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4年

公元554年

公元554年是西魏廢帝三年,梁元帝承聖三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五年,是甲戍年。這一年,蒙古先民失韋遣使與東魏建立聯繫。西魏攻陷了江陵,顏之推被俘,後來在北齊任官。有名的梁元帝“焚書”也發生在公元554年。

大事件

(圖)公元554年《魏書》

公元554年,蒙古先民失韋遣使與東魏建立聯繫。

公元554年, 百濟終於動員軍隊攻擊新羅。

梁元帝“焚書”: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常山公于謹、大將軍楊忠率兵5萬南下攻梁。同年11月,魏軍攻破江陵。這時,梁元帝認為,自己讀書破萬卷,仍免不了亡國,讀書還有何用?於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寶把所有14萬冊圖書聚集在一起燒掉;隨後,便到西魏軍營投降。梁元帝受盡百般凌辱後,於公元554年12月被西魏所殺,終年46歲。

公元554年,西魏攻陷了江陵,顏之推被俘,後來在北齊任官。此後在北周和隋任職。

(圖)公元554年梁元帝

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

北朝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齊大臣魏收奉命撰寫《魏書》,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計130卷。為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釋老志》為他首創,有重要史料價值。

公元554年,百濟國易博士王道良和歷博士王保孫將中國易經學說,歷算方法傳入日本

(圖)公元554年宇文泰

隸屬成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緣的蒲江始建於公元554年,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宋代理學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將李家鈺的故鄉。

江陵保衛戰發生於公元554年,是南北朝時期一場重要的戰爭。

宇文泰立文帝元寶炬第四子元廓為帝,公元554年正月即皇帝位。

北齊文宣帝天保五年(公元554年)農曆四月柔然叛離北齊,進攻肆州。高洋從晉陽帶兵北征,與兩千多騎兵駐防在黃瓜堆,被柔然一萬多騎兵包圍。高洋帶領軍隊突圍而出,大敗柔然兵,俘虜奄羅辰妻子及人口三萬多。

北齊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來到光州(今光山縣)大蘇山結庵,開壇說法。

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在現在的射洪置縣,因梓江箭一般直射涪江而名“射江”,北周更名射洪,沿用至今。

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封兵部尚書之職。

豐樂鎮的西門豹祠建於公元554年。

西魏元欽三年(公元554年),改興安縣名為利州,置總管府。

公元554年,西魏改西安州為鹽州(即今鹽池)。

逝世名人

(圖)公元554年徐昭佩

梁元帝蕭繹(508~554),南朝梁皇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在位三年。始封湘東王,後即帝位,廟號世祖,謚元皇帝。博極群書,工書善畫,自圖宣尼像為之贊而書之,時人謂之三絕。畫蕃客入朝圖,武皇帝極稱善。又有遊春苑白麻紙圖、鹿圖、師利圖、鶼鶴陂澤圖、芙蓉醮鼎圖,並有題印傳於後。山水松石格亦傳為元帝所撰。承聖末魏師襲荊州,城陷將降,乃聚古畫、法書、典籍二十四萬卷焚之,並欲投火俱焚,宮嬪牽衣得免。

徐昭佩出生不詳卒於公元554年,東海郯縣(今山東省剡城北)人,梁朝侍中信武將軍徐琨的女兒,可謂名門之後,南朝梁元帝蕭繹的皇妃,有姿色。

歷史紀事

西魏宇文泰廢魏主元欽,立齊王廓,是為恭。複姓拓跋氏,中原大姓也改鮮卑姓(如楊氏改為普六茹氏等)。魏取梁巴州(治今四川巴中),巴、濮之民都附於魏。魏開闊關中與漢中間的道路五百餘里。魏遣于謹、宇文護、楊忠攻江陵。十月,從長安出發。十一月,攻破江陵,俘梁元帝。十二月,殺元帝(508一)。帝好玄談,常為百官講《老子》,城將陷時,將所藏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全部燒毀。著作今存《金樓子》《梁元帝集》輯本。于謹收府庫珍寶、宋渾天儀、梁銅晷表及諸法物,俘王公以下及選百姓男女數萬口為媽婢,分賞三軍,驅歸長安,小弱者都死。名士王褒(圍城時,元帝命褒都督城西諸軍事)等多人至長安後,都被任用。文學家庾信奉使在魏,從此留居北方。《哀江南賦》即為侯景叛亂與江陵之陷而作。魏立梁王詧為梁主,居江陵墓東城,留魏兵屯西城,奪詧原有的襄、樊。王僧辯、陳霸先在建康奉晉安王方智為太宰,承制。

文化紀事

魏收撰成《魏書》
北齊天保二年(五五一),高洋命中書令兼著作郎魏收編寫魏史,設定修史局,由太保、錄尚書事高隆之監修,房延佑等六人先後參加修史。五年(五五四)三月,完成紀傳,十一月又成十志,奏上。《魏書》一百三十卷,內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八卷,志二十卷。內容記載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拓跋氏所建北魏、東魏王朝興亡史。魏收(五0五至五七二)字伯起,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北齊著名文人,與溫子升、邢子才齊名。官至尚書右僕射,長期以修史為專職。北齊設局修史,收所推薦史官,皆趨奉己意者,凡事由收專斷。書成後,議論紛紛,被稱為“穢史”。收借修史酬恩報怨,宣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凡是史官祖先姻戚,多列史傳,飾以美言。由於他於列傳人物之去取褒貶方面觸犯某些門閥地主,諸家子孫控訴不平者達一百餘人。文宣帝高洋及宰相揚愔、高德正庇護魏收,逮捕一些控訴者下獄治罪,遂壓下這場風波。同時也下令此書暫不施行。此後,高演、高湛兩次命收修改,始成定本。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以降,始終未中斷國史及起注居修撰。故魏收編修中於舊史多有憑藉。並利用崔鴻《十六國春秋》、孫盛《春秋》,檀道鸞《續晉陽秋》等史籍撰寫東晉、十六國各傳。因此《魏書》乃現存敘述北魏歷史最原始、較完備的資料。書中記載鮮卑拓跋部早期活動情況,載入大量詔令、奏書。朝臣所奏詩文,成為後人搜輯北魏詩文的主要來源。尤其官氏志、釋老志,乃魏收所創志目。官氏志姓氏部分列舉拓跋部及所屬部落、氏族之姓氏及元宏所改漢姓;釋老志敘述佛教在北方的傳播與寇謙之修改道教的經過,及寺院經濟的具體情況。《魏書》主要缺點是詳略失當。早在宋代,此書已殘缺,今本系據隋魏澹《魏書》、唐張太素《魏書》及《北史》、高峻《小史》、《修文殿御覽》等所補。目前通行最好本子系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版校點本。

雜譚逸事

北齊破石樓山胡
山胡,即稽胡,其全名為步落稽。北朝時期,稽胡乃各種雜胡之混合,這些雜胡似為與古代匈奴有統屬或血緣關係的各種別部,及服屬於匈奴的西域胡人。其活動區域大致在今山西、陝西兩省交界處的黃河東西岸。居山谷間,從事農牧業。雖列為編戶,然輕其徭賦。山谷阻深者,兇悍恃險,屢為寇亂,致使汾晉之間,略無寧歲。北齊天寶四年(五五三)春正月,山胡圍離石(今屬山西),齊文宣帝高洋率兵進討,未至,山胡已逃竄。次年正月,文宣帝再次出兵,從離石道征討山胡,遣斛律金從顯州道、高演從晉州道掎角夾攻,大破之,斬首數萬,獲雜畜十餘萬,遂平石樓。石樓(今屬山西)絕險,自北魏以來,乃山胡據守要地,於是遠近山胡莫不懾服。

西魏作九命之典以敘官
西魏廢帝三年(五五四),太師宇文泰始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改流外品為九秩,亦以九為上。如,置三公、三孤,以為論道之官,三公九命,三孤八命;次置六卿,以分司庶務,六卿七命,直至下士一命。當年,又改置州郡及縣。凡改州四十六,置一州,改郡一百六,改縣二百三十。

西魏恭帝元廓立
西魏廢帝三年(五五四)正月,廢帝元欣因前年元烈之死而有怨言,密謀誅太師宇文泰,事泄,元欣反被宇文泰廢,置於雍州,當年鴆殺之。泰立欣弟齊王廓為帝,是為恭帝。元廓系魏文帝第四子。恭帝即位,去年號,稱元年,複姓拓跋氏。

西魏功臣回改鮮卑複姓
宇文泰作府兵,按鮮卑舊日八部之制,立八柱國,為府兵最高統帥。同時,在士兵與軍官之間的結合上,亦欲一定程度地保持鮮卑舊日氏族關係,遂於恭帝元年(五五四)詔以有功諸將繼承鮮卑三十六國(大部落)、及九十九姓(大氏族)之後。早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四九六),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鮮卑複姓為漢字單姓。現在,則將已經改為單姓的有功諸將回改為鮮卑複姓,如于氏,仍舊改為勿忸於氏。或本為漢姓,也被賜以三十六大部落中一個姓氏,如李弼為徒河氏,李虎為大野氏,趙貴為乙弗氏,楊忠為普六茹氏,且以他們為一姓之“宗長”,即本部落酋長。同時,又命諸將帥所統士卒,皆以其主將的鮮卑姓氏為他們的姓氏。由於鮮卑複姓再度使用,使六鎮鮮卑政治、軍事勢力在各方面抬頭,庾信詩句曰:梅林能止渴,複姓可防兵。可見鮮卑軍事貴族在社會上如何受到重視。

西魏攻掠江陵
西魏先後取得梁、益二州之後,欲進而奪取梁江陵。廢帝三年(梁承聖三年,五五四)十月,魏遣柱國於謹、中山公宇文護、大將軍楊忠將兵五萬伐梁。梁領軍將軍胡僧佑,黃羅漢以為兩國友好,魏不會來犯。于謹軍至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縣),蕭詧領兵助戰。元帝停講《老子》,整軍戒嚴。十一月,西魏大軍渡過漢水,兵臨江陵,派精騎先據江津,切斷江路,使江南援軍無從得渡,然後築長圍,盡銳攻城。元帝巡城,猶口占為詩,群臣亦有和者。又裂帛為書與王僧辯,期其赴援。遂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二十九日,城破,元帝降,鏇被執處死。西魏挑選江陵百姓男女十餘萬口,分賞將士作奴婢,驅歸關中,弱小者皆被殺掉。魏立蕭詧為主,令其徙都江陵,而將未遭破壞的雍州收歸西魏作郡縣。詧居江陵東城,魏置總管,屯兵駐西城,名曰助防,實為監視蕭詧。

梁王褒入關
王褒字子淵,琅邪王氏後裔,自曾祖以下,並有重名於齊、梁。褒美風儀,善談笑,博覽史傳,尤工屬文。梁武帝愛其才藝,以弟鄱陽王蕭恢女妻之。起家秘書郎,歷太子舍人、秘書丞、安成郡守,襲爵南昌縣侯。及侯景之亂,褒輯寧所部,見稱於時。梁元帝嗣位於江陵,褒與元帝有舊誼,乃舉家西上,拜侍中,遷吏部尚書、左僕射,旬月之間,位升端右。褒既世胄名家,文學優瞻,當時鹹相推挹。梁元帝承聖三年(五五四)十一月,西魏大將軍于謹圍江陵,元帝欲降。時任約築壘馬頭岸,與江陵僅隔一江,謝答仁、朱買臣主張突圍而出,渡江就任約。元帝詢之於褒,褒則以答仁為侯景之黨,不足信,主降。會于謹征太子為質,褒送太子入魏軍。未久,元帝出降,褒與眾臣從之。十二月,元帝遇害,褒與王克、殷不害等數十人俱入關至長安。宇文泰授褒等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褒荷恩惠,遂忘其羈鏇焉。周明帝篤好文學,以褒與庾信才高名顯,特加親近,每游宴,常命褒賦詩談論。加開府儀同三司。褒善書法,梁武帝時,書法名亞其姑父蕭子云,見重於江左。入關後,貴胄國子慕其美名,翕然並學王褒書法。初,南陽趙文深書法名顯長安,自此,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慚恨,形於言色,後知好尚難移,亦轉而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反遭邯鄲學步之譏。王褒書法,遂名掩北地。

蕭方智即梁王位
梁承聖三年(五五四),江陵城陷,元帝蕭繹被害。太尉、揚州刺史王僧辯與司空、南徐州刺史陳霸先定議,共奉江州刺史、晉安王方智為太宰、承制。次年二月,方智自尋陽入建康,即梁王位,時年十三。方智,元帝蕭繹第九子,字慧相。

蕭詧稱帝建後梁
梁承聖三年(五五四),西魏攻陷江陵,西魏以荊州之地與原據雍州的梁王詧。次年正月,詧稱帝於江陵,改元大定,向西魏稱臣,史稱後梁。詧,字理孫,梁武帝之孫,昭明太子統第三子。封岳陽郡王,歷官至東揚州刺史。中大同元年(五四六),除持節,都督雍、梁、東益、南北秦五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西中郎將,雍州剌史。詧二兄譽為湘州刺史,侯景圍台城時,不肯受蕭繹節制,繹派兵圍攻湘州治所長沙,詧為救二兄譽,舉兵向江陵,欲解湘州之圍。長沙城破後譽被殺。梁太清三年(五四九),詧遂舉襄陽歸附西魏。西魏亦欲扶植蕭詧,以圖謀取南朝,乃封其為梁王,並派重兵駐襄陽,半監視半保護。及西魏于謹進攻江陵,軍至雍州,詧乃領兵助戰。江陵城破,西魏宇文泰令其居江陵東城,資以荊州一州之地。其襄陽所統,盡歸西魏。同時派兵駐於江陵西城,外示助詧防禦,內實兼防蕭詧。詧在江陵破時,未能納尹德毅之言:反戈西魏,盡滅于謹軍,重新獲得梁境上下擁戴而稱帝江南。此時江陵已是空城一座,人民全被擄走,邑居殘破不堪,又失襄陽之地,追悔不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