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椎魚目 體紡錘形或高紡錘形;口裂短小;眶下骨數目多;牙齒通常為磨狀齒,有時為錐形齒;頭部骨片和鱗片頗厚;軀幹背緣在背鰭後急劇減低;所有鰭均具有很發達的棘鱗;鱗片通常為菱形。常見於三疊紀的有半椎魚(Semionotus),主要產於北美、南非及澳大利亞晚三疊世,南美早三疊世有可疑的紀錄。中國新疆烏魯木齊附近中三疊世產有中華半椎魚(Sinosemionotus)。繁盛於侏羅紀的鱗齒魚(Lepidotes)是半椎魚類的另一典型代表,有很多種,從晚三疊世開始出現,以侏羅紀最繁盛,到白堊紀晚期絕滅,其地理分布很廣,幾乎遍布全球。在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四川盆地的侏羅紀地層中所產鱗齒魚尤多。貴州興義中三疊世海相地層中產有與鱗齒魚相近的亞洲鱗齒魚(Asiatolepidotus)。
硬齒魚目 體形很高而扁,側視幾成圓形;背、臀鰭的基線很長,尾鰭外形對稱;無棘鱗;口小;吻短;無下鰓蓋骨和間鰓蓋骨;齒骨和鋤骨生有磨狀齒。典型代表硬齒魚(Pycnodus)分布於歐洲早白堊世至始新世、西印度晚侏羅世、澳洲早白堊世、北美白堊紀、非洲和亞洲始新世。在我國西藏昌都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產有西藏硬齒魚(Tibetodus)。
弓鰭魚目 體紡錘形;頰部通常寬大;前鰓蓋骨近平垂直,但一般下部向前延伸;通常有一塊輔上頷骨;下頜骨具有高的冠狀突;口緣齒通常為圓錐形;尾鰭為半歪型或正型;鱗片為方鱗或圓鱗。
副半椎魚亞目 此類魚在某些方面還殘存軟骨硬鱗類的性質,但在許多方面具有全骨魚類的結構。有些作者把它作為一獨立的目,有些作者認為它與弓鰭魚類有親緣關係,列入弓鰭魚目中作為一個亞目。此類魚在三疊紀進化很快,頰部變異大。前鰓蓋骨的大小和形狀在不同的屬中變化很大。典型代表副半椎魚(Parasemionotus)產於馬達加斯加和格陵蘭早三疊世海相地層。
弓鰭魚亞目 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科:①金尾魚科(Ca-turidae),通常被認為是弓鰭魚類的主幹和弓鰭魚科的祖先。體紡錘形或延長;頂骨小;前鰓蓋近乎垂直;頰部具有幾塊很發達的次眶骨;上頜骨略隆起;下頜骨很長;背鰭基短;胸鰭比腹鰭發達得多;所有鰭均具有棘鱗;鱗片菱形。主要代表為金尾魚(Caturus),分布在歐洲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西非晚侏羅世地層。中國貴州興義中三疊世海相地層中產有與此類魚相近的中華真顎魚(Sinoeug-nathus)。②弓鰭魚科,眼通常小;頰部很寬大,具有很發達的後眶骨;頂骨大;上頜骨較高;口裂大,上頜骨和下頜骨具有強大的錐形齒;咽板骨大;鰭條粗壯,間距大;無棘鱗;背鰭基通常很長;尾鰭後緣凸圓形;鱗片菱形或圓鱗。現生代表為弓鰭魚(Amia)生活在北美湖河中。此屬化石見於北美晚白堊世、始新世,歐洲古新世、中新世;也見於中國內蒙古、新疆及吉林等地的始新世地層。在中國中生代後期常見的有中華弓鰭魚(Sinamia)(圖1),有些作者認為它代表一獨立科——中華弓鰭魚科(Sinami-idae),另一些作者將其列入弓鰭魚科。其形態特徵與弓鰭魚屬相似,但尾鰭為半歪型,背鰭基較短些,頂骨癒合為一塊,眼眶後的兩塊眶後骨較小,鱗片為菱形。與中華弓鰭魚相近的另一個屬是伊克昭弓鰭魚(Ikechaoamia),分布於內蒙古伊克昭盟早白堊世地層,也見於浙江縉雲晚侏羅世地層。
針吻魚目 身體長,吻部延長而尖;頂骨互相癒合;鰓條骨數目多;副蝶骨具有牙齒,偶鰭無棘鱗;尾鰭為正型;體背部鱗片菱形,體側鱗片相當高。其生存歷史從晚侏羅世到晚白堊世。典型的代表為針吻魚(Aspidorhyn-chus)分布於歐洲中、晚侏羅世,南非和澳洲白堊紀地層。
叉鱗魚目 此類魚是全骨魚類中最進步的類群,在結構特徵上很接近真骨魚類(Teleostei),有些作者甚至把它列入真骨魚次綱。其生存歷史從中三疊世到白堊紀。主要特徵是:身體較小,紡錘形;鱗片為圓鱗或菱形,被有很薄的硬鱗質層;尾鰭為半歪型;椎體無或為環狀、雙凹型;無擴大尾下骨;肋骨已骨化;前頜骨小而游離;具有兩塊或一塊輔上頜骨。主要包括以下五個科:
叉鱗魚科 身體從小到中等大小,呈紡錘形;吻骨無牙齒,不分開前上頜骨;一對鼻骨不在中線相接;膜質蝶耳骨不向上、下延長;通常有兩塊輔上頜骨;下頜骨向後逐漸加高,鰓蓋骨與下鰓蓋骨之間相接的縫線傾斜;在眼眶後有一塊很擴大的下眶骨擴張到前鰓蓋骨,所有鰭通常都具有棘鱗;鱗片菱形或圓鱗;體側有幾列加高的鱗片。典型的代表為叉鱗魚(Pholidophorus)分布於歐洲中三疊世到晚侏羅世,西非晚三疊世和晚侏羅世,北美早侏羅世,蘇聯晚侏羅世。在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中侏羅世地層中發現有與叉鱗魚相近的紅旗魚(Hungkiichthys),四川和湖南晚三疊世分別產嘉陵魚(Jialingichthys)和衡南魚(Hengnania)。
捧刺魚科 體小,紡錘形;吻骨具有牙齒,分開前上頜骨;一對鼻骨在中線相接;膜質蝶耳骨向上、下延長;眼眶後有一塊很擴大的下眶骨擴張到前鰓蓋骨;輔上頜骨僅有一塊;鰓蓋骨和下鰓蓋骨相接的縫線幾成水平;所有鰭均具發達的棘鱗;鱗片菱形,體側有幾列高的鱗片。棒刺魚(Ichthyokentema)是本科唯一的已知代表,發現於英國晚侏羅世地層。
古臘魚科 身體小到中等大小,紡錘形;吻部和頰部的結構、鰓蓋系統骨片的形狀和排列式樣的似棒刺魚科,但吻骨無牙齒,膜質蝶耳骨不向上、下延長;輔上頜骨通常只有一塊;所有鰭均具有棘鱗;鱗片菱形或方鱗和圓鱗同時存在。典型的代表為古臘魚(Archaeomaene)分布於澳大利亞中三疊世到侏羅紀地層。
少鰓魚科 口裂大,懸掛骨向前傾斜;背鰭和臀鰭的前部尖銳;鱗片薄,圓鱗;尾鰭半歪型。典型的代表為少鱗魚(Oligopleurus)產於歐洲晚侏羅至早白堊地層。
西域魚科 身體小到中等大小,體紡錘形或長紡錘形,胸鰭通常大;腹鰭小(見圖);背鰭對著腹鰭或略靠後;尾鰭為半歪型;鰭通常具棘鱗;一對前頜骨在吻骨下面相接;鼻骨在中線相接或彼此分開;頭部頂骨片的排列似棒刺魚科和古臘魚科;圍眶骨環完全,位於眼眶後緣的下眶骨不擴張到前鰓蓋骨;膜質蝶耳骨不向上、下延長;次眶骨有數塊;鰓蓋骨與下鰓蓋骨相接的縫線近於水平;前鰓蓋骨鐮刀形;中咽板骨一塊,橢圓形;鱗片菱形,體側有4~5列加高的鱗片;側線通常一條。西域魚(Siyuichth-ys)和準噶爾魚(Dsungarichthys)是代表屬,分別發現於中國吐魯番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早白堊世地層。
相關詞條
-
全骨魚類(化石)
在進化階段上介於軟骨硬鱗類和真骨魚類之間的輻鰭魚類,在分類學上作為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次綱,從晚二疊世開始出現,侏羅紀最繁盛,從白堊紀開始大為衰退,生存至今...
全骨魚類(化石)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亞全骨魚類
亞全骨魚類是軟骨硬鱗魚次亞綱中一些進步類型的通稱。過去曾列為軟骨硬鱗魚的一個目或古鱈目中的一個亞目。包括雷氏魚目和裂齒魚目的6科40餘屬,以及槍旗魚目、...
-
真骨魚類(化石)
的秉氏魚也都屬於薄鱗魚科。 海鰱超目 較原始的,結構上接近全骨魚類的海水魚類。體紡錘形,圓或側扁、沒有過分高或長的體形。上頜骨短寬、具輔上頜...真骨魚類(化石) 正文真骨魚類是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真骨魚類(化石)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真骨魚類
真骨魚類:硬骨魚綱、輻鰭亞綱中除了軟骨硬鱗下綱和全骨魚下綱以外的的其他魚類,它包括絕大多數現生魚類。這是現生的普通習見、真正的魚類,為現代最蘩盛的魚類,...
種類 體形特徵 -
魚類[動物]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部分不同染色體數目的雜交 的後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魚類...
外形特徵 內部特徵 性別決定 分布範圍 -
魚類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蟲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Ne...
分類 分系 研究 特徵 新物種 -
魚[魚類]
魚類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
基本信息 動物特徵 動物外形 運動能力 動物皮膚 -
輻鰭魚類
輻鰭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演化最為成功的類群之一,而且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類群,為中、小型的硬骨魚。輻鰭魚綱(學名:Actinopte...
簡介 進化歷史 形態特徵 生活習性 科學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