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傅俊山 (1958.3—)回族,安徽人。擅長版畫。1990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校 版畫系畢業。廣西師範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石版畫《向日葵》入選全國第十二屆版畫展;《有月亮的 肖像》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黃昏中的秋兒》入選第四屆中國體育美展。
作為一位為人謙和、處世低調、不倦前行的畫家,其藝術資質中潛藏著某種敏感與善變的基因,他善於將各畫種的不同語言融會貫通、重新整合,質樸中寄奇崛,縝密中見靈巧,強度中含婉約。
他擅長於版面,也熱愛油畫、丙烯畫、水彩畫、素描等,所涉之域,均載譽而歸,碩果纍纍,被中國版畫家協會評為1979—1999中國有傑出貢獻的青年版畫家、並獲得“魯迅版畫獎”,被譽為畫壇多面手。他就是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西部實力派畫家——傅俊山。
二十多年來,傅俊山浸潤在藝術的殿堂里,以自己的才情稟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創作出一批圖式優美、內涵豐厚的作品。在藝術內容的表達上,他以版畫為基本點,同時兼顧油畫以及雕塑,創作了《悲情城市》、《向日葵》、《失樂園》、《鞦韆》、《西出陽關》、《紅裙子》等一批作品,獲得多個國家和省級獎項。
傅俊山 - 求藝生涯
1958年,傅俊山生於安徽亳州市一個普通市民家庭。亳州位於安徽西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從商湯在此建都(後世稱為“南亳”)以來,三千多年間亳州湧現出了無數的風流人物、英雄豪傑、文人墨客。有一代梟雄曹操、“天資文藻,博聞強識”的魏文帝曹丕、出口成章、七步成詩的曹植,有唐代著名詩《憫農》的作者李紳、大畫家曹霸、《牡丹史》的作者薛鳳翔、清代大書法家梁山獻。
然而傅俊山那一代人是不幸的,出生時正值國家困難,三年自然災害,反右傾鬥爭擴大化才剛剛過去,全國人民又勒緊腰帶搞建設。那時的亳州經濟落後、文化貧瘠,傅俊山的周圍沒有多少讀書人。父親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普通市民,祖祖輩輩也沒出過藝術家。幼時的傅俊山,不僅聰明、懂事,而且藝術對他有種特殊的吸引力。隆冬漆黑的一個夜晚,傅俊山正在家裡玩,忽然一陣樂聲吸引了他,顧不得黑夜的恐懼,尋聲覓去,原來,一位先生在彈奏一種塑膠的特製“揚琴”,傅俊山便一臉誠懇的要跟先生學。
到了上學的年齡,卻遇十年“文革”,很多知識分子遭到不公正批判。傅俊山的父親由於是街道幹部,也經常被拉去批鬥遊街。這給全家人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也在傅俊山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陰影。
在勤勞樸實的父母影響下,少時的傅俊山不僅經常幫父母幹活,而且將自己的學業打理得頭頭是道,成績優秀。這就使得本來就沒有多少能力輔導他的父母,基本上不過問他的學業了。也正是父母的極大信任,培養了他事事獨立思考,獨立解決的能力。讀高一時,傅俊山已經開始考慮自己的前途問題了,他覺得自己不能再無所事事的混下去,一定要有一技之長作為立世之本。最終決定以自己的興趣去學畫當一名藝術家,這在別人眼中無異於異想天開,可父親鼓勵他“喜歡就去學”。
剛開始學畫的時候,傅俊山受到同班同學的影響,對繪畫充滿無限的好奇與渴望,如饑似渴地流連於東西方美術之間,貪婪地飽嘗大師們的精美畫面。他也一直謹記法國畫家羅丹的話:藝術家要聰明誠實,像一個熱愛自己工作的工人那樣去完成自己的創作。他畫畫極其刻苦,常常一拿起畫筆就畫到凌晨一兩點,深夜的寒氣一陣陣襲來,但年輕的傅俊山心裡卻熱乎乎,異常興奮。這時的他,就已立志當一名畫家了。
後來,傅俊山拜見了曾就讀於國立藝專的顏語老師(現亳州市政協榮譽主席),並成了他的得意門生。在恩師的悉心指導下,傅俊山學習勤奮、專心致志,進步很快。為了讓他有更好的發展,顏老師教導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鼓勵他到廣闊的地方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二十歲那年,傅俊山入伍到了廣西。在南寧空軍師直機關,先後當過打字員和放映員。部隊的生活對他影響很大,在這裡他接觸到了和他今生結下不解之緣的版畫。也還是在這裡,他的處女作《月夜》(版畫),參加西南五省美術展,並在《廣西畫報》發表,在部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給自己很大的鼓舞,使他確定終身從事美術工作的目標。
從部隊復員,傅俊山被分派到亳州的一個農村文化站。那裡的條件很落後,農民們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為溫飽操勞。傅俊山的藝術沒有人懂,也沒有人賞識。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年輕的傅俊山很苦悶、彷徨。啟蒙老師顏語先生得知他的情況後也感慨萬千,建議他去參加聯考。剛從部隊回來的傅俊山,並不是很想去報考大學,但是面對無法擺脫的困境,他不甘心,也無處釋放內心深處的痛苦。最終決定通過聯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首先報考的是北京電影學院,雖取得優秀的成績,可由於年齡偏大,電影學院的大門沒有為他敞開。但他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次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魯迅美術學院。
來到魯迅美術學院,這個成就藝術家的搖籃里,傅俊山猶如涸轍里的魚回到了大海。他博採眾長,學貫中西,廢寢忘食地投入到繪畫學習中去,不僅將專業——版畫學得有聲有色,而且對其他繪畫門類作了技術和理論上的準備。1990年,大學畢業後他主動要求到了廣西藝術學院工作。在這裡,他開始了長達近20年的美術教學與創作生活。 [1]
傅俊山 - 藝術貢獻
在廣西藝術學院,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解惑者,傅俊山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桃李滿天下。近20年來,他孜孜施教,循循善誘,奉行著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信條,只講奉獻不求回報地教導學生。培養了很多的專業人才,為廣西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驕人的貢獻。
在教學上,傅俊山言傳身教,不僅用語言教誨著學生,而且更注重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他每次上課,都與學生一起畫畫。這對學生而言,既是一種動力又是一種壓力。動力在於,老師的畫無異於起示範作用,讓學生理解如何表達對象。而壓力在於,坐在面前的是勤奮的老師,作為學生怎么能不努力呢!
在近20多年的教書生涯里,傅俊山送走了一批批學生,又迎來了一批批新生。從這些學生身上傅俊山看到了希望,也感到了憂傷。他深深地感到現在的學生們精神越來越多迷茫了。他們不是不善於思考,他們是站在時代前沿瞭望世界的一代人,較起老一輩來他們衣食無憂,有了更多的自由,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但他們對生活缺少了努力追求,對理想缺少了勤奮執著。因此,很多學生畫畫不求上進,草草應付作業了事,這讓他憂心忡忡。
面對現在中學裡差等生才去學藝術的風氣,傅俊山痛心疾首地講到“美術教育不應該成為差等生進入大學的敲門磚,那是教育的失敗!”“學好繪畫成為藝術家是需要深厚的人文修養和廣博的社會學知識的,否則到一定階段就很難發展下去。”傅俊山這樣說著,也一直這樣做著。
讀書,是他從幼時到現在除繪畫之外最大的愛好。東西方文化,讓他感覺到了文字和思想結合的美以及力量。意境高遠,韻律和諧的中國的古詩,陶冶了他極富情致的東方韻致,也使得他的畫面常常顯示出情韻淡泊雅致,如泣如訴,寧靜久遠的詩意。讀書不僅開闊了他的視野,提高了他的知識層次,同時也為他的繪畫生涯開闢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他成為畫壇的多面手奠定了必備的修養。
傅俊山 - 畫風特點
傅俊山在創造藝術作品,作品也在闡釋著他。傅俊山前期的版畫作品基本以黑白為主,用簡單的圖式強調一種黑白語言的純粹性、對繪畫的力度、氛圍、黑白節奏強調得較多。在他把生活看得比較輕鬆,更藝術化後。他的水彩畫表現出一種清逸、淡雅的風格。正如他所言“在的水彩畫創作中,我追求一種比較淡雅飄逸、比較清淡的風格”。而在近期的丙烯畫中,傅俊山又從色彩方面入手,尤其是對色彩語言的追求,使畫面產生強烈的美感,表現出一種非常有詩意的思想。
傅俊山認為繪畫需要技術,但更需要思想,它需要一些有特殊思維能力的人去做,他們痴迷在藝術的天地里,以自己的精神稟賦去創造令人稱奇的圖式。作為一個畫家,傅俊山生活在一個自我營造的氛圍當中,一種理想的境界中。
在他許多作品中,人們可以感受得到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的衝撞,但同時具有和諧完美的結合。傅俊山接觸的繪畫無論版畫、油畫、水彩、素描還是丙烯,大都屬於西方繪畫的範疇,但他根深蒂固靈魂深處的精神品性卻是東方的、中國傳統的。因此他繪畫的構圖基本感覺都是西方式的,但傳達的繪畫語言和意境則是東方式的,似一首首意境悠遠、寓意朦朧的中國小詩。
傅俊山是一位被譽為“畫壇多面手”的全才畫家,他在版畫、油畫、丙烯畫、水彩畫、素描等方面都有所建樹,以版畫成就最高影響力最大。能夠涉足不同的繪畫門類,去體驗其中的快感,這離不開他本人廣泛的興趣愛好、對生活的無限熱愛、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自由自在的性格。
傅俊山曾跟隨電視電影攝製組,游移於光影世界,他寫生的腳步踏遍中國的萬水千山。西藏的白雲曾在他的頭頂輕輕的飄過,漠河的積雪曾在他的腳下發出清脆的響聲。他曾跟隨著名導演謝飛(原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的攝製組在西藏呆了2個月之久。也曾被廣西電影製片廠之邀赴美麗的三江拍攝電視劇《侗族情》。此外,音樂也是他生活的一大支點,也影響到他的美術創作。
《西出陽關》是傅俊山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以中國古代軍人戍邊為題材,以兵馬俑的形象為符號,表現我們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火熱的西部大開發這一主題。他在創作中嘗試以傳統藝術形式結合現代繪畫語言來加以表現,兵馬俑是歷史符號,畫面形象是古代的、傳統的,但作品構圖、畫面表現的內容卻是現代的。傅俊山說:古代戍邊和現代的西部開發,二者的內涵其實是差不多的,都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行為。我想通過對歷史的表現,觀照現代,引發思考。
1999年,傅俊山開始畫水彩畫。他發現,與油畫的材料相比,水彩可以透明,顏色一經重疊糅合,可以形成很豐富的色彩,效果在於必然與偶然之間,輕鬆自如。於是,一大批水彩畫作品從他的筆下誕生。幾年後,他又開始涉足丙烯畫。他欣喜地發現,丙烯不像油畫那樣,對技術程式有嚴格的要求。油畫幹得慢,在等乾的過程中往往情緒沒了,一幅畫從開始畫到最終完成,感覺上相差甚遠。而丙烯幹得快,一幅作品可以一氣呵成地完成,也可慢慢地畫,情緒控制自如。效果厚則像油畫,薄則像水彩,表現力十分豐富。這個發現讓他欣喜若狂,突然有一天找到這個感覺,就剎不住了,這幾年都在畫丙烯。
近幾年來同時進行綜合版畫和綜合材料素描研究,並運用於教學。對版畫教學中堅持經典性,強調基礎教學的重要性,創作教學的連續性,提倡版畫語言的更新與發展。[2]
傅俊山 - 個人生活
談到他家人的時候,傅俊山說了很多。“我很幸運有個給我良好影響的家庭,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理解我、支持我的家人”。
在傅俊山的成長過程中,對他人格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奶奶。早在小時候,奶奶就在他幼小的心中就播下了“自強不息”的種子,也是這種精神,一直支持他在繪畫生涯中,無論遭遇多大的困難,都毫不氣餒,一如既往地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同時也繼承了父親的勤勞寬容和母親的善良熱情,為人一向謙虛、誠懇。
對於妻子,傅俊山有說不出的感激。當年在回部隊的班車上,傅俊山邂逅分配到部隊幼稚園的江蘇姑娘殷亞琴,兩人一見鍾情。以至傅俊山再回首這段浪漫傳奇時,記憶猶新的說“當時,她拿著一本小說《復活》(這本小說一直珍藏在他們的書櫃裡),我們談復活。”然而,他們的關係卻遭到了殷亞琴家人的強烈反對,在他們看來,和搞藝術的人談情說愛簡直是不可思議。
不過,有情人終成眷屬,相戀8年後,他們於1990年走到一起。結婚時他們幾乎一無所有,但妻子並沒有說什麼,而是一直默默地站在他背後,給予他最大限度的理解,並支持他專心於自己的事業。正是有妻子的無私奉獻,傅俊山才能在繪畫這條道路上走得那么遠。近二十年過去了,兩個人一直生活得很幸福也很融洽,沒有真正吵過嘴。傅俊山稱讚妻子是個純潔、清高、淡泊之人。
15歲的兒子傅天祺更是他們的驕傲。兒子從小天資聰慧,常常被老師拉去參加繪畫比賽,還經常捧回獎盃。“他有繪畫這方面的天賦。但如果他不喜歡搞藝術,我不會強迫他,我只是想給他人生的建議。”
傅俊山 - 人物評價
中國美協版畫藝委會主任、著名版畫家中央美院教授廣軍先生,在評價傅俊山的版畫作品《向日葵》時說:“畫中那個女人正向一邊跑去,似乎在逃離什麼,至少是逃避火紅的枯燥,走向清涼,冷靜。”
著名畫家雷務武這樣表述他看了傅俊山畫作的感覺:“在他的繪畫領域裡,不管是靜物、花卉、人物還是風景,大自然的一切都能成為他情感表達的媒介。欣賞他的作品,你會有一種走進大自然夢幻般的感覺,那些作品無時不流露出大千世界中無限豐富的美。”
著名國畫家黃格勝對傅俊山有這樣一段評價:“傅俊山是畫壇多面手,無疑他的版畫是最具代表性的,但他的油畫作品從另一個角度完美了他的藝術創作。從他的作品中,你可以感覺到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理性和感性、思想和技巧的衝撞,而後又完美地結合。”
當你慢慢琢磨他的作品,進入他的繪畫世界時,你就能體會到,他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了五彩斑斕的幻想。從版畫的深刻凝重,到水彩、丙烯的飄逸清淡,傅俊山說,一重一輕,其實包含著一種深刻的思想因素,“我不像過去那樣沉重地理解生活,我把生活看得輕鬆了,所以我用水彩的語言來詮釋我的生活,解釋我的思想”。“誠以寫真,摯以寫境”,這是他對藝術境界的追求。
傅俊山 - 作品參展
《新月》(石版)入選《首屆中國青年版畫展》 上海 1990年
《山妹子》(石版)入選《北京?台北當代版畫展》 北京 1991年
《時空一現》(石版)入選《中國美術大展》北京 1997年
《鞦韆》(石版)特邀入選《中國優秀版畫家作品展》青島 1999年
《悲情城市》(木刻)組畫四幅入選《第十二屆全國新人新作展》桂林 1997年
《西出陽關》(石版)組畫之一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廣西展區1998年
《有月亮的》(石版)特邀入選《中國版畫百年回顧展》 成都 2000年
《西出陽關》組畫四幅特邀《中國當代版畫赴俄羅斯展》 莫斯科2001年
《藍色風景》(綜合版)組畫三幅特邀《北京國際版畫雙年展》 北京2003年
《西出陽關》(石版)二幅特邀入選《中日版畫家作品展》 北京 2002年
傅俊山 - 發表作品
傅俊山老師給學生講解
《聖母子》等 《中國版畫》1990
《向日葵》等 《美苑》雜誌專題推介1996
《西出陽關》 《美術研究》2004
《山妹子》等 《藝術探索》1991
《悲情城市》組畫等 《美術界》1997
《對話》等 《版畫藝術》2005
《 傅俊山的丙烯畫》、《傅俊山的水彩畫》 《廣西畫報》2005
《 傅俊山版畫作品》 《畫刊》2005 [3]
傅俊山 - 獲獎作品
《鞦韆》中國優秀版畫家作品獎參選“魯迅版畫獎”青島1999年
《紅裙子》首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北京1996年
《遙遠的回聲》日本“山水人”美術作品展優秀獎桂林1998年
《打坨鑼》廣西第四屆體育美展一等獎南寧1997年
《我們走在大路上》紀念講話60年廣西展區二等獎南寧2002年
《西出陽關》第五屆全國版畫年會展年會獎南寧2000年
錦州市博物館文物保管員
傅俊山 1926年4月生,遼寧昌圖人,錦州市博物館文物保管員。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遼寧省考古博物館學會會員、省錢幣學會會員。1987年1月開始收藏,主集中國畫像古錢幣,現藏三千二百餘件,含"林則徐虎門銷煙"、"孔融讓果"等畫像錢。1994年4月,參加南京博物院等單位舉辦的"陶都杯"首屆民間珍藏評展賽,展出十枚畫像錢。有《試談牽牛織女畫像錢》、《端午話"粽"》、《畫像五銖錢》、《試談狸貓換太子畫像錢》、《祖神畫像藏金五銖錢簡議》等論文發表於《中國收藏報》、《遼寧金融》、《遼海文物學刊》等刊物;其中《試談狸貓換太子畫像錢》參加"集藏家杯"全國首屆集藏論文。短文大賽獲優秀論文獎,《祖神畫像藏金五殊錢簡議》獲錦州市第五次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三等獎。《錦州日報》、錦州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專題報導過其事跡。誠交藏友,願為有關主辦展覽的單位及個人提供展品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