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光善寺塔位於金鄉縣城中心,始建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亦稱文峰塔。光善寺塔系磚石結構,石台底座,磚砌八角形九層樓閣式建築,頂為鐵質葫蘆型,通高49米。
概況
光善寺塔位於金鄉縣縣城中心府前街星湖公園內,亦稱文峰塔。初建於唐貞觀四年(630年),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1914年、1999年又有修復。光善寺塔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高49米。石台底座,頂為鐵質葫蘆型。每層檐下施五踩出雙翹磚砌斗栱,東西南北各砌一拱形門,第一層檐上施平座,北門盤鏇而上,可攀頂層。第三層南門佛龕刻有三個石佛造像。第五層塔內東西牆壁各嵌一長方形石刻,石刻分上下兩層,共六組,下層中間一佛端坐石台之上,兩旁各立一佛,中佛左右分別為三佛趺坐一石几之上,石几下各臥一獸,上層左右各一瓦樓房,內側坐一佛,侍立一佛。共13個人物,神情自若,栩栩如生。
重建
金鄉光善寺塔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歷史悠久,塔體酥鹼,塔內牆體和樓梯破損嚴重,加之早期修繕時遺留下大量現代水泥粘接勾縫痕跡,急需進行搶救性維修保護。2009年7月金鄉縣文化局委託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編制了《光善寺塔維修保護方案》。2009年12月山東省文物局對方案作出批覆。
金鄉縣副縣長鄭士民說,光善寺於上世紀70年代因特殊歷史原因被拆掉,成為文化領域的一大損失。此次從光善寺塔出土罕見文物,金鄉縣正好可以此為契機,重建光善寺,打造以光善寺為核心的文化景區,從而保護這一批文物,傳承其精神文化內涵。據介紹,整個光善寺景區將依照唐代建築風格建造,總投資1億元左右。目前,這一規劃方案經過有關專家的多輪論證,已進入最後的敲定階段。
珍貴文物
2010年11月,山東省金鄉縣在對縣城中心的光善寺塔進行搶救性維修時,從塔內發現一批佛教聖物。經專家鑑定,此次出土的六角形四級佛塔1座、舍利館1座(分四部分)、大唐貞觀《大般涅槃經》冊1函等。《大般涅槃經》封頂上有“大唐貞觀”陰刻年款。這些文物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和當地佛教發展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這些文物均為銀質錘揲成型,器表有明顯的鏨刻的陽紋,主體紋飾、佛經經名以及扉頁上的菩薩和尾頁上的毗沙門天王像,舍利棺兩側供奉菩薩和護法神像均有鎏金;藏經幢有六尊菩薩形象,六角形四級佛塔,裝飾圖案以鳥獸紋為主,佛塔每級飾有一尊佛像,周邊紋飾為四大天王像;提梁蓋罐主體紋飾為鸚鵡裝飾間飾精美典雅的卷面番蓮紋及蔓草紋;杯盞圈足飾連珠紋,帶有明顯中亞藝術風格的影響;茶碾子兩側有兩對躍馬形象,茶籮子上部及兩側正面均有騎鳳凰仙人形象,表現了道教或漢地傳統信仰題材。全部藏品裝飾圖案線條精美,做工精緻。《大般涅槃經》封底上,有“大唐貞觀”陰刻年款。另外,隨文物出土的還有舍利一宗。這批出土的文物等級高、數量大、保存好,尤其珍貴的是印有大唐貞觀年款的《大般涅槃經》,這在國內外還沒有見到相關報導。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金鄉縣佛教文化的興盛,顯示了金鄉縣在唐代已是山東乃至全國佛教文化最為繁榮的地區之一。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和山東地區佛教的發展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