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態學

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是指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來探索和揭示人與媒介、社會、自然四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發展變化的本質和規律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媒介生態學是人類在處理“人—媒介—社會—自然系統”相互關係的生態智慧的結晶。它既反映了人類對媒介生態現象和媒介生態規律的漫長認識過程,也反映了人類對媒介生態經驗和媒介生態知識的逐步積累和系統建構。

簡介

媒介生態學(Mediaecology),是指用生態學觀點方法來探索和揭示人與媒介社會自然四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發展變化的本質和規律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媒介生態學是人類在處理“人—媒介—社會—自然系統”相互關係的生態智慧的結晶。它既反映了人類對媒介生態現象和媒介生態規律的漫長認識過程,也反映了人類對媒介生態經驗和媒介生態知識的逐步積累和系統建構。換句話說,媒介生態學的誕生是一個長時間的緩慢的漸進的轉向過程,即逐步由生物生態轉向社會生態、由社會生態轉向傳播環境、由傳播環境轉向媒介生態、由單一研究轉向綜合研究、由依附關係轉向獨立地位的過程。
所謂媒介生態,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媒介各構成要素之間、媒介之間、媒介與外部環境之間關聯互動而達到的一種相對平衡的和諧的結構狀態。在這裡,媒介生態所關注的是環境而不是機器,是全局整體而不是局部和個體,是關聯互動的關係而不是獨立封閉的機構。
媒介生態傳播生態有著緊密的聯繫。媒介生態系統作為社會信息傳播系統的樞紐,它在運行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生態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播生態系統的基本形態。但是,媒介生態不能夠代表傳播生態版圖的全貌。傳播生態系統除了大眾傳播系統之外,還有人際傳播系統、組織傳播系統。比如北美的媒介環境學研究,基本上就是一種傳播生態、傳播環境甚至是文化環境的研究。
從傳播作為綠色生態媒介研究的角度來說,傳播生態就是指社會信息傳播系統與其外部環境之間、各構成要素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社會信息傳播系統與其外部環境之間關聯互動而達到的一種相對平衡的結構狀態。在這種意義上,媒介生態系統是傳播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基於媒介在整個傳播系統日益表現出的主導性力量,當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子系統。
媒介生態規律是指媒介生態活動中內在矛盾諸方面的聯繫和鬥爭的客觀法則和必然趨勢。其根本特點就在於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重複性和隱蔽性。

起源與發展

生態學由生物生態學轉向人類生態學、再轉向人文生態學是學科發展必然趨勢。於是,從20世紀40年代起,眾多學科包括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乃至哲學、神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等開始逐步加入到生態問題的探討中來,生態學開始了它的“人文轉向”,最終出現了媒介生態學(mediaecology)。
媒介本身不是一種僵死的封閉的物質實體,而是一種具有“生命”特徵的生機勃勃的開放系統。它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力及其與社會大“生命”系統的信號和物質交流保持自己的生存、發展和相對的動態平衡,從而重建了人與自然、人與媒介、人與社會、媒介與社會之間的親和關係。這就幾乎把所有的與社會相關的各種傳播活動都納入了媒介生態的研究範疇,但是它有一個聚焦點——媒介特別是大眾媒介。
因此,簡單的來說,媒介生態的中心關注點在於媒介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這些互動不僅僅有媒介系統的內部要素互動,還有人與媒介、媒介與媒介、媒介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這些頻繁複雜的整體互動關係會導致信息、能量、資源的交換、交流與共享,還有相互影響和相互建構。如同自然生態系統或社會生態系統一樣,媒介是一個生命體和生態系統,也是整個社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其他社會生態子系統相互作用、相互競爭和相互利用,並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國際關係等外在環境的影響,從而促使媒介生態的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同社會巨觀系統保持協調和聯通,通過信息、能量和資源的交換達到某種平衡與和諧。
完整的媒介生態系統包括媒介生態因子(媒介各構成要素之間、媒介之間的相對平衡的結構狀態)和環境因素(政治、經濟等外部環境因素與媒介關聯互動而達到的一種相對平衡的結構狀態)兩方面。媒介生態因子構成媒介微觀生態,是媒介各構成要素之間、媒介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平衡,這種平衡能夠使媒介的結構趨向完美的狀態。媒介各構成要素之間、媒介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平衡,還要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環境因素構成媒介巨觀生態,是指政治、經濟、文化等生態因子與媒介的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是在環境中,同時媒介本身也構成生產和傳播環境

從全球來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應該是在北美。在北美的媒介生態學研究中,又分為加拿大的多倫多學派和美國的紐約學派。提起媒介生態學,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多倫多學派和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當然,不可否認由一群多倫多大學的媒介學者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多倫多學派在媒介生態學理論的早期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羅德.英尼斯(HaroldInnis)和著名的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是這個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也應該被認為是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物,當然其代表人物還包括EricHavelock以及EdmundCarpenter等人。但是,美國的媒介生態學者卻把芒福德看作是比英尼斯等更早的先驅者。美國學者認為到目前為止有關“媒介生態”理論的第一部著述是美國學者尼斯卓姆(Nystrom)的《面對媒介生態理論:人類傳播系統研究理論範式集錦》。在這本書中,尼斯卓姆將劉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的“技術與文明”的論述作為媒介生態理論的基礎。同樣地,另一位美國學者昆斯(Kuhns)也將芒福德(Mumford)作為他編篡的“主要媒介生態學者名錄”的第一位。因此,他們傾向於將芒福德看作是整個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芒福德也被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和哈羅德.英尼斯(HaroldInnis)這兩位學者提到,被稱為是最早介紹媒介生態的概念和研究傳播技術對人類影響的人。

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

應該說,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的展開,來自於我國傳播學者的自覺,不同於傳播學研究那樣是從海外引進。儘管美國學者開展媒介生態研究和日本學者開展媒介環境研究要比我們早很多年,但似乎國內的媒介生態研究最初的展開與他們並沒有什麼淵源。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原發的,而不是引進的,從一開始學者的關心就側重在媒介的發展生存環境研究方面。國內傳播學界的有識之士似乎有不謀而合的共識,邵培仁教授最早發表了媒介生態研究的論文“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等論文開了國內媒介生態研究的先河;張國良教授也開展了媒介生態方面的課題研究;童兵教授在論及中國傳媒市場格局的文章中也使用了媒介生態的概念,張立偉等的“入世一年的四川傳媒生存環境變化”,表現出媒介實物研究方面的專家也對媒介生態問題顯示出濃厚的興趣。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發表了對媒介生態頗有見地的觀點和研究。這種研究意向和研究意識,與大洋彼岸的美國學者似乎有一種默契。但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還很模糊,需要深入探討。

 

研究對象

媒介生態現象。它應該既包括媒介生態活動現象,也包括媒介生態意識現象、媒介生態關係現象和媒介生態規範現象;它同時既包括跨國媒介生態、大眾媒介生態、組織媒介生態和人際媒介生態,又包括媒介環境生態和媒介系統生態。

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既有特殊性和確定性,又有普遍性和廣泛性。一方面,媒介生態學只將研究的目光聚焦在整體、互動、環境、綠色、平衡等關鍵概念上,另一方面它又將那些客觀地存在於媒介生態活動中的、與媒介發生關係並影響到生態狀況的現象都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內容分類

從信息的傳播過程看,主要有傳者生態、信息生態、符號生態、媒介生態、客群生態。
從媒介的種群結構看,主要有出版生態、報紙生態、期刊生態、廣播生態、電視生態、電影生態、網路生態。
從分布的主要領域來看,主要有媒介政治生態、媒介經濟生態、媒介文化生態、媒介教育生態等四項內容。

研究原則

1、整體最佳化原則

媒介生態系統具有“自然的有機整體性”。“這一領域的特點是不僅把傳播作為其研究主題,而且把注意力轉向與傳播有關的整個領域。”媒介生態學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活力、飽含生機、擁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的有機整體,當然,那也是一個充滿神秘和魅力、令人尊敬又令人畏懼的媒介生態領域。平時,媒介似乎有點散漫,甚至有點各自為政,然而一旦面臨危機,它們就會立即形成具有整體特徵的一座堡壘、一道長城,充滿鬥志和激情。“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說的是不經約束的部分之和會小於整體,但也要認識到最佳化組合的部分也可能等於或大於整體。整體與部分有緊密的內在聯繫,但並非不可分割,只要依據分割同一性、同質性、科學性的原則進行分析完全可以再現整體性。因此,不論是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還是從媒介管理學或傳播學的角度,我們都應該用系統論和整體論的觀念來研究媒介生態,強調媒介的信息傳播、經營管理要與社會系統的生態需求保持協調一致、和諧融洽,既有利於人類的物質文明,也有利於人類的精神文明,使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整體效益達到最佳。
 

 2、互動共進原則

萬物相互關聯。作為綠色生態研究的媒介生態學,主張人與媒介、媒介與媒介、媒介與社會、社會與環境之間和諧協調、互動互助、共進共演、攜手並進。恩格斯早就對人類征服自然“雄心壯志”提出過質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線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線和第三線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它常常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別的地方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荒蕪不毛之地……”。“因此我們必須在每一步都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象徵服者統治異民族那樣,決不同於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個人,——相反,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於自然界並存在於其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在人類發展歷史上,人類對自然的許多勝利都是有代價的,並且代價往往過高,經常是得不償失。所以,我們應該改變觀念,科學利用人—媒介—社會—自然之間互利共生的生態關係,保持媒介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有序和動態平衡,尋求建立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新型“競合關係”,達到各方的互惠互利、和諧共贏。

3、差異多樣原則

早在2000多年以前,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的著名命題,指明了系統的和生性、差異性和多樣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作為差異性、多樣性的統一和異質差分要素的有機統一,是以異質對立要素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差異和對立就沒有“和”,“和”是在差異和對立中存在的,也是在差異和對立中發展的。“以他平他”,相異事物的相互協調就能發展;“以同裨同”,相同事物的重複疊加,就會窒息生機。差異性和多樣性既是生態動態平衡的重要標誌和生態合理序級的必要條件,也是豐富資源生態位、滿足不同信息需求的正確對策。目前,尊重差異,提倡多樣,已成為當代人的共識。義大利著名思想家恩貝托·埃柯(UmbertoEco,1999)甚至認為,歐洲大陸第三個千年的目標就是“相互尊重與差別共存”。他說,人們發現的差別越多,能夠承認和尊重的差別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種互相理解的氛圍之中。因此,無論是為了維護一個多元文化的和諧社會,還是為了遵循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原則,重視差異,提倡多樣,都是當前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4、平衡和諧原則

《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在媒介生態研究中,遵循平衡和諧原則,關鍵是更新思想觀念,改變思維方式,使崇尚和維護平衡和諧的理念和原則內化為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首先,要從平衡和諧的維度或視野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使其成為學術研究的坐標系和切入點。其次,要將平衡和諧作為一種標準和尺度,將其貫穿於認識和解決“人—媒介—社會—自然”相互關係及其存在問題的過程之中。第三,要深入到媒介生態的內在結構,揭示矛盾或系統的均衡性、協調性、互動性、融洽性在媒介發展中的作用及其互動規律。第四,要以追求和促進媒介與環境的平衡和諧發展為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建立平衡和諧的媒介生態,一要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和消費差距上保持適度平衡和諧;二要在媒介與媒介之間的權力和資源分配差距上保持適度平衡和諧;三要使“人—媒介—社會—自然”的相互作用具有可持續性;四要在人自身的功能與需求之間保持動態平衡與和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地把握平衡、和諧的本質內涵以及平衡和不平衡、和諧和不和諧的辯證法,在矛盾和衝突中促進媒介生態的科學發展。

5、良性循環原則

良性循環原則要求遵循媒介生態系統的信息、物質、能量流動規律,以“循環式食物鏈”代替“單程式食物鏈”,以“綠色生態鏈”和“藍色生態鏈”替代“灰色生態鏈”和“黑色生態鏈”,以“媒介生態城堡”取代“媒介智慧型大樓”。
綠色的媒介生態,不是靜而不動,也不是動而不靜。媒介生態系統是一種動態的有機的和具有整體特徵的運行機制,它以信息傳受和媒介買賣為基點,把不同的人、媒介及其環境聯結為一種網狀的結構性存在。它不是單純建立在個體參與的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群體存在及其共同參與的基礎上;它不會只考慮系統生存所必需的經濟效益,還會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和更深刻的社會關聯性,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可以在媒介系統找到自己的需求,每一個媒介也可以在社會系統得到應有的資源,但是互動同時給它們帶來的卻是信息共享、群體認同、文化整合和整體利益最大化。這是媒介生態系統與其它生態系統的重要區別。因此,媒介要生存和發展,除了要保持各種要素之間的和諧平衡之外,還要建立起能使諸種媒介生態資源產生良性循環的機制,從而使媒介生態系統的傳播要素之間和資源要素之間能產生持久性的連續性的流動性的有序的良性循環。

6、適度調控原則

如果要回答是什麼力量和機制在決定媒介種群密度和種群增長?自然調節論認為:主要是環境因素、自然天敵、氣候因素(外部因素)和個體特性(內部因素)。這四種因素可以使整個生態系統保持某種平衡和循環。與其它生態系統不同,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政策調控等環境因素和氣候因素,新媒介、新科技等自然天敵,媒介競爭與媒介管理等內部生態因子,的確是自然調節媒介種群密度和種群增長的四大重要因素。但是,媒介生態系統作為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具有社會性,單純依賴自然調節必然產生一系列媒介生態問題,諸如信息爆炸、信息入侵、信息污染、媒介暴政、媒介恐慌、媒介恐怖等。因此,我們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突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滿足其發展需求的能力”的思想,尋求最佳的媒介生態區域和生態位,不斷開拓和占領空餘生態位,合理的適度的利用自然資源,充分發揮媒介生態系統的潛力,強化適度調控媒介生態變化趨勢的能力,使其始終沿著平衡和諧、良性循環的軌道前進。

研究方法

傳統的“科學能滿足人類知識的需求,卻不能滿足人們精神上的追求;它能解釋萬物是怎樣運轉的,但不能解釋萬物的要求或目的。”在媒介生態學研究中,科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有其特殊的解釋性和兼容性,不但可以引導媒介生態學者對研究對象從不同層面加以立體的多維的審視和剖析,還可以在理性、客觀俯視與超越的基礎上反觀、內察研究者本身的自主、自為意識。因此,每一位媒介生態學研究者都必須重視並掌握各種研究方法,認識和了解研究方法的特點並注意綜合運用各種方法。
媒介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協調交叉的邊緣學科,其研究方法也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方法論體系。因此,可作為媒介生態學研究方法的有許許多多。但是,聯繫較為密切的主要有四類方法:哲學方法;學科方法;“三論”方法;具體方法。
媒介生態學作為新興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同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相關學科有著一種天然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互動互助、共進共演的趨勢。因此,從其它科學中借用新概念、新模式、新方法,將全人類生活發展的整個過程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致力於巨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結合,致力於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結合,致力於系統分析與控制分析結合,不再局限於條塊分割,不再滿足於政治、經濟、文化鼎足三分的格局,這既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基本特點,也是它克服內容狹隘、方法陳舊,徹底改變原本面貌、煥發學術青春的必然選擇。

1、巨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結合

媒介生態學的發展趨勢是巨觀和微觀兩個方向,因此需要我們以巨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立體的多層面的研究和分析。在媒介的微觀生態層次,研究集中在以媒介為中心的具體的業務領域,包括信息生產與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等內部生態關係方面。在媒介的巨觀生態層次,研究集中以社會為中心的種群與群落、媒介與媒介、媒介與社會、媒介與政經文教系統等的外部環境關係方面。為了保證媒介生態學的科學性,媒介生態學研究不僅要將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結合起來,將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結合起來,還應該將微觀闡釋與宏大景觀結合起來,既不能只止步於微觀描述,也不能只偏向於巨觀敘事。缺乏微觀研究的媒介生態學是空洞無物、玄妙深奧的研究;而缺乏巨觀研究的媒介生態學則是缺乏方向、流於表面的研究。只有將巨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結合起來,才能使媒介生態學作為有形有色、有血有肉的生命體在整個生態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坐標和方向。

2、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結合

所謂“質”是指一件事物是什麼、如何、何時和何地等意義,隱含著“過程”和“意義”的雙重意涵,其本質是非常曖昧不清的。質化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一種從整體出發對社會現象進行立體描述和深度詮釋的過程,反對將社會現象切割分析或運用數字進行研究。它的特點是:(1)在研究過程中所收集的資料是關於人、地、事和會談等描述性的軟性資料;(2)研究的問題不是來源於概念、定義的變項,而是在複雜的情境中逐漸形成概念架構;(3)整個研究的焦點可以在資料收集過程中逐漸清晰,而不是在開始時就設定的問題或假說;(4)任何對研究現象或行為的理解,必須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內在觀點,外在可看見的因素往往是次要的;(5)資料收集過程側重於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與被研究者做持久的接觸與互動,並從這些互動經驗中收集全面的資料。可以作為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質性方法主要有:深度訪談法、焦點小組訪談法、口述史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和參與觀察法
如果說質化研究是將小樣本和歸納邏輯運用於對媒介生態現象的探究過程,那么量化研究主要是將大樣本和演繹邏輯運用於對媒介生態現象的研究過程。量化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是一種圍繞研究對象設計標準化問卷對大量樣本進行調查和測量,再將統計結果由訪問樣本進一步推廣到對象總體的過程。它的特點是:(1)通過數據和數理統計對媒介生態現象進行精確化研究;(2)對媒介生態活動及過程進行隨機性定量描述;(3)以計算機為主要的統計和分析工具;(4)依據一整套嚴格周密的操作程式,即首先建立研究假設,接著確定實驗手段,然後收集各種數據,接著再整理分析,最後得出研究結論,驗證假設,形成研究成果。常用的有調查(電話調查、郵件調查和網路調查)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
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各有特點,互有短長,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媒介生態學主張根據研究的目的和內容科學的、合理的將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結合起來,以獲得對媒介生態現象的立體的整體的和可以確定方位的認知。3、系統分析與控制分析結合。所謂系統(system),是指“由互相關聯的、能通過傳送和反饋迴路彼此影響和彼此控制的部分組成。”。系統論方法,就是運用系統理論把媒介生態現象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認識、考察和改造的科學方法。它著重從對象的普遍聯繫和有機結構中進行綜合地探索和分析,從而在複雜的散亂的系統構成中獲得關於研究對象的整體性認識和知識。

新聞學名詞

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新聞事業與社會的關係,各種新聞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運用,新聞事業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規律,新聞事業的管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