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紀事
韋應物卒
貞元八年(七九二),韋應物約卒於是年,年約五十五。應物,京兆長安人。十五歲時為三衛郎,侍玄宗,任俠使氣,狂放不羈。後曾任江州、蘇州刺史,故又稱韋江州、韋蘇州。工詩,以田園詩勝,風格淡雅。有《韋蘇州集》十卷行世。
皎然卒
貞元八年(七九二),詩僧皎然約卒於是年稍前,生年不詳。皎然,俗姓謝,名晝,字清晝,吳興人。南朝詩人謝靈運之十世孫。出家為僧,居吳興抒山妙喜寺,與靈澈、陸羽為友。貞元初(七八五),居東溪草堂,研究詩道,專心事佛。貞元五年(七八九),李洪為湖州長史,與皎然一見如故,此後不久,卒于山寺。至貞元八年,德宗命集賢院寫其文集,藏於秘閣。皎然在大曆、貞元年間,頗負盛名,與顏真卿、韋應物、靈澈、李嘉佑等皆有交往。其詩多為贈答游賞之作,宣揚佛教禪理,格調清淡閒適,劉禹錫稱其“能備眾體”。有《抒山集》或稱《吳興集》、《晝上人集》十卷行世。
雜譚逸事
劉玄佐卒
貞元八年(七九二)三月三十日,宣武(今河南開封)節度使劉玄佐(即劉洽)卒。劉玄佐有威略,在平定藩鎮之亂中頗有戰功。宣武鎮與淄青李納相鄰,每李納使至,玄佐皆厚結之,故常知納舉動,先為之備,納懼之。玄佐母雖貴,仍日織絹一匹,對玄佐說:“你本出身寒微,天子使你富貴至此,你一定要以死相報。”故玄佐始終不失臣節。玄佐死後,將佐隱其喪,假稱有病,奏請自代,德宗亦偽為不知,遣使至軍中問陝虢觀察使吳湊可代否?監軍孟介、行軍司馬盧璦皆以為可,德宗然後命之。湊行至汜水(今河南滎陽東北),宣武軍亂,擁玄佐之子士寧為留後,殺城將曹金岸、浚儀縣令李邁,盧瑗逃免。士寧以財物賞將士,劫孟介以請於朝。德宗問計於宰相,竇參說:“如果不許其請,宣武將結於李納。”四月六日,遂以劉士寧為節度使。
曹王李皋卒,山南東道軍亂
貞元八年(七九二)三月二十三日,山南東道節度使曹王李皋卒。節度判官李實知留後事,性刻薄,裁損士卒衣食。鼓角將楊清潭遂帥士卒作亂,夜焚掠城中,獨不犯曹王皋家,李實逾城逃得免。次日,都將徐誠縋城而入,收清潭等六人斬之。實歸京城,以為司農少卿。以荊南節度使樊澤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宰相竇參陰險狡詐,剛愎自用,恃權而貪,每任官,多與族子給事中竇申議之。而申招權受賂,被時人稱為“喜鵲”,德宗聞其事,使竇參出申於外,參卻再三保之,申仍不改。左金吾大將軍虢王則之與竇申相善,而左諫議大夫、知制誥吳通玄與陸贄不葉,竇參恐陸贄進用,陰與通玄、則之作謗書以陷贄,德宗知其狀,貞元八年(七九二)四月三日,貶則之昭州(今廣西平樂)司馬,通玄泉州(今福建泉州)司馬,申道州(今湖南道縣)司馬。不久又賜通玄死。四月十一日,貶竇參為郴州別駕。以尚書左丞趙憬、兵部侍郎陸贄並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竇參為度支轉運使時,班宏副之。參許宏一年以後以使職歸之。一年以後,竇參無歸意,班宏怒。司農少卿張滂乃宏所薦,參欲使滂分主江淮鹽鐵,宏不可,滂怨宏。及竇參失寵,不得不讓度支於宏,但又不欲事權專歸之,即薦滂於德宗,以宏判度支,以滂為戶部侍郎、鹽鐵轉運使,仍隸於宏以悅之。及竇參被貶,張滂請鹽鐵舊簿於班宏,宏不給。二人所擇巡院之官,亦莫有合者,闕官甚多。滂遂對德宗說:“如此,職事必廢。”貞元八年(七九二)四月二十二日,德宗命班宏與張滂分掌天下財賦,如第五琦、劉晏時一樣。
李納死,子師古繼
貞元八年(七九二)五月十九日,平盧節度使李納死,軍中推其子師古知留後事。七月,以李師古為節度使。
裴延齡判度支事
貞元八年(七九二)七月一日,戶部尚書判度支班宏卒。宰相陸贄請以前湖南觀察使李巽權判度支,德宗許之。不久,德宗又欲用司農少卿裴延齡,陸贄上言說:“今之度支,準平萬貨,刻吝則生患,寬假則容奸。延齡乃誕妄小人,不可重用。”德宗不聽。七月六日,以裴延齡判度支事。
韋皋遺南詔王書約共襲吐蕃
吐蕃與南詔日益相猜,每次南詔兵至境上,吐蕃亦必發兵,聲稱接應,實為備之。貞元八年(七九二)十一月十日,韋皋又雲南詔王書:欲與之共襲吐蕃,驅之雲嶺之外,平其城堡,然後與南詔築大城於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王武俊與李師古爭三汊城
先前李納因棣州(今山東惠民)蛤垛(地名)有鹽利,築城而據之,又派兵戍於德州之南三汊城。李納死後,李師古襲位,王武俊因其年少,輕視之,貞元八年(七九二)十一月,帥兵屯於德州、棣州,欲攻蛤垛及三汊城。師古遣部將趙鎬帥兵以拒。德宗遣中使諭止之,武俊乃領兵還。貞元九年(七九三)三月,德宗命李師古毀三汊城,師古奉詔。然常招聚亡命之徒,有得罪朝廷者,皆撫而用之。
宦官專軍政
左神策大將軍柏良器募才勇之士以易軍中前所召募市井之徒,神策監軍宦官竇文場惡之。會良器妻族人飲酒而醉,私宿宮舍(宮中值宿之舍)。文場即藉此事陷良器。貞元八年(七九二)十二月五日,良器坐左遷為右領軍。右領軍乃南衙十六衛官,無權;神策乃北軍,掌禁兵,權重。從此宦官又專軍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