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駹羌國

冉駹羌國乃古四川蜀族蜀國之策源地,建於公元前771年。

漢語文詞

冉駹,最早見於《史記》的記載,後來也用作作為邊境少數族群的代稱。漢語拼音為 rǎn máng ,注音字母為 ㄖㄢˇ ㄇㄤˊ。傳統的解釋為:
(1). 漢代西南的兩個少數民族,亦指其國名。冉,亦作“ 冄 ”。《史記·西南夷列傳》“自 筰 以東北,君長以什數, 冄 駹 最大”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誌》:“ 蜀 西徼外 羌 , 茂州 、 冄州 ,本 冄 、 駹國 地也。” 漢 桓寬 《鹽鐵論·結和》:“先帝興義兵以誅暴強,東滅 朝鮮 ,西定 冉 駹 。”
(2).泛指我國古代邊境少數民族。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戢干戈,櫜弓矢,萬方偃武以修文;役 邛 筰 ,朝 冉 駹 ,億載宅中而圖大。”
羌qiāng ㄑㄧㄤ 是中國境內及其古老的族群名,也是華夏族群乃至其他族群的祖源之一。其中的代表人物神農氏(炎帝,姜姓)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始祖之一。在漫長的歷史中,古羌族群有和華夏族群相互融合的過程,也有分化爭鬥的過程。至今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羌族只是古羌的分支之一,沿用了這個古老的名號而已。古羌血統滲透在當今很多民族之中。
國guó ㄍㄨㄛˊ漢字本意是“城牆”,後來成為都城、政權的代稱。

古羌政權

冉駹羌國

冉駹羌國乃古四川蜀族蜀國之策源地,建於公元前771年。乃今四川三十萬羌人之故居地。地域今四川省阿壩藏羌自治州之汶川、理縣、茂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漢代羌都在今茂縣儀鎮。國王岷山莊王。(西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羌族調查材料》)
據《太平環宇記》:汶山郡“本冉駹羌國。鄰縣十。”
據《四川郡縣誌》:“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西南夷,以邛都為越巂郡、以笮都為沈黎郡、以冉駹為汶山郡。”以上三郡均系羌人居住區,占據整個四川蜀國之西北地區。與北方陝、甘、寧、青、內蒙和西邊的新疆、西藏;西南的雲南、貴州等省地羌人接連。
到了東漢時期,原冉駹羌國境內設定了汶山郡、維州維川郡、交州郡、悉州臨冀郡、恭州恭化郡、保州天保郡。
三國時(公元221年)冉駹羌分布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古稱石泉縣)、青川(古稱廣武縣)、平武(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
唐松州都督府共轄十三州,四十二縣。茂州都督府羈縻三十九州,十八縣。正如唐代女詩人薛濤在松潘詩曰:“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四十州均是羌地。

文化源泉

冉駹羌國乃神禹之邦。中華第一開國之人夏禹王的出生聖地。“司馬遷說‘大禹興於西羌’,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後氏,就是以羌族為主體並與唐虞兩個聯盟部族在黃河流域完成的一個統一大國。”(徐中舒《羌族史》序,第1頁)。據楊雄《蜀王本紀》:“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
在冉駹羌國領地,鍾羌以金川為根據地。白蘭羌(白蘭峒)主要在松潘、茂縣、黑水一帶。尚有宕昌、鄧至羌。鄧至羌在白水江流域,又稱白蘭羌,即居九寨溝、文縣一帶。
古冉駹羌國領地,有數支羌種,故語言大同小異。據孫宏開《羌語簡志》中分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各部方言都有五種土語。頭式服裝上也有小異,但普遍尚黑,喜穿淡黑色和天蘭色的青衣,故得名青衣羌

歷史研究

公元666年,即唐“貞觀八年,其贊普棄宗弄藏使求尚公主,太宗不許,於是勒兵二十萬,入寇松州……於是,吐蕃方面,祿欽陵兄弟方當國,頻歲入邊,盡破西羌羈糜諸州……”(《隋唐史》上冊,156頁)。吐蕃攻占羌人19州。冉駹羌國之維州,(今理縣),松州(今松潘之西部),南坪之西部;今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草地四縣冉駹古國疆土自唐末被吐蕃侵占,化為草地的“安多”藏和四土的“嘉絨”藏。今草地阿壩縣的藏人自稱先祖來自今西藏阿里地區,故叫“阿里窪”,漢譯為“阿壩”,即來自西藏北部、新疆南部之羊同羌國之居民。
古冉駹羌人西有吐蕃東侵,東有漢人西侵。吐蕃與唐朝反覆爭戰,羌人受害首當其衝。被劫村焚寨,征糧派差,抓兵征戰,慘遭殺害。遭受了極大的民族苦難。
公元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明王朝為鎮壓北川白草河流域之白草羌,調兵九千,血洗白草,斬羌民970人;焚毀47寨,4800座羌碉,洗劫財物數十萬計。羌人慘遭屠殺,遭滅族之災。(《羌旅史》238頁)
羌方邦國還有樓蘭國(車師)、西夜國、蒲犁國、依耐國無雷國(新疆地區);清遠國、咄壩國、悉董國、若(弱)水國、哥鄰國、南水國、逋祖國、白苟國,史稱“西山八羌國”,地域在西藏昌都、雲南北部、四川西部地區。

羌人說羌

汪友倫是個年逾古稀的羌族老人,出生在一個到如今還保持著濃郁羌族民俗習慣和文化活動的西羌第一村---羌鋒村。從小耳聞目睹和上一輩的言傳身教,使他對這個民族有著真愛、摯愛和不盡的愛,有著比較深的了解。幾十年以來由於出自對本民族的偏愛,他一直在研究著他的民族,包括他的民族文化、歷史和民風民俗等。他認為:羌族應該是“冉駹(駹Máng)羌”,而不是“爾瑪羌”。現在的稱呼,不知是疏忽了歷史還是音誤的原因,已將“冉駹羌”說、寫成“爾瑪羌”了。這兩個稱呼表面看來讀音雖然大致相同,但是“爾瑪羌”出之無據,而“冉駹羌”更符合當時的人文精神、圖騰崇拜和歷史記載,更具有說服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