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對各國“全球存在指數”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冷戰結束後形成的新的世界平衡、在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的環境中新興大國的出現,以及在“軟實力”的國際關係較量中更為複雜的實力對比等幾個方面。此外,還試圖對各國的開放程度、經濟競爭力、對發展的承諾和樹立自身形象等方面作出比較。該指數可作為分析全球趨勢變化(多極化和兩極化的轉變、某些大國和地區的衰落與崛起、“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力量對比等)和檢驗各國外交政策的工具。
排名
2016年,中國”全球存在指數“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2011年“全球存在指數”顯示,美國仍保持世界第一位,德國第二,英國第三,法國第四,中國第五,日本第六,俄羅斯第七,荷蘭第八,加拿大第九,義大利第十。
總體來講,在2011年的“全球存在指數”排行前十位當中,歐美國家占據了8個。
雖然美國依舊是無可爭議的霸主,但也能看出其他國家正在逐漸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冷戰末期,美國的“全球存在指數”是德國的3.2倍,到2011年降至2.6倍。中國與美國之間差距縮小的幅度最為明顯。1990年,美國的“全球存在指數”是中國的17倍,到2011年降至3.4倍。
1990年,中國在“全球存在指數”排行中位列第12位,2011年躍升至第5位。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構成“金磚國家”的其他幾國,其地位提升較為緩慢,尤其是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