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山

刻木山

臨澧縣官亭刻木山位於臨澧縣西北部,主峰海拔503米的刻木山,山形奇特,身臥西天,臉向東方,每當霧沉山麓,雲移峰飛之時,猶如西天如來佛。前山嶺脊迭降,後山體魄陡峻,左右兩邊的梅古山,牛角。坯山巒似風翅伸展的兩翼,茂密的蒼林如覆蓋的羽毛;陡峭的後山之中,一尖突岩石形似風嘴,橫空凌立,躍然如飛。山腳下左右兩溪清泉如滴,盤山長流不竭,如白練纏繞,婉蜒曲折,是為眾水朝屬的風水寶地。


刻木山地理簡介:

刻木山刻木山
臨澧縣官亭刻木山位於臨澧縣西北部,主峰海拔 503 米的刻木山,山形奇特,身臥西天,臉向東方,每當霧沉山麓,雲移峰飛之時,猶如西天如來佛。前山嶺脊迭降,後山體魄陡峻,左右兩邊的梅古山,牛角。坯山巒似風翅伸展的兩翼,茂密的蒼林如覆蓋的羽毛;陡峭的後山之中,一尖突岩石形似風嘴,橫空凌立,躍然如飛。山腳下左右兩溪清泉如滴,盤山長流不竭,如白練纏繞,婉蜒曲折,是為眾水朝屬的風水寶地。

刻木山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刻木山以堅硬挺拔的花崗岩山體為骨架,集峰、石、松、雲之奇,納澗、溪、泉、池之魂,構成奇妙多姿的自然景觀。以形態豐滿,輪廓柔和為肌膚,以脈絡繁茂的植被為服飾,遠觀如翠雲上 涌,層層疊起,登高俯瞰、山水盡覽。山腰中的天然奇石仿佛一座蓮花觀音,瑞降人間。所勾勒出的似仙非仙的“觀音約跡”景觀,被譽為安福(今臨澧)古八景之一,有古詩詠贊:“怪石能變幻,觀音像宛然。如坐妙高台,花飛九朵蓮”。

明司奉使、御史、副都御史、中州督學胡懈就是刻木山人,胡懈公在《登刻木山》一詩中寫道:“孤影平分花蕊官,石樑苔莖路初通。染人山色千堆翠,極目天光四壁空。霧盡溪明涵曉壑,雨余林秀看春壟。我來長嘯群峰應,流覽煙霞一鏡中。”短短的五十六個字,勾畫出山林自然之美,抒發了自己與群峰遙相呼應的感情。
 

刻木山不僅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而且還積澱著厚重的人文景觀。淵源的佛教文化使壯麗的刻本山更加燦爛。主峰山頂有一寺,建築宏偉,為“刻木娘娘廟”。《臨澧地名錄》記載:相傳是“丁蘭刻木處,上有寺,供刻木娘娘,祭祀者甚多。”以“孝報父母”為千古美德之垂範的刻木娘娘廟,取材木石,格局簡練,色彩素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反映了楚文化的高雅、灑脫、自然、質樸之風格,慕名前來朝山拜佛者絡驛不絕,香火旺盛。故自建以來,歷代名流學者,文人墨客,紛紛登山覽勝拜佛,留下許多詩章墨跡。明士宦有詩《望刻木山》贊:“危峰勢如削,壁立聳空虛。寺影人煙末,鐘聲烏路余。不應與天接,偏復有僧居。會欲登高頂,抗懷觀古初。
古人云:仁者樂山。刻木山納自然之美和人類之智所產生的極為壯麗的景觀,難以言傳,只有親臨其境,才能領略其蒼翠雄健的意境。

刻木山的來歷《丁蘭刻木》

刻木刻木
臨澧縣官亭刻木山屹立於澧北西北,國道線207公路縱貫其間,地處常德的要衝。
臨澧縣西北角的刻木山。很久很久以前,是一座無名高山,山下東頭有一戶姓丁的人家,丈夫被征戍邊,戰死疆場。留下一個三十多歲的妻子和一個名叫丁蘭的遺腹子。這寡婦誓不改嫁,每天起早貪黑,親操井臼,紡紗織布,撫養孩子,望他好好讀書,光宗耀祖。誰知由於過份溺愛,兒子漸漸嬌慣,不愛讀書,好惹是非。先生沒法,只好讓他停學。回到家裡,他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數年,幾畝薄田就被他賣光。家裡一困難,他的脾氣就更加暴躁,對母親也張口就罵,舉手就打。方圓幾里的老百姓都有點怕他。暗地裡給他送了個綽號:“強作瘟”。“強作瘟”長到三十多歲,還沒有討到“堂客”。這時母親已經六十多歲了,田裡的重事做不起,只能在家漿衣洗裳,煮飯做菜和做一點輕微的農事。眼見坐吃山崩,借貸無門,母親就輕言細語地勸他:“兒呀,為娘的實在勞不動了,這田裡的功夫,你也要學著去做呵!”“強作瘟”想了一會,翻著白眼說:“田裡的功夫我做,中飯要你幫我送去。”母親見兒子願意下田,也就答應給他送飯,有時送遲了,往往就要受到兒的打罵。由於沒能給兒子娶媳婦,母親感到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只好忍氣吞聲,偷偷在一邊自嘆命苦。一天,“強作瘟”犁田的時候,看到一頭母羊在坡上吃草,小羊在後面咩咩地叫。母親回頭望瞭望,也叫了一聲,那小羊真乖,跑攏去把兩支前蹄跪下,嘴巴湊到乳頭上吸吮著。“強作瘟”看了又想:小羊跪著吃奶,對母親是多么的尊敬呵!我是一個人,為什麼對母親那么忤逆呢?難道我連一條畜牲也不如嗎?母親撫養我吃盡了千辛萬苦,如今老了,我應該好好侍候她老人家才是,想到這裡,他渾身增添了無窮的力量,不斷地揮舞牛鞭,一塊大螃田轉眼就快要耕完了。正在這時,母親給他送來熱騰騰的飯菜,兒子一見,忘了放下牛鞭,飛步跨上田塍,去接飯籃,就在這一瞬間,慘劇發生了:母親見兒子高舉牛鞭,飛奔而來,以為飯送遲了又要挨打,自己年近古稀,怎受得住這一頓牛鞭?與其受兒子的打罵,倒不如一死了事,她心—橫,牙一咬,猛地向路邊一棵大樟樹撞去,頓時鮮血四濺,倒在樹下。兒子救之不及,跪上去抱著母親嚎啕大哭,這時他才省悟:不該拿著這根牛鞭!如今母親慘死,她老人家再也享受不到兒子對她的一片孝心了呵!他折斷牛鞭,整整哭了三天三夜,淚水浸透了樹下的泥土,在好心的鄰居們幫助下,他安葬了母親,仍然回到母親碰死的大樟村下,悲痛不已,他哭呀,哭呀,仿佛看到那樹幹上那塊紫黑色的血跡在慢慢擴大,擴大……從中現出了母親那慈祥的面容,也駭異了,連忙拭淚仔細再看,卻仍然是那塊紫黑色的血跡。他想:何不砍下這根大樟樹,雕成母親的真容,和我朝夕相伴,聊表一點孝心呢?他主意已定,立即請來一位高手匠人,哭訴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打算,老雕匠聽了也很感動,鋸倒大樟樹,精心雕成他母親的遺像。從此,“強作瘟”每天起早貪黑,勤耕苦做,做好飯菜,先請“母親”吃了,然後自己才吃;晚上睡覺,先給“母親”蓋好被窩,然後自己才睡,白天下田,把“母親”背到田頭的樹蔭下乘涼;秋收季節,把“母親”背到禾場上給他看谷。說也奇怪:有”母親”在曬場裡,麻雀都不飛來吃谷;暴雨來的時候,鄰家曬場上大雨如注,他的曬場裡卻滴水未降。不到三年,他的家裡逐漸富裕起來,而且討了“堂客”,添了一個胖乎乎的兒子,鄉親們三五成群地議論:“這是丁蘭的母親在顯靈呵!我們何不合夥給她修座廟宇,四時祭祀,好讓她大發慈悲,保佑我們這一方呢?”大夥一呼百應,出工的出工,獻料的獻料,不出半月,就在山頂上修起一座大廟,大家恭恭敬敬地把這位“菩薩”供進神龕。因為這尊菩薩是用木刻成的,這尊稱她為“刻木娘娘”,這廟也叫“刻木娘娘廟”,山也跟著叫“刻木山”。
民間傳說《丁蘭刻木》在當地甚至是整個澧水流域流傳相當廣泛,湘北大鼓《木犁尋母》就是根據《丁蘭刻木》的傳說改編,後逐漸取代為故人之後孝鼓的祭祀儀式,告誡後人一定要在自己的父母有生之年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很講究的。在歷史上,在民間傳說中,有許多關於孝敬父母的動人事跡和民間故事,孝敬父母乃一切道德之根本。《丁蘭刻木》的傳說在整個澧水流域流傳甚廣,深入民心。也對當地民風純樸起到積極的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