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墓

列寧墓

列寧墓(俄語:МавзолейЛенина,英語:Lenin's Mausoleum)始建於1929年,1930年竣工,位於莫斯科紅場中央克里姆林宮牆附近,由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成。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的遺體即安放於建築內部的水晶棺中,身上覆蓋著蘇聯國旗。臉和手都由特製的燈光照著,清晰而安詳。在列寧墓上層,修建有檢閱台,見證了歷史上著名的1941年紅場大閱兵。1994年,列寧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簡介

列寧墓外觀列寧墓外觀

列寧墓位於紅場西側中央的紅牆下,由石頭建成,外面鑲嵌貴重的大理石、黑色、灰色的拉長石、深紅色的花崗岩和雲斑石,顯得色調肅穆錄、凝重。列寧墓曾先後建過三次,前兩次均為木製結構,1930年改用石砌。陵墓四四方方,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墓前刻有"列寧"字樣的碑石淨重60噸。

1924年1月21日前蘇聯領導人列寧逝世,儘管列寧的家人反對,但最後還是決定將列寧的遺體永久保留。1924年8月列寧的遺體被安置到墓中,1931年,現在我們看到的由紅色花崗石和黑色長石建成的列寧墓建造完成。

列寧墓上層,修建有主席台。每當重要儀式時,領導人就站在列寧墓上觀禮指揮。距列寧墓不遠,有列寧博物館,裡面珍藏有列寧的遺物和列寧的傳記等。

列寧墓前日夜有士兵站崗,每過一小時,當克里姆林宮的鐘聲一響,士兵就要換崗。1993年底,這個有名的1號崗撤掉了。1號崗在無名烈士墓旁邊,也可以看看士兵換崗。

列寧墓的建築師是阿列克謝·維克多羅維奇·休謝夫(1873-1949,前蘇聯科學院和蘇聯建築科學院院士)。

列寧墓的後面與克里姆林宮紅牆之間,立著12塊墓碑,分別是:史達林、契爾年科(1911-1985)、布瓊尼(1883-1973)、伏羅希落夫(1881-1969)、日丹諾夫(1896-1948)、伏龍芝(1885-1925)、勃烈日涅夫(1906-1982)、捷爾任斯基(1877-1926)、安德羅波夫(1914-1984)、加里寧(1875-1946)、蘇斯落夫(1902-1982)。

1994年,列寧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外觀

列寧墓列寧墓
陵墓體積為5800立方米,內部容積為2400立方米。墓前的碑石刻有“列寧”字樣,淨重60噸。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採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由黑、紅兩色大理石和花崗石建成。其外形底部是穩重的石基座,然後是台階,向上逐級收小,其上是通往檢閱台石級的平座,再往上是五級不同高度的台階和由36根柱子組成的柱廊,頂部是兩級階梯狀的平頂,這裡是檢閱平台,全民節日時在此檢閱遊行隊伍和武裝部隊。檢閱平台兩側是灰色大理石砌成的觀禮台。從整體上看是陵墓外觀階梯狀的3個立方體。

陵墓外觀簡潔、樸素而莊重,又位於斯巴斯克鐘塔橫向軸線與克里姆林宮牆縱軸線相交處這一顯著位置,從而成為紅場建築群突出的中心。

內部

列寧墓內部安放著列寧的遺體供人觀瞻列寧墓內部安放著列寧的遺體供人觀瞻
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廳,大廳四周環鑲紅磚,牆壁上有用花崗石雕刻的列寧雕塑,列寧的遺體被安放於悼念廳的水晶棺中,身上覆蓋著蘇聯 國旗。臉和手都由特製的燈光照著,清晰而安詳。身穿黃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紅旗勳章。

歷史

列寧墓列寧遺容

1924年1月24日列寧逝世,蘇聯政府迅速建造了第一座木結構陵墓(建築師阿列克謝·維克多羅維奇·休謝夫負責項目設計),並於1月27日葬禮當天落成。這座陵墓形如金字塔,有三級台階,使用到1924年春季。

1924年春,休謝夫又設計了擴建方案,在兩側增建了看台。最初提出的石棺圖紙被認為太複雜,技術上難以實現,於是蘇聯建築師康斯坦丁·斯潘傑諾維奇·梅利尼科夫花一個月時間重新搞了八個方案,其中之一被選中批准,緊接著在最短的時間內由設計者本人督造完成,一直在陵墓內使用到二戰結束。
現在的混凝土結構陵墓是1929至1930年休謝夫及其團隊基於第二座陵墓的簡化版本設計的,使用了磚牆和花崗岩表面,並用大理石、拉長石和斑岩鑲嵌裝飾。其內建有門廳和悼念大廳,著名畫家、建築師伊格納季·伊格納季耶維奇·尼溫斯基負責裝修工作,面積一百平方米。1930年,新建的看台(建築師伊西多爾·阿倫諾維奇·法蘭西)出現在陵墓兩側,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也宣告落成。

1934年3月29日,米特羅凡·米哈伊洛維奇·尼基丁企圖開槍射擊列寧的防腐遺體,被反應迅速的警衛和遊客及時制止,尼基丁當場自殺,在他身上找到了打算寄給黨和政府的抗議信。

1941年7月,衛國戰爭期間,弗拉基米爾·列寧的遺體被疏散到秋明市,停放在今秋明國立農業科學院主樓(共和國街七號)二層十五號教室內。在那裡,儘管人們在列寧遺體四周安置了冰塊,但是畢竟無法阻擋細菌的侵入。人們不得不截去列寧的一條腿與左腳,用假肢代替。

1945年四月,領袖遺體重返莫斯科。列寧墓建成了中央看台。同年,休謝夫和雕刻家鮑里斯·伊萬諾維奇·雅科夫列夫共同設計的新石棺取代了梅利尼科夫的舊石棺。

1953年至1961年間,因為陵墓內停放了史達林遺體,所以被稱為“列寧和史達林墓”。陵墓入口安裝的花崗岩石板上“列寧”一詞被改寫為“列寧和史達林”,直到人們在烏克蘭日托米爾州找到了一整塊罕見的六十噸重巨型拉長石。有傳言稱:被抹掉的“列寧”舊字樣會在極寒天氣從白霜下隱約顯現出來。

1953年底,蘇聯衛生部委員會成立了列寧墓科研實驗室

1958年,石板上的銘文又被改為“列寧”居上“史達林”居下。

1957年11月5日,莫斯科無業居民А.Н.羅曼諾夫往列寧墓上扔了一瓶墨水,停放列寧和史達林遺體的棺材沒有受損。

1959年3月20日,一名遊客向棺材擲錘子砸破了玻璃罩,列寧和史達林的遺體都未受傷。

1960年7月14日,伏龍芝市(今比什凱克)居民К.Н.米尼巴耶夫越過圍欄踢破了棺材玻璃,碎片損傷了列寧防腐遺體的皮膚。為進行修復工作,陵墓被迫關閉,直到8月15日才重新開放。經審訊查明,米尼巴耶夫從1949年就產生了破壞列寧棺材和遺體的想法,1960年7月13日專程來到莫斯科付諸行動。
1961年9月9日,Л.А.斯米爾諾娃從棺材旁走過時吐唾沫並投擲裹在手帕里的石塊,同時破口大罵,導致水晶棺被打破,但遺體完好無損。

屢遭破壞的列寧墓屢遭破壞的列寧墓

1961年,寫有列寧名字的舊石板被放回其本來位置,同時決定為史達林舉行葬禮,準備將兩位領袖的石棺移入籌建中的先賢祠,但後者終未建成。同年,長期研究保護列寧遺體的茲巴爾斯基教授去世。同時發現列寧遺體又開始腐爛。經過請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決定不再保留列寧遺體的軀幹,將軀幹火化,另外製作一個足以亂真的人造軀幹,與列寧的頭顱相接。這樣,列寧墓中所保存的列寧遺體,實際只有頭顱才是真的。

1962年4月24日巴甫洛夫鎮退休居民А.А.柳季科夫也往棺材上扔了一塊石頭,列寧遺體沒有受傷。事後查明柳季科夫兩年前曾向國內各大報社和西方國家駐蘇使館投遞反蘇信件。

1962年10月31日,史達林遺體移出列寧墓,葬在列寧墓的後面。

1967年9月,立陶宛考納斯市一位姓克雷薩諾夫的居民在列寧墓入口附近引爆炸彈,這一恐怖主義行為致使數人死亡,陵墓沒有受損。
1973年9月1日,一顆未被發現的自製炸彈在列寧墓內部爆炸,罪犯和一對夫婦當場死亡,另外幾人(包括兒童)受傷。列寧遺體未受影響,因為當時棺材已有防彈玻璃保護了。

1974年在改建紅場的同時又對陵墓進行了修整。

1976年又作了預防性檢修。

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下令撤銷列寧墓前的“全國第一崗”,把“全國第一崗”移到了紅場上的無名烈士墓

1994年,列寧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10年3月15日,莫斯科郊區居民謝爾蓋·克拉別措夫翻過圍牆爬上墓頂看台,高聲呼籲拆除列寧墓並儘快下葬列寧遺體。警察逮捕他時遭到武裝反抗,但很快將其制服並拘留。後來查明克拉別措夫是一名被通緝的暴力搶劫犯。

2010年11月27日,警方逮捕了一個向列寧墓投擲衛生紙卷和小冊子的男人,此人後被送往精神病醫院住院治療。

2012年12月24日,據俄羅斯“RIDUS”新聞網訊息,俄羅斯聯邦保衛局宣布,截至2013年4月30日紅場上的列寧墓將處於關閉狀態。期間,將對列寧墓進行一次大修復。而之前已經有80年沒有大修過。

遺體研究與保護

列寧墓列寧墓
從事屍體防腐工作的生化學家鮑里斯·伊里奇·茲巴爾斯基配製了一種“香樹脂液”,每十八個月浸泡一次列寧遺體。茲巴爾斯基直到1954年逝世為止長期負責列寧遺體的防腐工作。1953年底,蘇聯衛生部委員會成立了列寧墓科研實驗室,專門研究解決保存列寧遺體的各種相關問題。例如列寧石棺的溫度、濕度和氣壓,浸泡溶液的成分,屍身的預防性檢測,皮膚表面的顏色,攝影記錄列寧的面容和雙手,檢查壽衣織物的損壞程度等。據政府委員會報告記載,1990年的蘇聯部長會議作出結論稱列寧遺體可以在目前條件下維持現狀幾十年或更久。
1992年後,列寧墓科研實驗室併入全蘇藥用和芳香植物科學研究所(ВИЛАР),改稱全俄藥用和芳香植物科研所生物醫學技術科研與培訓中心(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и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йцентрбиомедицинскихтехнологий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гоНИИлекарственныхиароматическихрастений)。

1993年後,“保存列寧墓慈善公益團體”為科學家們提供資金援助。

1999年由“列寧墓獨立公益基金會”提供經費。基金會章程指出他們的宗旨是保存作為歷史古蹟和世界建築傑作的列寧墓以及列寧屍身。
該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曾為多國政要進行屍體防腐處理,包括: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1949年,保加利亞共產黨中央總書記)、霍爾洛·喬巴山元帥(1952年,蒙古國)、約瑟夫·史達林(1953年,蘇聯)、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1953年,捷克共和國總統)、胡志明(1969年,越南)、阿格什蒂紐·內圖(1979年,安哥拉總統)、福布斯·伯納姆(1985年,蓋亞那總統)、金日成(1995年,朝鮮)。

檢閱觀禮台

最初的木頭列寧墓並沒有看台,為了滿足大量賓客前來瞻仰以及宣讀悼詞的實際需要,隨後的第二座木頭陵墓及時增設了看台。
第三座永久列寧墓也被用作政治局、蘇聯政府與軍隊領導人及特邀嘉賓們在紅場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的觀禮、檢閱台(早先僅包括5月1日遊行和11月7日遊行,自1965年起增加了5月9日閱兵)。列寧墓還有一個特別小房間,供登台講話的人餐飲休息。
1990年五一節期間發生了一起著名的醜聞,參加遊行的人在列寧墓前呼喊反共口號,戈巴契夫和政治局全體成員紛紛退席表示抗議。

1992年至1994年間紅場閱兵及遊行停辦。

1995年5月9日舉行了紀念衛國戰爭勝利五十周年閱兵。

1996年5月9日舉行了反法西斯勝利五十一周年閱兵,這也是列寧墓最後一次被用作檢閱台。雖然自1995年以來年年舉辦勝利日大閱兵,但從1997年開始國家元首與政治家們只能在列寧墓附近臨時搭建的看台上觀禮。

2005年起,每逢紅場有大型慶祝活動(閱兵、遊行或音樂會)列寧墓一律暫時閉門謝客。

存廢之爭

2011年2月舉行的公眾投票顯示,超過60%的俄羅斯人支持這一提議,其餘人則認為應當繼續保存列寧墓,將其作為當地的旅遊景點。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0年曾公開反對這一提議,前總統梅德韋傑夫則保持沉默。

參觀指南

開放時間

列寧墓前遊人如織列寧墓前遊人如織

列寧墓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10:00-11:00,周六13:00-14:00,周日10點至13點開放,節假日、周一和周五閉館,不售門票。

遊人須知

進入陵墓須接受金屬探測器檢查,禁止隨身攜帶攝影攝像設備和手機,也不能攜帶提包、背包、旅行箱、大型金屬物體和瓶裝液體,但可以付費暫存。參觀時應保持沉默,走半圓形路線繞棺瞻仰,不準在棺材周圍駐足,雙手不準插口袋,不準談話和吸菸,男賓請脫帽。

相關景點

名人墓

按照規定,從墓室出來後不能直接離開紅場。必須向西,繞過觀禮台,到列寧墓的背後,去瞻仰“名人墓”。那裡緊靠克里姆林宮的紅牆有二十幾座墓,整齊地排成一排,他們都是前蘇聯時代功勳赫赫的人物。有加里寧,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仁斯基、朱可夫等等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有作家高爾基、科學巨匠庫爾恰托夫和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這些墓的形制完全一致,方柱式墓碑上端,雕刻著墓主人的半身胸像。

棺蓋上平放一塊黑色大理石板,上邊刻著他們的姓名與生卒年月,還斜放兩枝紅艷艷的康乃馨。人們必須在這些墓前逐個走過,才能從東邊的出口走出紅場。這大概也是前蘇聯時代留下的遺規。

1953-1961年間史達林的遺體也葬在列寧墓[5],1961年10月31日,被移出列寧墓。現在,他的骨灰葬在“名人墓”的最後一位。歷史仍給他一個位置。那是因為他在二戰中建立的不朽功勳,至今依然被俄羅斯人牢記不忘。

列寧博物館

距列寧墓不遠,有列寧博物館,裡面珍藏有列寧的遺物和列寧的傳記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