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腸炎

出血性腸炎是一種重症的感染性腹瀉,是大腸桿菌的一個類型。

由大腸桿菌O157引起的出血性 腸炎 ,是一種重症的感染性 腹瀉 。近3年多來,在世界各地不斷出現大腸桿菌O157出血性腸炎的流行,造成嚴重危害,在日本為害最廣泛。
1996年5~9月,日本發生的大腸桿菌O157出血性腸炎大規模流行,波及36個都道府,發病1萬多人,使得一些學校停課,舉國震驚。次年,又出現了這種出血性腸炎流行。在歐美國家也不斷有局部暴發流行的報告。我國在少數省市也曾發現大腸桿菌O157出血性腸炎的病例,應提高警惕。
大腸桿菌O157是大腸桿菌的一個類型,人受到感染主要來自牲畜,已經發現牛腸道帶有大腸桿菌O157,對人造成危害。國外調查發現,4%~5%的肉牛和奶牛腸道帶菌,隨糞便排出,污染其自身肉品、內臟、乳品,並可污染水源、蔬菜、水果、飲料,傳染給人,發生出血性腸炎。日本曾從牛肉、牛百葉中發現這種O157型菌,認為是屠宰過程中刺破了腸子遭到帶菌糞便污染所致。用被污染的牛肉、菜品加工的快餐便當(尤其是肉餡製成的餡餅、肉丸),未能將大腸桿菌O157全都消滅,致使食用者(尤其是中小學生)感染髮病。
吃了被大腸桿菌O157污染的飲食品,經過3~7天的潛伏期後會突然發病,急性腹痛,重症時腹痛劇烈,早期易誤診為急性 闌尾炎 。患者低熱或不熱,嘔吐、腹瀉、水樣便、血水樣便,重症患者還可並發溶血性尿毒綜合徵、血小板減少性 紫癜 。兒童和 老年人 更為易感,病情也較重。大腸桿菌O157感染也可表現為無腹瀉症狀的隱性感染,同樣有傳染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