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紀事
桓寬編集《鹽鐵論》
桓寬字次君,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博通能文,宣帝時帝官廬東太守丞。昭帝始 元年(前81)鹽鐵會議時,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一方,以賢良文學唐生、萬生等為另一方,雙方就是否應該實行鹽、鐵、酒官賣政策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並留下了會議記錄。至宣帝初年,桓寬即把會議記錄整理編次為《鹽鐵論》。書共六十篇,均有標題,前五十九篇客觀創新介紹辯論雙方的意見,最後一篇《雜論》則說明自己編書的緣起和對這聲辯論的看法,桓寬贊成賢良文學的觀點,認為任武不如任德,爭鹽鐵之得不如勸民努力稼穡。但也承認桑弘羊能順合時勢,為國謀利,是博物通達之士。全書保存了有關鹽鐵會議的資料,對研究漢代的政治以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於定國為廷尉
地節元年(前69)宣帝任於定國為廷尉。於定國斷決疑案,持法公平,務在矜憫鰥寡,定罪量刑從輕,十分審慎。朝廷稱之曰:“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
歷史紀事
徐福上書
徐福為茂陵(今陝西西安東北)人。漢宣帝時,霍氏奢侈無度。徐生斷定霍氏必亡,因為奢則不遜,不遜則侮上,侮上即逆道。霍氏秉權日久,難服眾心,又侮上逆道,不亡是無天理。於是上書皇帝說,霍氏太盛,陛下如愛厚之,宜不時抑制其權勢,使其不至滅亡。奏疏凡三上,輒報罷。後霍氏族誅,告霍氏者皆得封賞,而徐生不蒙其功。有人上書以為,徐福多次上書言霍氏有變,宜防微杜絕。如果這一建議被採納實行,則國家無裂土出爵之費,臣無逆亂誅滅之敗。宣帝於是賜福帛十匹,後以為郎。
尹翁歸以明察治東海郡
尹翁歸字子兄,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後遷居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歷任獄吏、卒史、縣令、郡都尉等職。宣帝地節年間,征拜東海太守。到任後治理郡務,明察秋毫,熟知郡中官吏百姓善惡情況。各縣都設有記載這些情況的簿冊。他親自處理各縣案件,遇有緊急重大案件,則稍緩處理,以求慎重;吏民稍有法紀松馳的行為,就翻閱有關簿冊。各縣拘捕刁吏豪民,都公開審訊其罪行,情節嚴重者則處以死刑。凡拘捕罪犯,必定在秋冬兩季考核官吏的大會之中,或是其巡縣之時,目的是殺一儆百。東海郡郯縣的著名豪強許仲孫,為人奸狹詐狡猾,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前幾任太守均未能制服他。尹翁到任後,立即將許仲孫依法論罪,斬首示眾,使全郡大為震驚。從此,再沒有人敢反禁令,東海郡於是大治。
漢代以前,已採用提花設備,在織物上織出各種複雜的花紋。1971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初年的絨圈棉,其總經線數為八千八百到一萬一千二百根,組織結構相當複雜,可以想見當時織機的複雜和織造工作的艱巨。據說宣帝時河北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陳寶光的妻子曾用一百二十綜、一百二十鑷(用竹或金屬製成的用以夾挾綜束以便提舉的裝置)的提花機織出精美的蒲桃錦和散花綾,一匹費時六十日,值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