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峪溝內有李闖王藏兵洞。北岸陶山山壁上有石人、石洞、夫子堂、摩崖石刻。蓮花戰山與北岸田山峽谷是最險要之處,谷內步行道路斷絕。兩岸峭壁十餘米處有斷斷續續的古棧道,使你會想像縴夫拉縴時雄壯有力的 號子聲。可惜現已淹於水下。蓮花戰山崖突入河邊的山樑上,有古猿觀濤石,村民戲稱張公背張婆。窨頭山臨河石壁上有石佛笑波石,有上下兩個獨立石如將軍守關。如乘船過此,真可驚心動魄。從下游拴馬抽水站至上游後教灣全長二十七公里大峽谷,懸崖峭壁,秀峰危岸,急流險灘,風光無限。八里峽是黃河中游的最後一段峽谷,是昔日大禹治水劈山而形成的。長八里,故稱八里胡同。也叫八里峽。八里峽包括大禹峽、龍鳳峽和孤山峽,合稱黃河小三峽。這是一處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以雄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而著稱。我們今天泛舟於八里峽,那兩岸連山無闕、隱天蔽日的奇特風光,一定會使你心潮奔涌,激情衝動,忍不住讚嘆祖國河山的雄偉和壯麗!小浪底落閘蓄水以前,八里峽河水滔滔滾滾,激浪排空,此時你如果乘舟而下,便會有"白帝金陵,朝發夕至"的感覺。浪的喧囂,山的偉岸,岩之怪異,天日之失色,又會使你恍若置身於另一個世界,親身體味到人間少有的險情奇趣。而現在河水坦蕩如砥,平明如鏡。兩岸青山,倒影水中,甚至還會有鳥在水中飛,魚在山上游的奇觀。會使感覺得這簡直就是置身在畫中一樣。黃河八里峽從新安縣大峪溝口至上游窨頭山與北岸八角山峽谷止,八公里峽谷,河岸狹窄,小浪底水庫蓄水前,水流湍急,沿河有滾鍋磧(攪旋缸)、盤馬磧、硬石窩、亂灘花、夫人躔等急流險灘,航運不便。大峪溝內有李闖王藏兵洞。北岸陶山山壁上有石人、石洞、夫子堂、摩崖石刻。蓮花戰山與北岸田山峽谷是最險要之處,谷內步行道路斷絕。兩岸峭壁十餘米處有斷斷續續的古棧道,使你會想像縴夫拉縴時雄壯有力的號子聲。可惜現已淹於水下。蓮花戰山崖突入河邊的山樑上,有古猿觀濤石,村民戲稱張公背張婆。窨頭山臨河石壁上有石佛笑波石,有上下兩個獨立石如將軍守關。如乘船過此,真可驚心動魄。從下游拴馬抽水站至上游後教灣全長二十七公里大峽谷,懸崖峭壁,秀峰危岸,急流險灘,風光無限。歷史作用
黃河八里峽在我國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西就長安曾是西漢和唐王朝的國都。由於關中平原無力承受,長安府城龐大的官俸、官餉以及統治者奢靡的生活享受,不得不抑賴東部廣大地區,但東部和西部的陸路交通被豫西秦嶺所阻,崤函古道車輛難行,只能藉助於黃河水運。而黃河水運必須經過八里峽峽谷,所以八里峽便成為黃河漕運的咽喉和就都長安的生命線。由於八里峽水勢兇險,不是翻船人沒,便是困於岸邊,造成千船萬舸擁擠大禹灘的狼狽局面。封建統治者為確保長安,不惜一切代價,於八里峽兩岸懸崖峭壁上開鑿棧道,以縴繩拉船,步步上溯,強行通過八里峽。關於漢唐統治者如何大動干戈,開鑿八里峽棧道,史書無載,難知其詳。但八里峽北岸棧道側壁上留下一段題記,為後人了解當時的情景提供了寶貴的線索。這段題記是:"正始某某年,賀晃領師五千人修治北道。天大雨。正始九年正月造。"正始九年,即曹魏司馬懿專權期間的公元239年。當時的國都是洛陽而不是長安,曹魏政權也不是大一統帝國。即便如此,仍要動用5000人來修治棧道,甚至天下大雨也不停止。可想而知,漢唐兩朝長安為國都是時,修治八里峽棧道的規模必然更大,投入更多,由此可知八里峽在黃河漕運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據史書記載:漢武帝時,每年由河洛西運的糧食多達400萬石,最多時"山東漕益"一年600萬石,可見通過八里峽的船隻之多了。這裡水流湍急,惡浪兇猛,據史書記載,當時通過八里峽的船隻,最大的可載糧500石,每隻船上要有35人。船到八里峽,還有預先準備好的縴夫來幫助拉縴。他們一手抓繩,一隻手抓住棧道側壁上的手窩,船上人撐,棧道上人接,到了轉彎處,水急浪猛,為防止船倒退,就利用側壁上的壁孔系住縴繩,保證船不被激流沖退或打翻,然後又拉又推,轉過急彎。這樣停停走走,要通過八里峽需要多長時間啊?而成千上萬艘漕船就這樣晝夜不息,長達千餘之久而示間斷,中華民族與黃河的大搏鬥就濃縮在這小小的八里峽之中。八里峽下口處的西沃村,自古以來,人們多以行船為生。有一段拉船號子:"腳蹬崖,手扒碴,腦袋夾在腿圪拉;掙倆錢,拿回家,養活父母和娃娃,……"就生動地記錄了人們當時行船之艱辛。八里峽在軍事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據史書記載,東晉時,秦王符堅自長安出發,南下攻晉。秦軍80萬,"水陸並進,運漕萬艘"。還有劉裕伐秦,也是沿黃河進軍,伐木為船,自黃河而渭水,攻下了長安。唐安史之亂後,由於河洛漕運破壞,長安食倉危機,致使御林軍發生譁變,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軍由濟源渡過黃河八里峽,由於黃河失守,洛陽迅速淪陷。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飛渡黃河八里峽,與國民黨軍隊在南岸的蓬花寨發生了著名的蓮花寨戰役,擊潰強敵後,迅速占領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