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制度變遷與美國國際經濟政策》從20世紀70年代全面興起的新制度主義研究路徑出發.對美國對外經濟關係史上的幾次關鍵性的政策調整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解釋美國國際經濟政策的制度變遷理論模型。作者將這個理論模型運用於解釋1913-1934年和1971-1988年美國國際經濟政策史上的兩個典型的轉型時期,分析美國柯林頓和小布希政府的重大政策調整,預測歐巴馬任內及未來更長一段時間裡美國國際經濟政策的大致方向。《制度變遷與美國國際經濟政策》聚焦於美國對外經濟關係中的貿易和金融兩大政策議題,以實證主義研究方法,闡述了美國政策調整的國內制度邏輯。
作者簡介
李巍,男,1981年生於湖北省當陽市,現為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國際問題研究所博士後。200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國際政治經濟學、美國國際經濟政策、中國對外經濟關係。目前進行“大國崛起與貨幣的國際化”研究項目。合著有《國會政治與美國對華經貿決策》,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美國研究》、《國際政治研究》、《國際政治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導論:全球範式與制度解釋
一、國內制度緣何重要?
二、社會科學的“分化”與“整合”
三、定義國際經濟政策
四、多難困境中的戰略目標
五、建立一種制度解釋模型
六、行文安排和基本設計
第二章 研究路徑和理論模式
第一節 體系中心論
一、權力結構模式
二、相互依賴模式
三、國際制度模式
第二節 社會中心論
一、利益集團模式
二、政黨政治模式
三、社會觀念模式
第三節 國家中心論
一、國家主義模式
二、官僚政治模式
三、府會過程模式
小結
第三章 制度理論的生成
第一節 回歸國內制度結構
一、制度主義研究路徑:三個命題
二、制度對於政策結果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制度的歷史與理性選擇
一、巨觀制度結構:歷史的選擇
二、中觀政府體系:理性的選擇
第三節 制度變遷下的決策邏輯
一、府會關係與決策權力的分配
二、府會關係與決策信息的傳遞
三、府會關係與決策偏好的形成
小結
第四章 決策系統與微觀制度理論
第一節 行政機構的偏好競爭
一、貿易代表辦公室:執行貿易談判
二、經濟顧問委員會:謀劃巨觀政策
三、國務院:總管外交事務
四、財政部:管理國內巨觀經濟
五、商務部:維護國內商業秩序
第二節 獨立機構的非黨勿私
一、國際貿易委員會:裁決貿易糾紛
二、聯邦儲備委員會:決定貨幣供給
三、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證券市場
第三節 立法系統的扭曲失真
一、國會決策的權力方式
二、國會決策的組織結構
三、議員決策的行為邏輯
小結
第五章 走出保護主義(1913-1934)
第一節 自由貿易的初次勝利及其夭折
一、美國世界經濟霸權的確立
二、進步主義運動與現代國家政權建設
三、威爾遜的“強政府”與國際經濟政策的轉折
第二節 保護主義的迅速回潮及其頂峰
一、保守主義的勝利和制度結構的回歸
二、一戰後美國國內社會聯盟格局
三、兩大聯盟鬥爭及其政策結果
第三節 自由主義的最終勝利及其發展
一、羅斯福“新政”與“帝王式總統”興起
二、“1934年體制”的建立
三、走向貿易自由主義和金融國際主義
小結
第六章 走向互惠主義(1971-1988)
第一節 金融民族主義的初現
一、美國經濟霸權衰落與“特里芬困境”的加劇
二、美國國際貨幣決策的制度結構
三、美國政策調整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第二節 貿易保護主義的涌動
一、美國制度結構的變遷:“帝王式總統”的衰落
二、經濟相互依賴與國內社會利益的競爭
三、《1974年貿易法》:制度調整、政策內容和政策結果
第三節 經濟互惠主義的確立
一、國內社會的分裂與兩黨政策立場的互換
二、進攻性的國際貨幣政策:從“廣場協定”到“羅浮宮協定”
三、“1988年體制”與“公平貿易”政策的實踐
小結
第七章 應對全球化(1993-2008)
第一節 “新民主黨人”積極的國際經濟政策
一、經濟全球化下的美國制度壓力
二、多軌並行的國際貿易政策:從積極有為到乏善可陳
三、強勢財政部主導的國際金融政策
第二節 “保守共和黨人”的政策與外交
一、國內社會分裂與黨派政治的復興
二、國際貿易政策的總體挫折與局部成功
三、“弱勢美元”政策與強勢金融外交
小結
第八章 結語:制度結構與政策選擇
一、論點總結
二、學理貢獻
三、研究不足
四、未來預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