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

克勤

克勤(1063~1135)宋代僧。四川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幼於妙寂院依自省出家。

來源

【克勤】《 佛學大詞典 》
(1063~1135)宋代僧。四川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幼於妙寂院依自省出家。受具足戒後,於成都依圓明學習經論。後至五祖山參謁法演,蒙其印證。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齊名,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被譽為叢林三傑。政和初年至荊州,當世名士張無盡禮謁之,與之談論華嚴要旨及禪門宗趣。復受澧州刺史之請,住夾山靈泉禪院。時因樞密鄧子常之奏請,敕賜紫服及‘佛果禪師’之號。政和末年,奉詔移住金陵蔣山,大振宗風。後居於金山,高宗幸揚州時,詔其入對,賜號‘圜悟’,世稱圜悟克勤。後歸成都昭覺寺。紹興五年示寂,世壽七十三,諡號‘真覺禪師’。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禪門龍象。曾於夾山之碧岩,集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編成碧岩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該書原為其弟子宗杲視為秘傳不授之書,以火焚毀,後世重刊。此外有圜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僧寶正續傳卷四、嘉泰普燈錄卷十一、五燈會元卷十九、佛祖統紀卷四十六、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十、釋氏稽古略卷四、續傳燈錄卷二十五]
【克勤】《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人名)佛果圓悟碧岩。名克勤,字無著。蜀彭州人。就五祖山法演領奧旨,崇寧年中歸鄉里。成都府帥,請使開法於六祖寺,改為昭覺寺。政和初,謝事南遊,張無盡於荊南謁之,談華嚴要旨。張公信禮之,使居夾山靈泉禪院。後移長沙府道林寺。樞密鄧公奏賜紫服並佛果之師號。詔使住金陵蔣山。又使補汴京天寧萬壽寺。徽宗召見,褒寵甚渥。高宗建炎初,又移金山。適高宗幸揚州。詔入對,賜號圜悟,遷江西雲居,久之,歸成都昭覺。紹興五年寂,壽七十三。謚真覺禪師。初在靈泉禪院碧岩室時,於雪竇之頌古百則加垂示,著語,評唱者,即號為禪門第一書之碧岩集也。見五燈會元十九,續傳燈錄二十五,佛祖通載三十等。

生平

【克勤(1063~113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俗姓駱。字無著,又稱圜悟克勤、佛果圜悟。彭州崇寧(四川省崇寧縣)人。幼時投妙寂院自省出家,剃髮受具後,從文照及圓明敏行學經論。復謁真覺勝、玉泉承皓、金鑾信、真如慕哲、黃龍祖心、東林常總、白雲守端等師。後至舒州太平寺,參五祖法演而嗣其法。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被譽為叢林三傑,世稱‘演門之二勤一遠’;或稱‘演門三佛’。
師甚受成都太守郭知章、宰相張商英、張浚、樞密鄧子常等人的推崇。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7),獲徽宗賜紫衣及‘佛果禪師’號;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月,又蒙高宗賜號‘圜悟禪師’。嘗居成都六祖寺(後改為昭覺寺)、潭州(湖南省)道林寺、灃州(湖南省灃縣)夾山、金陵蔣山太平興國寺、汴京天寧萬壽寺、潤州(江蘇省)金山龍游寺、南康郡(江西省)雲居山真如禪院諸剎,大振法道。其間在夾山之碧岩,撰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的著語,編成《碧岩錄》十卷。南宋·紹興五年八月示寂,年七十三,諡號‘真覺禪師’。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人,著作除《碧岩錄》外,尚有《圜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佛果擊節錄》二卷、《圜悟禪師心要》二卷。
◎附一︰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三卷第一冊〈克勤〉(摘錄)
克勤繼承法演的禪風,認為‘人人腳根下本有此段大光明,虛徹靈通,謂之本地風光’(〈示胡尚書悟性勸善文〉),強調‘唯要人直下契證本來大事因緣’(〈示樞禪人〉)。克勤之出名,是由於他所作的《碧岩錄》。此書為評唱雪竇重顯(980年~1052年)所作之《頌古百則》的,影響很大。禪宗不立文字,後來講禪者常取古德的語句,以為典據。因此一些以機緣為主的古德的語句,被整理成檔案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所謂的公案。這些公案一方面用來作為判斷當前是非的準則,一方面則作為去探討古德的領會和所說道理的資料。但是,由於公案的文字比較簡略、晦澀,意義很費揣摩,因此宋初以來,即有一些禪宗大師為之作注。相傳最早有臨濟宗汾陽善昭(947年~1024年)集古人語句一百條,每條各用偈頌來陳述,稱為頌古。繼之,雲門宗的重顯也作了《頌古百則》。從此,禪宗出現了一個新的流派,即從文字上追求禪意。克勤的《碧岩錄》在推動這一禪風的發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克勤《碧岩錄》雖以《頌古百則》為基礎,但他在頌前加了垂示(總綱),在頌文中加了著語(夾注),同時再加以評唱(發揮),因而使公案意思更明顯,便於理解。然而這股流風發展下去也就使禪宗走向舞文弄墨的途徑,而失去了不立文字的本來面目。克勤的門人大慧宗杲,即有懼於此,而將《碧岩錄》刻板毀掉。但這並沒能制止它的流行,而且以後也繼續有同類的著作問世。
克勤的著作除《碧岩錄》外,尚有《擊節錄》、《語錄》和《心要》等。
◎附二︰《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摘錄)
紹興五年八月五日,圓悟禪師示寂,諱克勤,字無著,彭州崇寧駱氏子。依妙寂院自省落髮受具。游成都,從圓明敏行大師學經論,窺其奧,以為不足恃,謁昭覺勝公問心法。久之出關,見真如哲公,頗有省。時慶藏主眾推飽參,尤善洞下宗旨,師從之,盡其要。嘗謁東林照覺,頃之謂慶曰︰‘東林平實而已。’往見太平演道者,師恃豪辨,與之爭鋒。演曰︰‘是可以敵生死乎?他日涅盤堂孤光獨照時,自驗看。’以不合辭去,抵蘇州定惠,疾病幾死,因念疇昔所參俱無驗,獨老演不吾欺。會病間,即日束包而返,演喜其再來,容為侍者。
值漕使陳君入山問法,演誦〈小艷詩〉雲︰‘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師侍側忽大悟,即以告演。演詰之,師曰︰‘今日真喪目前機也。’演喜曰︰‘吾宗有汝,自茲高枕矣。’師因以是事語佛鑒勤,勤未之信。師曰︰‘昔雲,高麗打鐵火星爆吾指頭,初謂建立語,今乃果然。’勤愕然無對。時佛眼禪師尚少,師每事必旁發之。二公後皆大徹,由是演門二勤一遠,聲價籍甚,叢林謂之三傑。演遷五祖,師執寺務,方建東廚,當庭有嘉樹,演曰︰‘樹子縱礙,不可伐。’師伐之,演震怒舉杖逐師,師走辟。忽猛省曰︰此臨濟用處耳。遂接其杖曰︰‘老賊我識得你也。’演大笑而去,自爾命分座說法。
崇寧初,以母老歸蜀,出世昭覺,久之謝去。於荊州見丞相張無盡談華嚴要妙,逞辭婉雅,玄旨通貫,無盡不覺前席。師曰︰‘此真境與宗門旨趣何如?’無盡曰︰‘當不別。’師曰︰‘有甚交涉?’無盡意不平,師徐曰︰‘古雲,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知有全提時節,若透徹方見德山臨濟用處。’無盡翻然悟曰︰‘固嘗疑雪竇大冶精金之語,今方知渠無摸索處。’師嘗有頌雲︰‘頂門直下轟霹靂,針出膏肓必死疾。’偶與丞相意會,無盡喜曰︰‘每懼祖道寢微,今所謂見方袍管夷吾也。’澧州刺史請住夾山,未幾遷湘西道林。初,潭師周公,因提舉劉直孺願見師,至是皮相之不甚為禮,及見開堂提唱妙絕意表,始增敬焉。
政和末,有旨移金陵蔣山,法道大振。僧問︰‘如何是實際理地?’曰︰‘何不向未問已前薦取?’僧曰︰‘未問已前如何薦取?’師曰︰‘相隨來也。’進雲︰‘快便難逢。’更借一問,曰︰‘忘前失後。’進雲︰‘若論此事如擊石火,只如未相見時如何?’師曰︰‘三千里外亦逢渠。’曰︰‘恁么則聲色外與師相見?’答曰︰‘穿卻鼻孔。’問︰‘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名;勇士不顧生,故能立天下之大事;未審衲僧家又作么生?’師曰︰‘威震寰區,未為分外。’曰︰‘恁么則坐斷十方,壁立千仞?’師曰︰‘看箭。’問︰‘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是同是別?’師曰︰‘兩個金剛圈。’曰︰‘溈山撼門三下,又作么生?’師曰︰‘不是同途者,知音不舉來。’嘗示眾雲︰‘恁么恁么雙明,不恁么不恁么雙暗。不恁么中卻恁么,暗裡隱明;恁么中卻不恁么,明中隱暗。只如和座,子掇卻許多建立恁么,犯手傷鋒,且道喚作什麼?到這裡高而無上,深而無底,旁盡虛空際,中極鄰虛塵,淨裸裸赤灑灑,是個無底缽盂,無影杖子。熊耳山前,少林峰下,老胡九年冷湫湫地守這間家具,深雪之中直得情忘意遣,理盡見除,方有一個承當。且道雙明雙暗,雙放雙收,是建立是平常,總不與么也未。是極則處,且作么生是極則處?擘開華岳連天秀,放出黃河輥底流。’
宣和中,詔住東都天寧。太上在康邸,屢請宣揚。有偈雲︰至簡至易,至尊至貴,往來千聖頂■頭,世出世間不思議。然是時,欽宗在東宮,師對太上預有至尊之讖。建炎改元,宰相李伯紀表住金山,駕幸維揚,有詔征見,顧問西竺道要。對曰︰‘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統萬殊,真俗雖異,一心初無間然。’太上大悅,賜號‘圜悟禪師’。乞雲居山歸老,朝廷厚贐其行。至雲居之明年,復歸於蜀。太師王伯紹迎居昭覺。
紹興五年八月五日示寂,將終,侍者持筆求頌。書曰︰‘已徹無功,不必留頌,聊示應緣,珍重珍重。’擲筆而化,春秋七十有三,坐五十五夏,謚‘真覺禪師’,塔曰寂照。
[參考資料]《圜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四、卷六;《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僧寶正續傳》卷四;《嘉泰普燈錄》卷十一;《五燈會元》卷十九;《佛祖統紀》卷四十六;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