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襲傷害

冷襲傷害

冷襲傷害,亦稱冷害。指0℃以上低溫使植物受到傷害,甚至使其死亡的現象。

冷襲傷害

定義

亦稱冷害。指0℃以上低溫使植物受到傷害,甚至使其死亡的現象。

原理

各種植物的臨界溫度不同,這與它們原產地的生長條件有關。臨界溫度又與低溫持續的時間有關。例如黃瓜葉片在10℃下1星期尚能繼續生存,在8℃下3天葉片即萎蔫,5℃下幾小時內就凋萎。另外,冷害常在受害的當時並不表現,而是在溫度回升時才出現症狀。分為3種類型:(1)直接傷害:傷害出現較快,在幾小時或最遲1天即表現出傷害。一般認為是由於膜透性突然增加,導致細胞內可溶性物質的滲漏所致。(2)間接傷害:是由緩慢的降溫引起的,低溫脅迫的時間可長達幾天甚至幾星期。使代謝失調而發生傷害。(3)次級脅迫傷害:由於根在低溫下降低了對水分吸收,不能補充蒸騰的消耗,最終使植物脫水導致死亡。離層(abscission layer)植物將落葉時,葉柄基部的數層薄壁細胞所形成的適應落葉的結構。木本植物在不良季節(秋冬)到來之前,在葉中會發生一系列內部的變化,使原來的綠色的葉片逐漸變成枯黃,與此同時在葉柄基部有一層橫過葉柄的小型薄壁細胞進行多次分裂後,形成離區(若干薄壁細胞層)。以後在離區的範圍內再進一步分化產生離層和保護層。離層在近葉柄的一方,為兩層或數層疊生在一起的細胞層,其胞間層發生粘液化並分解,甚至部分細胞的初生壁亦溶解,而引起離層細胞相互分離,僅維管束部分還與枝連在一起,因而支持力大大減弱,由於葉片本身的重力作用或風力,葉柄即在離層處斷裂,造成落葉現象。在離層的下方是保護層,其胞壁木栓化,有時還有膠質和木質等物質沉積於這部分細胞的壁上和胞間隙內,可保護葉脫落後的斷痕(即葉痕)。有些植物在落葉後的疤痕下面繼續產生周皮,以增強其保護功能。離層不僅在葉柄基部可以產生,在一定條件下,花柄和果柄的基部也會出現,引起落花和落果現象。如棉花落鈴和果樹的落花和落果等。植物體記憶體在的內源激素乙烯等,能刺激離層的形成,使葉、果、花產生脫落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