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血症,是與冷球蛋白相關的、以皮膚血管炎損害為主的免疫複合物病。多發生於中年女性。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家族性三種。1933年,Wintrobe等首先在一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發現一種遇冷沉澱、溫暖後又溶解的蛋白質。1947年,Lerner等命名其為冷球蛋白。正常人冷球蛋白平均含量5.88±5.33μg/mL。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家族性三種。繼發性冷球蛋白血症常見於各種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淋巴肉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惡性腫瘤。冷球蛋白是一種在低溫下能可逆沉澱的免疫球蛋白,通常是IgM,也可是IgG。冷球蛋白血症則是與冷球蛋白相關的、以皮膚血管炎損害為主的免疫複合物病。多發生於中年女性。不伴隨任何明確疾病的冷球蛋白血症,稱原發性冷球蛋白血症;伴隨於某種疾病的冷球蛋白血症稱繼發性冷球蛋白血症,多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病理生理

冷球蛋白血症分析圖
冷球蛋白血症最大特點是在低溫條件下球蛋白發生沉澱,尤其在I型冷球蛋白血症中更是重要的發病機理之一。多種因素如pH、溶劑離子強度和Ig結構特性等均可影響冷沉澱,但機理尚不清楚。

症狀體徵

冷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血症患兒冷球蛋白血症患兒
(一)皮膚:表現為散在炎症性紅斑、紫癜丘疹或斑片,可見皮膚梗塞、出血性痂、潰瘍和瘢痕及炎症後色素沉著。亦可有蕁麻疹肢端紫紺網狀青斑等。口腔黏膜常見紫癜、潰瘍等。皮損有疼痛、觸痛、灼熱感或瘙癢。
(二)關節:關節痛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的常見症狀,常發生在手、膝關節,為多關節痛,對稱或不對稱,偶有關節紅腫。
(三)腎:表現為急性和慢性腎炎,也可為腎病綜合徵、腎衰
(四)神經系統:主要為周圍神經病變,包括雙側或單側感覺及運動障礙,如感覺異常或麻木,腱反射消失,肌萎縮、肌力減退,肌電圖符合周圍神經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較少見,有偏癱、腦血管意外、昏迷和精神異常等。
(五)其它如肝脾腫大、嚴重腹痛、心包炎和全身淋巴結腫大等。

診斷檢查

冷球蛋白血症醫生診治

臨床檢查

1.皮膚表現:紫癜,常發生於下肢;皮膚、黏膜潰瘍,以踝部尤其外踝多見,也可見於其他暴露部位,如鼻、耳、口腔等,少數可發生肢端壞疽。

2.雷諾現象:約占28%~50%。

3.關節表現:占35%~72%a

4.腎損害:占8%~57%,表現為繼發於免疫複合物沉澱的腎小球腎炎

5.外周神經病變:占l0%~30%,表現為多發性單神經炎

6.其他:腹痛、出血、血栓形成、肝脾大、淋巴結腫大,肝功能異常,主要為血清鹼性磷酸酶升高。

實驗室檢查

1.血沉增快,血黏度增高。

2.丙種球蛋白增高。

3.免疫學檢查血清補體減低,尤其是C4降低。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冷球蛋白陽性。

4. 冷球蛋白測定將病人的血清置於4℃至少12h,個別情況甚至需要1周才能將冷球蛋白沉澱下來以便檢測。正常人<10mg/L而本病患者常在250mg/L以上。

5. 免疫球蛋白測定IgM常增高,部分IgG和IgA增高。

6. 補體測定Ⅰ型正常勱,混合型者補體常下降。

7. 血液學檢查血沉常加快血凝異常血小板減少。

病理學檢查

皮膚活檢顯示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

治療方案及原則

方案

輕症者可採用非皮質類固醇抗炎藥和對症處理。重症者如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採用皮質類固醇(潑尼松15~80mg/d,或衝擊療法)、免疫抑制劑、抗瘧藥、血漿置換。Casato等(1990)報導用α或γ干擾素治療有效。

原則

1.無症狀的冷球蛋白血症無需治療。

2.繼發性冷球蛋白血症主要是治療原發病

3.僅有關節症狀者,用NSAIDs類藥物治療。

4.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適用於病情較重、有內臟損害者。

5.病情嚴重者可血漿置換。

預後及預防

1.預防:避免寒冷,注意保暖。

2.預後: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徵發病後,約1/3的病例達到完全或部分緩解,另外30%不具活動性,又有20%的病例加重與緩解反覆,常有功能低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