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來源
當年穆罕默德進入麥加之後,清除了克爾白神廟中所有的部落神,只保留了一塊隕石(即玄石),又把克爾白神廟改為清真寺,並規定,每一個穆斯林一生中必須到這裡朝聖一次。克爾白神廟中的多神偶像被搗毀,只留下黑色隕石作為伊斯蘭教的聖物,並禁止外教人進入克爾白神廟及其周圍地區,這一禁令至今有效。每逢周日阿拉伯老人遵克爾白,阿拉伯語意為“方形房屋”。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聖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為世界穆斯林做禮拜時的正向,又稱“天房”。原為始建於公元前十八世紀的宗教建築物。穆罕默德清除其中偶像作為伊斯蘭教禮拜處。以後多次重修。天房大門高於地面約2米。大門對面的牆上有兩個標記,表明穆罕默德曾在該處做禮拜。至今穆斯林入天房亦在兩個標記之前下拜。
歷史沿革
![兗州區](/img/3/0f5/nBnauM3X2ETO4kjM5UzM1ADM3QTM5ITO0IDNzQTNwAzMxAzL1M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克爾白神廟](/img/3/fbc/nBnauM3XxMDNycTO0UzM3cDNwMTMzETNzgTMxADMwAzMxAzL1M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後各部落爭奪克爾白聖神廟的掌管權,約440年古萊什部落首領庫塞伊•本•基拉卜奪得了克爾白聖神廟的掌管權。克爾白聖神廟作為伊斯蘭教正式朝覲聖地,則是在先知穆罕默德創傳伊斯蘭教後,依照《古蘭經》載述:“是真主為世人創設的最古的清真寺,確是在麥加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嚮導”(3:96)的啟示確定的。623年穆罕默德奉真主“啟示”改定克爾白聖神廟為禮拜朝向,628年宣布了朝覲克爾白聖神廟是伊斯蘭教的“天命”,630年穆罕默德光復麥加後,清除了克爾白聖神廟石殿內外360尊偶像,克爾白聖神廟天房遂成為穆斯林朝拜的中心。
建築特徵
克爾白聖神廟是一座南北長12米,東西寬10.10米,高15米,用灰褐色硬石砌成的立方體建築。墊在底部的基石是一塊高25厘米的雪花石,四周牆基採用大理石材料。東牆高11.85米,南牆高10.25米,西牆高12.25米,北牆高12.25米。殿內用3根沉香大木柱支撐著房頂,樑上有許多小方格,書寫著“安拉至大”。殿內有許多掛燈和題詞,天花板和四壁掛著玫瑰色絲綢帷幕;地面全部用大理石鋪成。
克爾白聖神廟裡面對著門的地方是先知祈禱的地方;殿後有一用上等木料製成的梯子,外包銀葉,梯子可登上克爾白聖神廟房頂。東牆離地2米處有一道新換的金門,克爾白聖神廟金門高3.2米,寬2米,厚50公分。中間為木骨架,兩邊粘合一層純金板。金門裡邊還有一道工藝相似的金門,名為“討白門”。門裝飾有圖案和美術字型的《古蘭經》文。金門右邊白圈內書寫著“安拉”的尊名,左邊白圈內書寫著“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殿的四周依朝向分別稱伊拉克角、敘利亞角、葉門角和鑲嵌著黑色隕石的黑石角;殿內大理石鋪地,三根大柱支撐著房頂,除了吊燈及牆上的經文書法外,無其他華麗陳設。整個建築終年罩著黑色錦緞帷幔,上繡金色的古蘭經文。
克爾白聖神廟外部罩著每年更換的黑色錦緞幔帳罩,金線繡著《古蘭經》經文。罩覆天房的幔帳始自阿拉伯葉門希木葉爾王國國王土伯爾。伊斯蘭教興起後,依傳統習慣也用幔帳覆蓋,並每年更換1次。埃及每年從開羅用專門的“邁哈米勒”(Mahmil,即駝轎車)將幔帳運到麥加。每年運送幔帳的“邁哈米勒”起程和抵達時,舉行慶典儀式。瓦哈比派在麥加興起後,伊本•沙特將“邁哈米勒”當做異端廢止。克爾白聖神廟的四角根據各自所處方向,分別稱為伊拉克角(東北角),敘利亞角(西北角),葉門角(西南角),黑色角即東南角(因黑石而得名)。
宗教地位
![克爾白神廟](/img/4/e5d/nBnauM3XxcDMyYzN1YzM1ADM3QTM5ITO0IDNzQTNwAzMxAzL2M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麥加城內的“克爾白聖神廟”,是億萬穆斯林禮拜、祈禱的朝向,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它的建置史,以及禁寺的初建和擴建,從阿丹、伊卜拉欣,到穆聖時代,迭及伊斯蘭各朝代,到今天的兩聖寺的服待者法赫德國王,無論從建築規模,還是從建築特色與藝術上,都是空前的,為世人所注目,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集中表現。是世界建築史、建築學領域的一朵奇耙。
麥加禁寺內的一座方形石殿。中國穆斯林亦稱其為“天房”。伊斯蘭教興起前,殿內外供奉眾多偶像,為阿拉伯多神教徒敬神獻祭之處。據古代阿拉伯宗教傳說,此殿為人類始祖阿丹所建,後遭洪水沖毀,由易卜拉欣及其子伊斯瑪儀重建。後曾屢毀屢建。據傳608年穆罕默德也曾參加修建。623年,穆罕默德將該殿定為伊斯蘭教徒禮拜的朝向。630年穆罕默德攻克麥加後,清除了殿內外多神教的偶像。從此,成為穆斯林朝覲瞻仰的中心。每年朝覲期間,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率領高級官員和宗教領袖,來此舉行洗滌和更換帷幔儀式,並邀外國穆斯林朝覲團代表參加。
建築修繕
![克爾白神廟](/img/b/335/nBnauM3X3YDMwUTO4YzM1ADM3QTM5ITO0IDNzQTNwAzMxAzL2M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據阿拉伯史書記載,684年,伍麥葉王朝哈里發耶濟德•本•穆阿維葉派兵攻打阿卜杜拉•本•祖拜爾起義時,克爾白聖神廟又遭戰火毀壞。之後,伊本•祖拜爾重建克爾白聖神廟,增加高度,增豎立柱,安裝兩道門,用細工鑲嵌。692年,哈里發伊本•麥爾旺派哈賈吉率兵打敗伊本•祖拜爾後,哈賈吉按照哈里發之命,重修克爾白聖神廟,修復了兩個角,並在殿內兩側置兩塊雪花石浮雕。
![克爾白神廟](/img/4/813/nBnauM3X3gzMxkTNzYzM3cDNwMTMzETNzgTMxADMwAzMxAzL2M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630年,山洪沖毀禁寺和克爾白聖神廟。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四世曾作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1958年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費薩爾又重新整修了克爾白聖神廟的頂部及牆壁。1662年奧斯曼帝國素丹穆拉德四世(1622~1663在位)進行了重建,耗資16000埃鎊。著名的土耳其建築工程師錫南,著名畫家阿卜杜拉•魯特菲等,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彩繪。並將在伊本•祖拜爾時代已經裂痕的黑石,也用銀框嵌鑲起來。1895年,奧斯曼帝國素丹阿卜杜勒,麥吉德送給克爾白聖神廟金制排水筧口,解決了排水問題。
克爾白聖神廟描述
![克爾白神廟](/img/b/590/nBnauM3XyITM2ITOzczM1ADM3QTM5ITO0IDNzQTNwAzMxAzL3M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在麥加的大清真寺廣場小央稍南,屹立著巍峨的聖殿克爾白聖神廟神廟(意即方形房),又稱天房(真主之房)。據稱,這座灰色岩石構成的方殿,是阿丹依天上的原型所建。相傳後來克爾白聖神廟遭破壞後由易卜拉欣重建。克爾白聖神廟神廟長12米,寬10米,高15米。聖殿外面,從上而下,中間用黑色錦幔覆蓋,下有鋼環固定於聖殿底座,錦幔中間圍繞一條長6l米的鬧帶,帶和門帘上用鍍金銀線繡著《古蘭經》,需用金線120公斤。錦幔每年更換一次,據說這個傳統已持續1300餘年。聖殿內,3根高柱巍然屹立,一盞盞金銀吊燈相映成輝,更增加廠莊嚴氣氛。聖殿克爾白聖神廟神廟外的東南牆角,鑲著有名的黑石,即稱玄石。玄石安放在麥加禁寺內石殿(克爾白聖神廟)東角。“玄石”是阿拉伯語al-Hajaral-Aswad的意譯。相傳是從“天堂”墜落塵世的石頭,現已證明是塊隕石。按伊斯蘭教法,環遊克爾白聖神廟神廟,即“天房”的朝拜者每路過玄石均要做吻石的儀式,如因擁擠不能接近者,則舉雙手向玄石致意,此為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