,可以區別。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setiferum Balf.f.Et Forrest in Not. Bot.Gard.Edinb. 11:137. 1919;Tagg in Stevenson,Spec.Rhodod.723. 1930;西藏植物志3:597. 1986; 雲南植物志4:387. 1986.——R.Vestitum Tagg et Forrest in Stevenson,Spec. Rhodod. 724. 1930 et in Not. Bot. Gard. Edinh 16:210. 1931.——R.selense Franch. Subsp. Setifferum (Balf.F. et Forrest) Chamb. Ex Cullen et Chamb. In Not. Bot. Gard. Edinb. 36:118. 1978;Chamb. In Not. Bot. Gard. EdJnh 39: 280、198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