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分析
一是參池換水條件不暢通。參池地勢高低不平,池內水深不一,進排水閘門懸在離池底40厘米以上,水交換時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還有部分參池建在離海岸幾千米甚至萬米處,進排水使用同一個渠道,致使水質質量差,交換量小,進水處無過濾和沉澱池。
二是蝦池築礁不合理。有的參池採用石礁,石塊小,間距與堆距都在5米~6米之間;有的參池採用編織袋裝泥,僅三袋搭成三角形,間距與堆距也在5米~6米;還有的採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剛進水就被潮水沖垮,既不利於海參棲息與度夏,又不利於底棲硅藻的附著,阻礙了海參的正常生活與攝食。
三是清淤消毒不徹底,導致水質敗壞。有很多參池養殖多年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堆積了很深的海參糞便、淤泥和雜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溫藻類,經過冬、夏兩季後開始腐爛變質,從而滋生出細菌、黴菌等多種病菌,影響了海參的正常生長,最終導致海參瘦小體弱而發病。
四是放苗密度過大,造成天然餌料嚴重缺乏。很多養參戶,不顧養參池所處的地理環境,水質狀況,基礎餌料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產量,高利潤,不惜代價地增加放養密度,在養參條件並不理想的參池,每畝放苗量竟達到10萬頭之多,又不捨得投餌,這樣當海參逐漸長大時,天然餌料嚴重缺乏,海參的生長空間也逐漸縮小,造成海參缺氧缺食,體弱患病而死亡。
五是養參業者技術素質差,缺乏科學養殖和防病意識。這是海參養殖迅速發展帶來的突出問題,許多養參投資商從來就沒接觸過水產養殖,對於海參的生物學特徵及生態習性了解甚少,海參病害的預防和治療措施無從談起。一旦海參發病,束手無策,不僅延誤了海參疾病的治療,而且加速了病害的發展和傳染,最後導致海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