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特點是生後或生後不久股骨頭脫出髖臼,除股骨頭、髖臼外,病變常累及關節囊和髖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它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據我國北京、上海、大連等六城市對85000例新兒嬰兒的調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在0.19%~8.2%之間,平均為3.9%。
在新生嬰兒期,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哪些表現呢?初為父母的家長,在懷著喜悅心情的同時,如果發現寶寶的會陰部增寬,臀部皺褶明顯不對稱,就要提高警惕性。將患兒放在床上,可能發現兩側肢體不等長(如果是單側脫位)。細心的父母可發現新兒嬰兒一側下肢活動少,蹬踩力量小於另一側。在給寶寶換尿布或洗澡時,甚至聞及髖關節有彈響。這時“先髖”可能性就更大了。
將寶寶帶到當地醫院的骨科就診,攝片大都可確診。如果父母粗心的話,待患兒開始走路(較同齡兒晚),如果是雙側脫位則出現“鴨步”,單側脫位則為搖擺跛行。大粗隆部突出,腰前凸增大,肢體短縮更為明顯。這時應儘早行手法復位外固定,以免軀體的缺陷的發生,影響到患兒的心理健康,婚姻及事業的發展,留下終身的遺憾。
它的發病率特點為“三高”:
(1)先髖脫位發病率以女孩占絕對優勢,男女之比為1:6;
(2)單側發病比雙側多見;
(3)左側比右側多一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效果與年齡有很大的關係。發現越早,治療越及時,往往效果越好。一般來講,3歲以內的患兒主要採用牽引、手法復位、石膏及支具等保守治療,有很高治癒率;3歲以上的患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內收肌的攣縮明顯,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則以手術治療為主,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於達到正常。
出生至1歲是非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如能作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臨床效果是滿意的,如果延誤治療,最終將導致不可逆的痛性骨關節炎和不同程度的殘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