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1.務須避免。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但倘遇此輩,第一切戒憤怒。”
2.嚴肅告戒。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李晟切戒渾瑊,必須有嚴密防備。”
切戒,務須避免。 魯迅 《書信集·致黎烈文》:“但倘遇此輩,第一切戒憤怒。”
1.務須避免。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但倘遇此輩,第一切戒憤怒。”
2.嚴肅告戒。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李晟切戒渾瑊,必須有嚴密防備。”
佛經名,姚秦羅什最後譯出梵網經中之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為二卷,題曰梵網經盧遮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簡介 佛經全文戒,從廾(gong)持戈,以戒不虞。 戒(sãla):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義,通常也指道德規範、好品質、良善的行為、佛教的行為準則等。
戒 (sila) 詳細釋義 基本字義 漢字演變 古籍解釋比丘戒,梵語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三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盤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
簡介 經書記載 第十一世 大戒 意義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
簡介 五種利益《瑜伽菩薩戒本》彌勒菩薩 說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若諸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應自數數專諦思惟:此是菩薩正所應作、此非菩薩正所應作。既思惟已,然...所聞,當勤修學!甲、菩薩四重戒若諸菩薩,隨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
《瑜伽菩薩戒本》 甲、菩薩四重戒 乙、四十三輕戒 攝善法戒 攝眾生戒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
簡介 五種利益 菩薩道的精神《梵網經菩薩戒》,大乘佛教菩薩戒律之一,於公元401年,由鳩摩羅什譯成中文,僧肇譽之為“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大聖開物之真模,行者階道之正路。”
戒本簡介 梵網經序 菩薩戒序 十條重戒 卌八輕戒瑤族有很多宗教風俗習慣。“度戒”(或稱“過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每個男子通常在八、九到十六、十九、二十二歲時,都要舉行一次“度戒”儀式。“紅頭瑤”稱...
簡介 傳統習俗 分類 儀式 跳五台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
隸屬範圍 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