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年

初年

初年,〖earlyyears〗指某一歷史時期的最初一段民國初年。

基本信息

拼音

初年:chūnián

釋義

初年

〖earlyyears〗指某一歷史時期的最初一段
民國初年

初的釋義

初 chū,
部首: 刀 部首筆畫: 2 總筆畫: 7


chū
【形】
(會意。從刀,從衣。合起來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製衣服的起始。本義:起始,開端)
同本義〖atthebeginning;intheearlypartof〗
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說文》
初,舒也。——《廣雅》。按,謂展帛以就裁。
初吉終亂。——《易·既濟》
名曰初慮。——《易·書大傳》
我生之初。——《詩·王風·兔爰
初疾畏驚,見鬼之來。——《論衡·訂鬼》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陶淵明《桃花源記》
又如:初歲(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開始枯萎);初頭(起初;開頭);初化(變化之始);初末(始末)
本原〖nature〗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唐·韓愈《符讀書城南》


chū
【形】
表示次序居第一〖thefirstinorder〗。如:初度(生日);初鼓(一更);初入蘆葦(比喻初入仕途);初民(上古時代的百姓)
本,本來的〖original〗。如:初願;初志;初心(本意,最初的心意)

chū
【副】
往昔;當初〖informertimes,inthepast;before〗
初,鄭武公娶於申。——《左傳·隱公元年》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初年初年

表示時間、頻率,相當於“才”、“剛剛”〖just;only〗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李漁《芙蕖》
又如:初生(剛剛出生);初涼;初寒
全;本來就〖whole;all〗
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後漢書》

chū
前綴
加在“一”至“十”的前面,表示農曆一個月前十天的次序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梁啓超《譚嗣同傳》
又如:三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初十

年 nián,
部首: 乾 部首筆畫: 3 總筆畫: 6

年的釋義


nián
【名】
(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穀成熟,人在負禾。小篆字形,從禾,千聲。本義:年成,五穀成熟)
同本義〖ripe〗
秊,谷熟也。——《說文》
五穀皆熟為有年也。——《穀梁傳·桓公三年》
五穀大熟為大有年。——《穀梁傳·宣公十六年》
豐年多黍多秊。——《詩·周頌·豐年
有年。——《左傳·桓公二年》。疏:“年訓為稔。”
爾厥有乾,有年於芘洛。——《書·多士》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於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凶年不免於死亡。
又如:年登(穀物豐收);年荒(穀物歉收);年豐(年成豐收);年飢(年成荒歉);年災(自然災害)
時間單位。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次所需的約365又1/4太陽日的周期〖year〗
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戰國策·齊策》
又如:今年;去年;年把(一年左右的時間);年根(方言。年底);年復一年(一年又一年);年課(一年徵收的稅);年穀(一年中種植的穀物);年常(常年,經常)。又指朔數。即我國的農曆平年為十二個朔望月,閏年為十三個朔望月。如:年腳下(年尾,年底);年集(陰曆年底的集市)
年節〖daysaroundlunarNewYear;NewYear〗
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親的年回來。——《儒林外史》
又如:過年;新年;拜年;年酒(為祝賀新年邀請親友吃的酒席);年敬(年禮。年敬送的禮物);年開(謂新年開始);年對(春聯);年羹(過年時吃的羹湯);年團(過年吃的糰子)
年紀,歲數〖age;year〗
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時年七歲。——《世說新語·方正》
周處年少。——《世說新語·自新》
彼與彼年相若,道相似也。——唐·韓愈《師說》
永生五年。——宋·王安石《傷仲永》
又如:年計(年紀;歲數);年臘(年紀;歲數);年齒相等(年齡相當);年齒相懸(年齡相差懸殊);年台(對同年的尊稱);年朽(年紀衰老);年位(年齡和爵位);年次(年齡的順序);年侵(年紀漸老);年高望重(年紀大,名望高);年期(年紀的期限);年輩(年齡和行輩);年德(年齡德行)
壽命;一生的歲數〖lifetime〗
人固不可以無年。——《世說新語·品藻》
又如:年壽(人的壽命);年力(年齡與精力);年迫日索(老年逼近,余日不多);年祚(人的壽命;指立國的年教);年衰歲暮(年紀衰老,壽命將盡);年在桑榆(比喻垂暮之年);年運(年壽和氣運)
一生中按年齡劃分的階段〖aperiodinone’slifeclassifiedaccordingtoage〗。如: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年艾(年老。五十歲叫艾);年耆(年老);年衰(年老);年弱(年輕);年暮(晚年)
年代〖time〗。如:年世(年代;年數);年候兒(方言。年頭兒;時代);年湮世遠(謂年代久遠);年韶(指美好的青春時代);年名(年號名)
日期,指某一確定時間〖date〗。如:年庚(泛指年份和日期);年時(當年,往年時節;去年);年勞(任職的年數和勞績)
歲月,泛指時間〖years;times〗。如:年災月晦(倒霉時運);年年防儉,夜夜防賊(隨時要想到意外與不利);年所(年數);年律(年月,年歲);年流(年光流逝);年深(時間久長);年運(謂歲月不停地運行);年賒(年月長久);年數(泛指時間)
用以指有關年節用的〖物品〗〖fortheSpringFestival〗
接襲人家去吃年茶。——《紅樓夢》
又如:年帖(春帖);年物(農曆新年用以饋贈親友之物);年春(新春);年茶(指年節聚會吃的果茶)
假借為“佞”。奸巧諂庾,花言巧語的人〖onewhoflatters〗
使王近於民,遠於年,嗇於時,惠於財,親賢使能。——《大戴禮·公符


nián
【形】
科舉時代同科考中者互稱〖winnersofthesameimperialexamination〗
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儒林外史》
又如:年家(稱同科考中者的家庭);年伯(對與父親同榜登科而年長者的尊稱);年誼(同年登科的關係);年侄(年兄之侄);年叔(對與父輩同榜登科而年歲較小者的尊稱)
每年的〖annual〗。如:年產量(指一年生產的數量);年年歲歲(每年);年計(年度預算);年租(每年的租稅);年芳(指美好的春色);年柳(春柳)

民國初年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以黃帝紀年四六○九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 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中華民國紀年是公曆紀年。因此,民國紀年,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如:民國16年(1927年)11月24日。如果民國紀年後面的月日採用的是農曆,月和日要用漢字數碼。如:民國16年臘月初十(1928年1月2日 )。但應注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採用公元紀年,出版物上出現民國紀年,應限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 年)之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說的民國即指從1912年元月至1949年10月1號的中華民國,而中國台灣地區則是指從1912年開始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民國在1949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後仍在大陸擁有長江以南的地區,其主體力量以轉移至台灣,部分勢力遷移至中國周邊國家。因此大陸地區的中華民國時至1950年才正式被取代。

反思民國初年歷史

民國初年這段歷史,歷劫繁多,鬧劇連台,常為後世所恥笑。但如不滿足於人云亦云,細想之下,袁世凱稱帝也好,府院之爭也好,張勛復辟也好,曹錕賄選也好,那段時間,總還發生過總統講話、下面人不同意的情況,副總統也曾多次拒絕簽字附議總統令,還有國會議員集體抵制總統或總理提案的事件。而且袁世凱總統、黎元洪總統、段祺瑞總理,或曹錕和張勛,不管他們想做什麼,心裡似乎總還顧及到共和體制和國會的限制,所以要圍繞國會做文章,出爭執。

那些滿清舊體制培養出來的軍閥諸侯,心裡當然都是一色的獨裁專制觀念,不把國會和民意放在眼裡,敢於動輒解散國會,掃清自己獨裁掌權的道路。可他們如此肆無忌憚,隨意解散國會,就將自己的暴君本質和嘴臉,暴露於天下,引起民眾的警覺和反對。

連年不斷的政府爭權奪利,國會議員們聚聚散散,使得中國民眾日益覺醒,感覺到天下終於不再是皇帝老子一人說了算;民眾意願還是有力量,能夠載君,也能夠覆君。所以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都不足百日而敗。中國民眾已經懂得共和與民主,再無法容忍獨裁。

那是民國之前三千年歷史,從來沒有過的。秦漢唐宋元明清,都是皇帝一人獨裁專制,朝廷里沒有副皇帝。皇帝下令,一人說了算,用不著副皇帝簽字,也用不著擔心總理宰相會反對;更從來沒聽說過朝廷做件事,還要民選的國會討論和通過。民國之後,許多年北京政壇走馬燈般的表演,並不是毫無意義的醜劇而已,也不僅僅是軍閥間的爭權奪利;凡此種種喧囂,實際上是傳統的君主獨裁觀念與新興的共和民主政體二者之間,在進行殊死的鬥爭,意義是深遠的。

如果總統同於皇帝,獨裁專制,不容許一個不同意的聲音。令既出,或造福於民,或災於天下,副總統看都不看,只會簽字附議;國會議員想都不想,歌功頌德一番之後,全體通過;國務院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雞毛當令箭,全國實行,不顧中原數千萬餓孚遍野。那當然就不會出現府院之爭,因為本來是總統一人說了算;也就不會有動不動解散國會一類的事出現,因為國會只是總統手裡玩弄的橡皮圖章,用得順手,可以用來欺騙天下,總統還不肯丟呢。

從數千年的君主獨裁,走向共和民主政治,絕非輕而易舉;不經過許多年的努力,不經過多少次的反覆,不經過眾多的流血犧牲,是不可能的。民國初年北京政壇,貌似玩笑,實際必不可免,而且不失為一個良好開端。當時民意能夠上達,國會否決政府提案得到尊重;總統不可獨裁,副總統可以不同意總統提議,總理能夠反對總統主張,本是共和民主政體應有的作業。可惜那些正常的民主共和政治程式,以不正常的軍閥鬧劇方式顯示於世,倒被忽視和否定,最終連孩子帶洗澡水全被拋棄。

那是一個歷史的遺憾。民國之後中國內外戰爭不斷,特別是八年抗日戰爭,終於斷送中國實現共和民主政治的可能。兩強相拼勇者勝,秀才想講道理,永遠只能失敗。在你死我活的刀槍戰火之中,當然只能靠馬背見輸贏,所謂亂世出英豪。蔣介石指揮北伐戰爭,打敗北洋軍閥,結束軍閥混戰局面,於統一中國有益;但對在中國鞏固共和民主政體,卻是大大的不利,恢復了天子獨裁的中國傳統政治。後來的歷史,國人都親身經歷,自不必多說。總而言之,中國是距離民主共和政體越來越遠了。
民國初年那個時期,國民議會確實起著表達民意、監督政府的作用,因此袁世凱稱帝、段祺瑞賣國、張勛覆辟、曹錕賄選等等醜行惡跡,都能大暴於光天化日之下,引起人民的公憤和歷史的清算。中國人有足夠的親身經驗,清楚地懂得:如果國民議會只是執政君主的應聲蟲,既不表達民意,又不監督政府,那么政府一切暗箱作業,就算傷天害理、禍國殃民,也不會公諸於眾;百姓身遭屠戮,還蒙在鼓裡,什麼都不知道,後世又怎么了解到段祺瑞、張勛、曹錕那樣的事情。實際上那些事情發生的當時,已經被國民議員們都揭露出來,大加鞭責。

古今中外都是一樣,政治無誠實可言,所有國家政府都充滿欺騙和醜行。民主政府與獨裁政府之間的界線,只在於民主國家有民選議會對政府實施監督,所以政府陰謀和非法行為,得以公布而能夠由人民予以修正。獨裁國家沒有民選議會對政府的監督,所以政府可以對人民大眾實行無法無天的專制統治。
從推翻滿清朝廷而開始的民國革命,在中國三千年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讓中國人民淺嘗民主制度中人民當家作主的滋味,造就了一代初步具有知識分子獨立品格的中國讀書人。他們有勇氣,有理想,有責任感,有正義感;他們不怕挨罵,不怕挨批,不怕戴帽,不怕被捕坐牢,甚至不怕殺頭犧牲。敢于堅持自己的信念,敢於維護真理和正義,敢於公開講真話,敢於為生民請命,不畏強暴,不對強權屈服,更不向強權獻媚取寵。

那個時候,像梁漱溟那樣的大學問家,別說執政軍閥沒膽子當眾辱罵,就是真有哪個“無發無天”的敢罵一句,梁先生也絕不至沉默忍受數十年。像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那樣的愛國民主鬥士,受到全國學界和大眾尊重,蔣介石都敬他們三分。指著蔣介石的鼻子,罵他黨天下,蔣介石沒敢把他們打入十八層地獄。而如郭沫若范文瀾那樣的史學大師,絕不至迫於政治壓力,自損清譽,歪曲歷史,遺誤後人。就算他們真沒有文人骨氣,也會受到正直學者群起攻之,必要討還公道;絕不至人人出賣良心,紛紛捧場,爭相追隨,把好端端一部中國歷史編得面目全非。

上世紀前五十年,實在是中國知識分子最輝煌的五十年。那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形成,壯大,有聲有色地走上中國社會舞台,表演了不朽的角色。可惜中國知識分子只有那五十年壽命,接著就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最黑暗的歲月。那黑暗不僅指中國知識分子所身處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也指中國知識分子所持有的屈辱和軟弱心態。長達半個世紀的英勇無畏和獨立精神,一夜間消聲匿跡,真讓人難以想像。(節自《百世門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