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間疝

腹壁間疝

腹壁間疝(interparietal hernia)是腹股溝斜疝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點是:腹腔臟器不通過腹股管下降,而是經腹內環突入腹壁各層次之間。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此為一類非典型疝,臨床少見確切發病率難以統計男性是女性的3~5倍。兒童和嬰幼兒罕見。

病因

腹壁間疝腹壁間疝

腹壁間疝腹股溝斜疝疝囊突入腹壁層次間形成腹壁間疝的病因尚不清楚綜合文獻,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疝的正常通道狹窄或閉塞 疝的正常通道狹窄或閉塞多見於睪丸下降不全患者睪丸下降不全除與睪丸引帶異常、睪丸發育不良等因素有關外,解剖異常、機械梗阻、筋膜覆蓋陰囊入口、鞘狀突未進入腹股溝管等亦是導致其發生的主要因素。由於睪丸下降不全多伴有鞘狀突未閉並因此並發腹股溝斜疝,在疝的進展過程中,因腹股溝管和外環狹窄以及存有堅硬組織等阻礙等,疝的正常通道閉塞,疝塊不能通過狹窄或被堅硬組織覆蓋腹股溝管可被推擠到腹壁組織間形成腹壁間疝。
也有學者認為:當腹壓突然增高時,腹內臟器強行擴張疝囊頸大量疝內容物脫出。疝囊頸回縮時疝內容物不能回納而突然增多的疝內容物強烈刺激並導致腹內斜肌、腹橫肌及腹橫肌筋膜收縮關閉腹股溝管,疝內容物未能進入正常通道而入腹膜與肌肉之間,或形成腹膜前腹壁間疝。
2.不恰當的疝帶壓迫 如疝帶沒有壓在內環口處,而是壓在內環口以下,當腹內壓增高,疝塊能突出但不能通過疝的正常通道進入腹股溝管和陰囊,而是突向腹壁組織間。
3.手法復位不當 在腹股溝斜疝嵌頓手法復位擠壓時因復位手法不當,將疝內容物強行擠過內環未能全部還納腹腔而嵌頓在疝囊頸處,形成腹膜前間隙疝。而且頻繁的、不當的手法復位可造成疝囊壁與腹內環處周圍組織薄弱鬆弛,也易誘發腹壁間疝。

發病機制

腹壁間疝腹壁間疝

依據疝囊潛入的途徑腹壁間疝分為3種類型:
1.腹膜前間隙疝(preperitoneal hernia) 疝囊位於腹膜前與腹橫肌之間,腸管嵌頓於疝囊頸處,該處隆起突向腹腔腹膜與肌肉分離,此型腹壁間疝約占20%。
2.間隙疝(interstitial hernia) 疝囊位於各層肌肉之間,可在腹橫肌與腹內斜肌之間,或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腱膜之間,約占60%。
3.腹外斜肌腱膜外疝(external ablique musculoaponeurotic hernia of abdomen) 疝囊位於腹外斜肌腱膜外,約占20%間隙疝疝囊的位置可在腹橫筋膜與腹橫肌之間、腹橫肌與腹內斜肌之間或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腱膜之間少數腹壁間疝可能與腹股溝斜疝同時存在(有兩個疝環或雙疝)。

臨床表現

部分病人既往有腹股溝斜疝病史,此次嵌頓後自行或醫生予以手法復位治療,復位後疝塊“消失”,但腹痛症狀仍存在,且進行性加重。體檢可見腸梗阻體徵,斜疝側睪丸位置升高,下腹部內環附近觸及包塊並有壓痛。
少數患者可在突然屏氣用力或劇烈咳嗽後,出現陣發性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便排氣等腸梗阻症狀,但無疝塊脫出,下腹部內環附近處有觸痛包塊。
本病臨床表現並無特異性,可無症狀或症狀模糊,如下腹部鈍痛和酸脹感。一般很少因症狀而就診。有時腫塊較小位於肌層不易觸及,再加上腹外環空虛極少被醫生注意而漏診。

併發症:

體檢時,因腸段嵌閉或絞窄表現腸梗阻症狀,局部可有壓痛性腫塊。

診斷

1.病史 既往有腹股溝斜疝或腹股溝斜疝嵌頓病史。
2.臨床表現 本次嵌頓後經手法復位治療,疝塊消失,但腸梗阻症狀猶存並進行性加重病側內環附近有壓痛性包塊。
3.輔助檢查 X線透視或腹部拍片有腸梗阻徵象;B超示下腹內環附近有異常氣液體的腸管回聲。

鑑別診斷

嵌頓腫塊較大,容易誤診為腫瘤或膿腫,需做各種檢查,加以鑑別。

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X線透視或腹部拍片有腸梗阻徵象。
2.B超 提示下腹內環附近有異常氣液體的腸管回聲。

治療

該病一經診斷,應急症手術方法同腹股溝斜疝嵌頓手術。

預防

1.對於腹股溝斜疝應早診斷、早治療
2.在治療腹股溝斜疝時應避免不適當的疝帶壓迫及手法復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