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聞學

公共新聞學(Public Journalism)又稱為“公民新聞學”(CivicJournalism ),要求記者從公民關懷出發,通過呈現多元的論據和理由,使報導更具辯證性,以培養公民對不同意見的辨別能力和公共議題的參與能力。

簡介

公共新聞學(PublicJournalism)又稱為“公民新聞學”(CivicJournalism ),指從公眾關注的議題入手,並針對這些議題的各種看法、方案進行報導,其目的不僅僅是要向公眾提供某種“客觀信息,而且還在於希望通過媒體的報導能引導社會輿論,鼓勵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特別是強調社會意見和利益訴求的多元表達,以幫助公眾掌握完整準確的信息進而建立評判標準。既要求記者公民關懷出發,通過呈現多元的論據和理由,使報導更具辯證性,以培養公民對不同意見的辨別能力和公共議題的參與能力

歷史發展

又稱為“公民新聞學”,興起於21世紀80年代後期的美國新聞界,爾後 波及西方其他國家,主要理論和時間展開還是在美國。最早提出“公共新聞”理論的學者是紐約大學新聞學系的羅森(JoyRosen)教授,他認為,“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報導新聞,新聞記者的工作還應該包含這樣的一些內容: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關注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量,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或觀看這些問題。”他還進一步提出,新聞業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被公共生活包圍著的人——記者、學者、政治家、市民、左派、右派、中立者……都應該認識到如果市場取代了公共而成為現代社會中唯一的舞台,我們將全部沉淪。”
公共新聞學被認為是美國自十九世紀末進步時期以來最重要的新聞變革運動。它的興起與發展主要基於兩點背景:一是民眾對政治和媒體大失所望,投票率創新低。198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候選人之間彼此唇槍舌戰,互相攻擊,但是缺乏對實質政策的辯論與回應;媒體的報導離題脫軌,充斥著大量的攻擊性新聞,不但沒有為閱聽人提供具有實質內容的新聞,反而在候選人之間火上澆油,造成選風敗壞。媒體的表現受到閱聽人的批評,研究者也認為,媒體應該為負面選風負責任。第二個背景就是報紙發行量下滑,讓報業感到生存危機。原因之一是民眾對報紙表現的不滿導致民眾閱報率降低,另外的一個原因是多種形態的媒體競爭,擠占了報紙的市場份額。
基於此,業界和學界開始反思媒體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問題,並提出以公民關懷為主要考量的公共新聞理念。1980年代末期以來,各種根據公共新聞理念施行的計畫逐漸在全美各地展開。

界定:

1、是對重新樹立公共意識的一種期望。公共意識是一個社會存在的基礎,公共意識的消減和報紙讀者的減少是又因果關係的,實際上報紙和讀者都是社會體系中的一部分,對公共生活的不關心,使得讀者不再需要報紙。

2、是更長時間的注意力的保持。新聞媒介不能總是從報導一個時間迅速的轉向另一個事件,而應該對那些重要的公共問題保持更長時間的關注,知道這些問題的所有方面都為公眾了解,並且使他們能夠認真的思考和作出決策。

3、是深刻的解析引導我們生活的社會系統的願望。僅僅管組事件本身的報導,不但在事件跨度上是受限制的,而且在內容挖掘上也是膚淺的,不能幫助讀者看到事實背後所潛在的社會問題的根源。

4、是對中間部分的更多關注和少走極端。從機率統計學角度說,絕大多數的人,以及它們的行動,是處於中間部分的,而不是處於兩個極端的少數。但傳統的新聞報導往往只是關注處於“極端”的反常情況。

5、是有關政治爭論的報導應重視內容,而不是技巧。如總統大選類的報導,應該更多關注的是這類選舉對公眾利益和社會發展的影響,而不是競選活動本身及競選者的表演。

6、事故培養公眾思考能力的一種願望。因為表述自己的觀點固然重要,但了解他人的看法呀同樣重要。新聞媒介應該幫助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去了解他人,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這是“公共新聞”的重要方面。

新聞報導應遵循的理念

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結構急劇轉型的關鍵時期,面對各種風險衝突和突發性、衝突性社會事件,新聞媒體既不能視而不見,集體“失語”;更不能添油加醋,火上澆油。新聞媒體既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又要把握分寸,掌握火候,引導公眾關注公共議題並參與相關討論,在此基礎上建立相關評判標準,化解矛盾和衝突。
依照公共新聞學理念,提出以下幾點實施步驟,以供新聞媒體進行此類報導時參考:
(1)找出爭議和衝突的核心問題。新聞媒體首先應就衝突議題廣泛收集相關資料,並採訪與衝突事件有關的各方,了解他們在衝突中的立場、關注點在什麼地方;還需要了解不與衝突事件直接相關的其他公眾的關注點是什麼,然後在此基礎上辨別出衝突事件各方爭議的最核心內容。
(2)了解衝突各方觀點及其論證理由。找出衝突的核心內容後,新聞媒體可以進一步採訪衝突各方,了解其在衝突中的各種要求和觀點,特別是他們論證這些要求和觀點的理由、證據等等。同時,新聞媒體也要通過調查了解,儘可能確定支持、贊成(或者反對)衝突中的某一方或者某幾方是哪些人或者哪方面的群體。新聞媒體可以將這些內容公開報導,以便社會公眾全面了解相關資訊。
(3)進行論證式採訪。首先是有針對性地從衝突各方或者持有各種不同觀點的人中,選取最有代表性地(不僅僅是社會精英,還應包括公眾)進行採訪,進一步了解各方要求。新聞媒體也可組織公聽會,邀請政治人物、技術專家、學者、民間代表以及公眾共同協商討論。其次就是針對衝突各方所提供的論證理由、論據進行深入採訪,看這些理由是否確實成立或者其論據是否可靠。相關結果,新聞媒體要據實告知公眾。
(4)圍繞爭議核心撰寫新聞報導,分別列出各方觀點、理由或論據,以及媒體在採訪論證中的所了解到的結果,供社會公眾了解。此外,對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議題,新聞媒體還要當好“翻譯家”,在報導時使用通俗語言。新聞媒體切忌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刊發脫離核心議題的“花邊新聞”。
新聞媒體按照公共新聞理念報導風險衝突或社會衝突性事件,遵循以上步驟報導新聞最大的障礙可能是採制新聞時所耗經濟成本與時間成本都較大。雜誌實施起來可能容易一些,日報就相對困難了。但是,若考慮到以下因素,報紙也確實應參考並實行之:一是,媒體的社會責任。新聞媒體肩負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面對衝突性社會事件,新聞媒體若不能及時告知相關資訊,反映各方觀點,並引導社會輿論,則可能導致矛盾激化,影響社會穩定。二是,媒體的經濟效益。隨著我國新聞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聞傳媒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媒體間的競爭也必將越來越激烈。新聞媒體若能遵照公共新聞理念,尊重並反映公眾觀點,並將為媒體贏得良好口碑和社會公信力。從長遠看,社會公信力是新聞媒體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

新聞學名詞

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新聞事業與社會的關係,各種新聞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運用,新聞事業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規律,新聞事業的管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