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八卦鼓舞 --走向民間的道教舞蹈。
它產生於神秘的道教儀式,卻在民間生根發芽,八卦推演,它有鼓的陽剛,風生水起,它有舞的陰柔,它是山東民間舞蹈的瑰寶,是中國道教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八卦鼓舞。八卦鼓舞源於道教。山東棲霞,是它的發源地。
所在區域
棲霞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金元之際,這裡誕生了道教全真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後被成吉思汗封為“神仙”,統領全國道教。棲霞也從此成為遠近聞名的道教勝地。為紀念師傅王重陽,丘處機在今廟後鎮上林家村附近修建了重陽宮。據《中國古代文化叢書》記載,重陽宮鼎盛之時,道士達百人之多,聲勢浩大,道觀內祭祀活動規模宏大、體式嚴整。
道教以陰陽觀認識世界,八卦來自於陰陽,陰陽是八卦的核心。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需要鼓樂配合,八卦鼓舞由此產生。它的作用是祭祖、祈福、辟邪等,因為與農民祈求風調雨順的理想不謀而合,八卦鼓舞因而走下聖壇,流傳於民間。而重陽宮所在的廟後鎮上林家村則近水樓台,得風氣之先,成為民間八卦鼓舞的發源地。
民間的八卦鼓舞,以上林家為中心,向周圍地區輻射,向東傳播到煙臺市福山區,演變為福山雷鼓,向西傳播到牙山一帶。在流傳至今的棲霞民謠中,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在廣泛流傳於棲霞的民歌《於七抗清十二月》中唱到:“五月裡來開石榴花,八卦戰鼓擊雷響。”於七是明末清初棲霞人,1661年在牙山舉起反清義旗,八卦鼓舞為農民起義軍壯過聲威。從這裡不難看出,在340多年前,八卦鼓舞就已經成為棲霞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藝術特色
八卦鼓舞的道具主要是鼓和傘。八卦鼓直徑約50厘米;雙面牛皮蒙面,鼓面上繪有陰陽魚八卦圖;鼓邦為黑漆立彩塗模,不同的鼓有不同的圖案。最典型的是"八仙"的八件寶貝:鐵拐李的葫蘆、漢鍾離的芭蕉扇、藍采和的竹籃、張果老漁鼓、何仙姑的荷花、呂洞賓的劍、韓湘子笛子、曹國舅的玉板,等等。還有牡丹、菊花、水草等,色彩鮮艷,形象逼真。
八卦鼓的鼓槌由桃木製成,長約80厘米。槌柄頂部雕刻有龍頭形象,並用紅綢系帶。鼓槌另一端即擊鼓一端開一木槽,約長20厘米,其中鑲有五六枚銅錢,敲擊時銅錢相擊發出沙沙聲響。
女演員用的傘,長約1.5米,木製,傘頂圓形,紅色,傘頂直徑約一米左右,並繪有八卦圖案,傘沿綴黃色綢布。
演員服裝,男為一身杏黃色衣服,頭扎黃頭巾,腰系天藍色綢帶,背繡八卦圖案。女為黃色服裝,腰系草綠色綢帶。
"八卦鼓舞"為男女對舞。由8男8女組成。男為壯年,挎"八卦鼓"於左腰前,左手持鼓槌,右手叉腰。擊鼓時,手柄處銅錢相擊,發出沙沙的聲音,與咚咚的鼓聲交織相映,形成一種特殊而神秘的視聽感覺。女演員均為青年,雙手擎傘,以舞為主。"八卦鼓舞"純為男女對舞,不加入任何毫無相干的人物,這就為八卦鼓舞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了陰陽之分,乾坤之別,奠定了人物的基礎。在道具的運用上也充分體現了陽剛陰柔的特點;"鼓"為主,傘為副之說的特點。八卦鼓舞的基本步伐為"禹步"。"禹步"即夏禹之步,是夏禹祭祀天地、山川、神祇祖先和求神問卜時所跳的舞步,步伐可快可慢,可強可弱,俗稱"踩八卦"。還有一種步法叫"滑步",其步法為:左腳向前滑一步時,右腳向後虛點步,右腳繼續向前邁一步時,左腳後虛點步,左腳向前一步時與右腳並立後雙膝同時顫抖一次,如此反覆。而"雙滑步"在"滑步"的基礎上,雙腳同時滑出。另外,還有一種步法叫"連步",其步法為正步準備,左腳在前上一步時,右腳繼續再向前一步後,右腳跟上一步與左腳並立,屈伸。
"踩八卦"舞的舞步其基本特點為:輕、飄、蹲、轉。在其舞蹈的動律寂,應掌握腳一彈,膝一顫、蹲、轉。在整個舞蹈過程中,特別到了舞蹈高潮時,擊鼓和持傘還必須喊出嗬、咳的呼喊聲。此時,樂隊的笙、管管、弦和打擊樂與八卦鼓的敲擊聲熱烈火爆,匯成震耳欲聾的聲響,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八卦鼓舞"的步法是以八卦的八種"卦位",以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為定向。"卦位"和"定向"按照"八卦"中的陽剛陰柔、陽實陰虛、陽開陰合、陽大陰小、陽強陰弱、陽明陰暗等等,通過人體動作的動與靜、大與小、左與右、高與低、上與下等的反差來體現舞。同時,加大舞蹈中的節奏變化,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快慢強弱、長短高低等制約和展現舞蹈中的種種變化,形成了豐富多彩、激情熱烈、振奮人心的藝術魅力。"八卦鼓"也因此至今流傳不衰。
"八卦鼓"舞隊形變化較為簡單,一般常常出現的有"八條街"、"雙龍吐須"、"辮麻花"、"單串花"、"雙串花"、"按波花"等。在隊形變換中,都要以"圓"為中心,左旋必右轉,轉換進"圓","圓"中見轉這一舞蹈動態的特殊規律。這就是"八卦鼓"舞的極其鮮明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