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
寇松出身於英國的貴族家庭。1885年,他牛津大學畢業後就投奔了保守黨,成為黨魁索爾茲伯里勳爵的秘書。1886年,索爾茲伯里出任首相。在他的舉薦下,寇松的仕途之路最初就頗為順利:1886年當選為議員,1891年~1892年出任印度事務部次官。在仕途得意的同時,1895年,他迎娶了芝加哥一位百萬富翁的女兒瑪麗。之後,他再度官運亨通——被任命為外交部次官。寇松在學生時代就對英帝國的東方事務有著濃厚興趣,入仕之初的 “權勢+財富”生活讓他增添了少年得志的驕傲,增加了馳騁政壇的雄心,東方也成了他展示才能的重要空間。1888年後,他曾以議員身份週遊世界。根據遊歷、考察的體會,他陸續出版了 《中亞細亞的俄國》、《波斯與波斯問題》和《遠東問題》。在這些著作中,他指出,要想維護英帝國的海外“疆界”和霸權,英國應當以印度為基地與俄國展開對中亞的爭奪,並依託印度“打通遠東門戶的陸路和鐵路”,通過海上力量保護,鞏固它在遠東的優勢地位。任英屬印度總督
1898年,寇松被任命為英屬印度總督,他那些維護殖民帝國的海外疆土“理論”開始付諸實施。他把印度視為英國同列強爭奪中亞、遠東的基地,以便宰割、兼併遠東那些在他看來“政治邊界”尚未確定的國家,因此他在英屬印度實施高壓政策。為了同俄國在中亞展開 “大角逐”,1903年他派榮赫鵬率軍侵入中國西藏,1904年攻占拉薩,又逼簽《拉薩條約》,1905年又脅迫九世班禪到印度,企圖把西藏地區從中國分裂出去,進而取得在中亞爭奪中對沙俄的優勢。但他的舉動激起了中國與南亞人民的反抗,也引起了俄國對英國的懷疑,打亂了英國的全球戰略。這時,英國為了對抗德國,正迫切需要與沙俄協調立場,所以當寇松為侵略中國西藏的“勝利成果”而歡呼時,英國政府則對他的行動頗為不滿。同時,自由黨內閣又取代了保守黨內閣,加快了與俄國和解的步伐,寇松不得不在內外雙重壓力下辭職。1906年,他的妻子去世,“權勢+財富”的生活隨之結束。但寇松並未心灰意冷,依然為保衛英帝國的海外疆土而忙碌。1907年,寇松出任牛津大學校長,並出版了新書 《邊疆線》。在這本新作中,他仍然關注日益脆弱的英帝國邊疆,主張實施強有力的“前進政策”,維護英屬印度疆域的持久安全。
一戰及其之後的生涯
1914年,寇松參加了一戰的戰時內閣,1919年~1924年任外交大臣,1921年被封為侯爵。作為外交大臣,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國際大棋局,如何防範俄國革命之火向全球蔓延,如何維護英帝國的海外疆土,是寇松關心的頭等大事,為此他在蘇俄的東西兩側實施了“畫線防火”戰略:在遠東地區,他力圖把中國西藏變成“緩衝區”。寇松出任外交大臣後,英方更加積極地與中國交涉。
但寇松這次徹底失望了:面對五四運動後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北京國民政府不敢違背民意,1919年還故意通電全國揭露1914年以來英國的無理要求,一時間全國各界紛紛抗議英國干預中國內政,而後以人民反對為由拒絕重開“三方會議”,1924年後又明確拒絕了英國的無理要求。為了在蘇俄西側建立“防火牆”,1919年12月寇松提出一條劃分蘇波邊界的臨時邊界線,主張把應屬於波蘭的一切地區都劃歸波蘭,這就是著名的“寇松線”。1920年波、蘇兩國簽約,還把“寇松線”以東的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併入波蘭。於是,蘇俄西側形成了一道“防火線”,寇松暫時達到了強化波蘭地位、防止蘇俄影響進一步擴大的目標。但這條線使波蘭同蘇俄、立陶宛發生了衝突,為日後波蘭外交上的孤立埋下隱患,還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誘因之一。二戰後,“日不落帝國”的海外疆土也紛紛獨立,寇松精心維護的殖民帝國迷夢隨之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