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挖色鎮,地處挖色鎮中央,距挖色鎮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鎮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大理市38公里。東鄰大城村,南鄰挖色村,西鄰挖色村,北鄰康廊村。轄光邑、小城等9個村民小組。據相關資料顯示,有農戶991戶,有鄉村人口411人,其中農業人口4110人,勞動力291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00人。據相關資料顯示,全村國土面積13.75平方公里,海拔1976米,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和蠶豆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315畝,人均耕地0.5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8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98元。該村屬於非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自然資源
據相關資料顯示,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1畝(其中:田1187畝,地1128畝),人均耕地0.56畝,主要種植水稻和蠶豆等作物;擁有林地16943.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43.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7畝,主要種植板栗和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78.8畝,其中養殖面積108畝;其他面積1090畝。有砂石等資源。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991戶飲用井水。有991戶通電,有63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9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3.98%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8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77戶(分別占總數的49.04%和38.04%)。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14輛,機車4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87畝,有效灌溉率為51.2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49.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3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戶;建有小水窖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4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1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1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58萬元,占總收入的13.04%;畜牧業收入253萬元,占總收入的4.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2頭,肉牛25頭,肉羊15頭);漁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0.96%;林業收入81萬元,占總收入的1.39%;第二、三產業收入4048萬元,占總收入的69.63%;工資性收入270萬元,占總收入的4.64%。農民人均純收入3698元,農民收入以一、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33人(占勞動力的11.4%),在省內務工289人,到省外務工44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第三產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80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2.66%。人口衛生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現有農戶991戶,共鄉村人口4110人,其中男性2069人,女性2041人。其中農業人口4110人,勞動力2915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4089人,漢族12人,其他民族9人。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499人,參合率85.13%;享受低保9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5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8個。
文化教育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擁有教師20人,在校學433人,距離挖色鎮中學1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37人,其中小學生433人,中學204人。全村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6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村。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公開、招標項目、上級撥款、其他支出。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9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96.64畝。2006年末集體總收入1萬元,有固定資產214萬元,2006年末集體有收益1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2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25人,少數民族黨員125人,其中男黨員103人、女黨員22人。該村黨支部2005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被評為先進集體。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光邑、小城的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312人。該村團總支2005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業產業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受制約,規模效益不明顯;2、交通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成本高,生產發展相對滯後;3、儘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邁出新步伐,且蔬菜等經濟作物已占一定比重,但受地區經營市場影響;4、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村組兩級集體經濟枯竭,在幹部工資或補助無法按時兌現的情況下,村內的文教衛等公益事業的建設、發展資金更是難以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鄉風文明”和“村容村貌”建設進程;5、村、組幹部對學習重視不足,創新意識不強,觀念有待進一步更新和解放。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發揚“跑、乾、要”精神,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發展後勁;2、鞏固“林改”成果,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經濟林果業和村產業;3、在穩定蔬菜基礎面積的基礎上,爭取烤菸種植指標,努力培植關於農民增收致富的第二大骨幹產業;4、強化學習,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意識,結合現有資源條件,誠招商、真招商、招大商,內引外聯謀求產業支撐,壯大集體經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