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詞目:元首
拼音:yuán shǒu
德語:Führer(為領袖之意,被錯翻譯為元首)
英語:Head of state
詞語來源
“元首”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是首席元老和國家第一公民的意思。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有著不同的內容。
羅馬共和國,元首是指元老名單中的第一名,即首席元老。只是當執政官徵詢意見時,元首有權第一個發言。元首一般都是由監察官根據財產、聲勢等,從元老院的成員中挑選出來的。
公元前28年,屋大維當選為執政官。他以執政官的身份對元老院進行了“清洗”。清洗後的元老院增加了大批擁護屋大維的新貴,從此元老院成了屋大維的馴服工具。表面上屋大維宣布恢復共和制,實際上他已竊取了羅馬共和國的一切重要官職,他是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首席法官和最高統帥。接著,元老院又授予他“奧古斯都”(意思是“神聖的”和“至尊的”)及“元首”的稱號。從此,元首和執政官合二為一,屋大維雖保留了共和國的形式,但是他獨攬行政、軍事、宗教和司法大權,成了事實上的專制君主,羅馬共和國名存實亡。因此,後世的歷史學家就把這種屋大維式的個人獨裁統治,稱為“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簡稱為“元首制”。元首制確立的那一年——公元前27年,也就是羅馬帝國開始的日子。在現代歷史中,元首這一稱謂逐漸演變為主權國家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ACG界一般指阿道夫·希特勒。元首的憤怒,是網友對《帝國的毀滅》這部電影片段的多部惡搞作品的總稱,用來發泄對某些現象或人物的不滿。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各種版本已經超過15000個。原電影是一部講述希特勒自殺身亡前十二天的經歷的影片,視頻借用希特勒召集其手下開會的一個場景。自從《帝國的毀滅》上映之後,youtube上就已經有元首的憤怒橋段的惡搞視頻出現。國內較多的是音mad跟惡搞。其他用做惡搞元首的素材還有1935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行動目標希特勒》。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指共和制、聯邦制的總統、國家主席等和君主制的皇帝、國王等。可能握有實際權力(比如美國總統,中國的國家主席等等),也可能只是禮儀性的(比如英國的國王或女王)。
各國國家元首的名稱和產生方式不盡相同。古代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的元首,通常由世襲產生,集國家權力於一身,人們稱之為國王、皇帝、國君等。到近現代,在君主制和君主立憲制國家,如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等國稱國王,盧森堡稱大公,科威特稱埃米爾,都由世襲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大英國協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名義上由英王擔任,實際上是由英王任命的總督代行該國國家元首的職能。在共和制國家,國家元首一般稱總統或國家主席;其中,實行委員會制的國家稱國家元首為國務委員會主席、革命委員會主席、執行委員會主席等。它們通常按憲法規定,由直接選舉或間接選舉產生,有一定任期。
各國國家元首的職權由各國憲法規定。一般有:公布法律權,發布命令權,任免權,召集議會權,外交權,統帥武裝部隊權,赦免權,榮典權等。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在國際交往中享有禮儀上的特殊待遇。由於各國政體不同,國家元首行使的實際權力也不盡相同。在實行內閣制的國家 ,元首一般不直接掌握國務實權,只以國家的名義,從事一些象徵性和禮儀性的活動,因而被稱為虛權元首。在實行總統制的國家,元首為國家最高政府首腦,對國家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執行均負有實際的直接的責任,擁有很大權力。根據國家元首組織構成的不同,國家元首分為個人元首和集體元首。在大多數國家,國家元首由個人擔任並行使其職權的,為個人元首。有些國家,國家元首的職權由集體行使,為集體元首 , 如聖馬利諾共和國的國家元首由具有同等權力的2名執政官共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元首的職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聯合行使。
納粹黨將其黨魁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稱為“元首”;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幾年之後,總統興登堡陸軍元帥
年老病故,希特勒廢除總統一職,元首兼帝國總理成為最高頭銜。二戰結束後,德國元首制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