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牙

“做牙”,亦稱“祭牙”。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是首福,俗稱“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福,俗稱“尾牙”。這一節俗,原本是莆仙商家(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後才延伸成莆仙民間普遍的節俗。別看陳米牙“用指甲裝米”,雖然每次只賺一點點利,但向他買大米的人越來越多,老少無欺,在江南民間傳為美談。黃昏備辦乾飯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稱“菜甌飯”(小花碗盛乾飯), 在臥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顧嬰兒睡眠平穩,飲食正常,無病無災,快快長大。

歷史傳說

相傳,在明代有個叫陳米牙的,是專門經營來業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陳米牙的經營方式與眾人不同。人家賣米是唯利是圖、一味賺錢;而他賣米是薄利多銷,生意不成仁義在。用現代的語言說是,做生意要講道德,“有道得財嘛”。據說,他每次賣給百姓的米不收一分利錢,只用他小指頭上的長指甲在已售出的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的米作利錢就可以了。因此,他的名聲一下子傳了開來,找他做生意的,向他買大米的非常多。他的家每天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別看陳米牙“用指甲裝米”,雖然每次只賺一點點利,但向他買大米的人越來越多,老少無欺,在江南民間傳為美談。莆仙生意人為紀念和偽效他,便在每年春節之前和元宵之後,即農曆二月初二日出外做生意的人和十二月十六日在外的生意人趕回家過年的時候,都要舉行祭祀陳米牙的儀式,後簡稱為“做牙”或“祭牙”,並把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定為“頭牙”,十二月十六定為“尾牙”。一些生意人還把“頭牙”和做“尾牙”,延伸為每年二月至十二月,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的節俗。

傳承與發展

舊時,莆仙民間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務必務酒席邀請同行和本店夥計們。目的有三:一是聯絡商友之間的感民用情。二是決定所雇夥計的去留。按俗例,本店夥計吃“尾牙”後,即算結束雇約。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夥計若再被店主邀請“做頭牙”,則是被繼續受僱的信約。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興旺。所以,每次“做牙”,各商家都非常重視。

莆仙民間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普遍興“做牙”的風俗。即使沒有經營生意的家庭也重視“做牙”,而且隨著家庭生活的不斷富裕,“做牙”的檔次也越來越高。“做牙”的時候,要在院前(或店前),住在套房則在陽台上,擺上果品、酒菜,如炒米粉、炒麵條、甜丸子,雞、鴨、豬各種肉類、蝦類等。但忌有魚類,因莆田民間有俗諺雲“衰如魚”。也不的家庭愛簡單化,到商店購買乾品,如蘋果、梨、香蕉、茶酒,還有肉包、餅乾、等各種糕點作為祭品。並在院前或樓下燒香、燒貢銀、銀紙等。“做牙”一般是家庭婦女最為熱心。她們祀神的目的,一是期盼生意興隆,發家致富。二是期望有出外工作、打工的親人一切順利;上學讀書的能考上大學,並最終能安排上好工作;子女未婚的則婚姻如意;家有豬、羊、雞、鴨、貓、狗等,也盼其“六畜興旺”。三是利用“做牙”,邀請親朋好友和全家人歡聚,打打“牙祭”,聚聚餐,敘敘舊,拉拉家常。四是家家戶戶的共同心愿就是,祈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家富強、家庭平安、身體健康。

在莆仙山區和沿海一帶,民間還有為“婆姐做牙”的風俗。仙遊一帶稱為“安婆媽”。“婆姐”即嬰兒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嬰兒的,每月初二、十六日都要為“婆姐做牙”。黃昏備辦乾飯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稱“菜甌飯”(小花碗盛乾飯), 在臥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顧嬰兒睡眠平穩,飲食正常,無病無災,快快長大。若嬰兒睡眠中臉有微笑,就認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嬰兒微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