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1.傳染源 病人和貯存宿主均為傳染源一些蜱類是本病的傳播媒介兼貯存宿主,因而也是傳染源。例如前蘇聯的邊緣璃眼蜱、亞洲璃眼蜱小亞璃眼蜱、西亞地區的大犰狳璃眼蜱、亞洲璃眼蜱中國的亞東璃眼蜱、非洲的長喙璃眼蜱、麻點邊緣璃眼蜱、圖蘭邊緣璃眼蜱等。已從亞、非歐三大洲的29種蜱中分離出病毒。2.傳播途徑 人群的感染通常是被帶毒蜱叮咬所致,但與發熱期患者血液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觸也可被感染。由於患者可將病毒直接傳播給人,故需特別注意可能發生的家庭病房以及實驗室內的感染問題。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髮病以青壯年為多,但也有2.5~3歲嬰幼兒被感染。
4.流行特徵 本病分布廣泛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古北界、東洋界和衣索比亞界等三大動物地理區域內的草原、熱帶草原、半荒漠以及前山等多種景觀和生境,其廣泛的自然疫源。據稱早在12世紀時,中亞的塔吉克斯坦曾發生過本病。1944年在克里米亞有過暴發流行後來在高加索和中亞等廣大地區也發現本病。非洲於1956年首先在薩伊發現了患者。現知本病存在於下列許多國家:前蘇聯、保加利亞、希臘土耳其、匈牙利、前南斯拉夫、法國、埃及、葡萄牙、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烏干達、尼亞、奈及利亞辛巴威、塞內加爾、中非上沃爾特、茅利塔尼亞、南非、伊拉克、阿聯(杜拜)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
本病的發生乃與璃眼蜱屬的分布模式相一致,而且與該病毒的地理分布區內至少存在一種璃眼蜱的命題相呼應。病毒的散播顯然又與其蜱類貯存宿主的擴散狀態處於同一軌跡。蜱類的宿主動物如家畜和野生哺乳動物的活動與遷移,以及鳥類的遠距離飛遷等都對病毒散播產生影響。病毒與相關抗體可在多種動物及廣泛地區獲得證實。近年來,據在南非和辛巴威對野生哺乳動物在本病毒自然生態中的作用所做的研究,從6目33種動物中檢測到抗體其中主要是野兔及草食類大動物,如非洲象、斑馬、犀牛、野牛、羚羊、長頸鹿等等。家犬中也發現有抗體而抗體檢出陽性率高得多是璃眼蜱的寄生宿主。
1959年4~7月,在中國新疆喀什的伽師總農場墾荒的農工和牧民中曾發現病死率高而病因不明並有出血症狀的急性發熱疾病1965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在巴楚縣人群中曾發生暴發流行,病死率高達80%。於1966~1968年間從患者、死者綿羊及亞東璃眼蜱中曾多次分離出病毒並在山羊、牛、馬、駱駝及塔里木兔等血清中檢測到抗體。亞東璃眼蜱能經卵傳遞病毒為本病毒的媒介兼貯存宿主,綿羊等家畜及塔里木兔和子午沙鼠則是病毒的哺乳動物貯存宿主經調查確認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緣、葉爾羌河中、下游及塔里木河上、中游流域以及坐落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帶的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廣闊荒漠或半荒漠景觀的“土蓋依”沙丘,以胡楊疏林及紅柳等為特徵的生境分布有本病的自然疫源。3月末至6月間為發病季節,高峰在5月。本病在中國目前只在新疆境內發現。
病因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屬於布尼亞(布尼奧羅)病毒科(Bunyaviridae)的內羅病毒屬(Nairovirus)。病毒顆粒呈圓形和橢圓形,直徑約85~120nm,外被包膜。光學鏡下在鼠腦的感染組織中可見到吉姆薩染色呈嗜鹼性的有如紅細胞大小的胞質包涵體而在電鏡下的超薄切片中可辨認包涵體所集聚的核糖體樣緻密顆粒,這些可能是抗原或病毒亞單位結構。成熟的病毒顆粒是從核周圍的高爾基體囊泡壁上芽生出來的分子量為(3.26±0.46)~108,蔗糖浮密度為1.16~1.18g/cm3該病毒對溫度的變化以及酸和乙醚均甚敏感,56℃ 30min可完全滅活置於普通冰櫃中4℃24h,可使感染滴度顯著下降。但在冰盒內50%中性甘油鹽水中,則可保存半年以上,利用冷凍真空乾燥法能保存病毒長達數年之久。
發病機制
血管內皮損傷較嚴重,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發生皮疹、脫水、凝血功能障礙乃至極度貧血。重要器官出現病變,肺、肝、腎等細胞變性或壞死,發生肺水腫、肝臟大面積壞死腦實質水腫、腦出血等。可見肺和腎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
1.潛伏期 2~12天。
2.症狀和體徵 起病急驟,惡寒戰慄,體溫上升至39~41℃。頭痛劇烈,尤以前額和顳部劇痛難忍,顏面呈痛苦表情。周身肌痛四肢關節酸痛劇烈,甚至難以行走。病程早期顏面和頸項部皮膚潮紅,眼結膜、口腔黏膜以及軟齶均見明顯充血,呈醉酒貌。表面黏膜和皮膚在早期即可見到出血點或瘀血斑。噁心、嘔吐持續數天。起病後2~3天即出現鼻出血,有時持續不止。病程中期見有嘔血,嚴重時連續大量嘔血,同時發生血尿和血便,可見黑便。多有肝大,脾大者少見。
重症病程短,僅2~3天即可死亡。死於嚴重出血、休克及神經系統併發症有些患者可發生腦膜腦炎而伴有頸項強直、神志不清乃至昏睡。
診斷
患者近期的活動地點、蜱咬史以及可疑的接觸史等,有助於臨床診斷。根據表面黏膜和皮膚出現的出血點、淤血斑以及大出血的急性發作症狀,在疫區和流行季節,本病診斷不難。鼻出血不止及易出血均屬早期常見症狀利於早期診斷。
鑑別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如地區性、季節性、患者活動地點、蜱咬史以及可疑接觸史等。根據臨床表現,如急性發作、出血等特徵與出血性熱病及蚊、蜱等蟲媒感染相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對診斷有一定價值,如用患者血液早期進行乳鼠接種分離病原體, 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或間接螢光抗體試驗為陽性者,即可確診。本病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明顯減少,有時可減少至1×109/ L血小板減少。尿常規檢查多有蛋白尿和血尿。
其它輔助檢查:
發病早期可出現輕度的肝功能異常,部分患者血清膽紅素升高。
治療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原則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而以控制出血和抗休克為主。
1.對症治療 為防止出血可輸入血小板、血漿,並用止血劑。阿司匹林以及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血的藥物均應禁忌。對那些易於引起繼發感染的處理措施要加強監控,儘量避免採取靜脈內途徑、導管及類似的損害性措施。注意保護心、肺,預防併發症,需要時給輸氧。對脫水、低血壓和休克應採取得力措施適當的補充液體和電解質,以免因心肌損害和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而發生水腫多巴胺是抗休克有效藥物,但應慎重使用。應恰當地使用洋地黃、毒毛花苷K (毒毛鏇花子甙)等強心劑。
2.一般治療 患者應及時就近住院,作好思想工作和妥善處理,以期緩解病情,加快恢復。
預後預防
預後:
恢復緩慢,康復期長,喪失勞動能力。重症死亡迅速,肺、肝腎、腦等病變導致功能衰竭,出現失血、休克及併發症而致死。病死率約為10%~40%或高達50%~80%。因醫院內感染導致暴發流行時病死率曾達30%~50%。
預防:
目前尚無疫苗。最為切實可行的預防在於防蜱滅蜱加強對牧民和農場職工宣傳教育,使其具有預防蜱類叮咬的知識據稱本病因醫院內感染而造成的暴發流行竟高達70%通過患者帶病毒血液傳播感染的機會比氣溶膠途徑為多。國內也曾發生過醫務人員在搶救患者中被感染髮病以致死亡的事例。要嚴格隔離患者,謝絕家屬探視,以避免與患者及病毒污染物接觸。防止患者將病毒傳播給醫護人員以及杜絕任何可能造成醫院內感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